(1)棉花:临储改“直补”后,棉花价格已下跌30%
棉花收储是从2011年开始,在此之前,棉花价格长期在1.2万元-1.6万元/吨之间波动。2010年,面对突然跳水的棉花价格,国家为了保护棉农利益、保障供给及稳定市场,国家出台了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收储价在1.98万元/吨,2012/13年收储价在2.04万元/吨。在国家收储和托市的背景下,国内棉花价格被托在一个远离供求平衡的高位,国内棉花期货的价格也一直围绕两万上下晃动,造成内外棉价格出现畸形的巨大差价,内盘棉花比外盘高3000元/吨。
根据WIND的数据来看,2014年棉花国内消费量为640多万吨,国内棉花产量为510多万吨,国内供给还满足不了需求,但是国外棉花便宜,进口棉花量大,2014年前三个季度进口220多万吨棉花,2012和2013年全年进口棉花分别达到430万和300万吨,预计2014年进口棉花会达到300万吨,占到国内棉花产量的60%左右。
因此总供应和总需求来看,国内棉花还会剩余,2010年以来,棉花的库存不断攀升,2014年达到了1130万吨,棉花的库存消费比高达176%,相当于目前的玉米库存够国内消费近两年,可以看出供需的巨大压力。

数据来源:WIND
经过三年的收储,中国国储的棉花在1000万吨以上,国储库存甚大,库存难以消化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收储和抛储价差带来的亏损、棉花储存费用、耗损折旧费用、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等等。
不仅如此,还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压力,由于棉花的价格远高于市场应该具有的价格,导致下游棉纺织业的成本高企,而国外的棉花价格显著低,使国内的纺织企业没有外国的企业有竞争力,出口遭遇困难,大幅限制了国内的棉花的需求,进一步推高了国内棉花的库存。
2013年年中后,业内开始探讨棉花直补的可能策略,但官方并未表态;2013年12月份后,多个渠道已经传出,“2014年我国将不再实行现行的收放储办法,改为对棉农进行直补”,不过当时未经政府部门正式发布。
2013年底和2014年初以来,棉花直补政策弥漫国内,2014年1月19日“中央1号”文件指出,2014年将在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棉花直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棉花的市场价格将由市场决定,国家不再保护棉价。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中央一号文”提出,将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并明确要求在今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棉花“直补”正式实施,此后棉花价格开始下跌,中国棉花指数从18000,下跌到2014年10月份的13600附近,跌幅为24%,目前仍然处于下跌通道之中,市场普遍看空,悲观声音较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