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放牛塘
11月9日,上交所公告,格灵深瞳、瑧镭科技2家科创板企业过会。
AI企业已过会4家但均未发行
其中格灵深瞳是一家AI企业。截至目前,已有5家AI企业申请过在A股上市,都是科创板,其中有4家已过会、1家终止审核。
4家过会了的AI企业,除了今天的格灵深瞳,还有:旷视科技,9月9日过会,9月30日提交注册;云天励飞,8月6日过会,9月10日提交注册;云从科技,7月20日过会,8月4日提交注册。
依图科技6月30日终止审核。
虽然已有4家AI企业过会,但都还没获得证监会的注册通过。其中云从科技提交注册时间已超3个月、云天励飞提交注册时间已有两个月,相比科创板其他行业的企业,这个注册速度并不算快。
是不是真AI,看是否亏损就够了
AI企业都是巨额亏损。
当然,我们所指“AI企业”是指专门做AI的企业,比如“AI四小龙”之类,并不包括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但有AI开发能力的企业,比如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华为、海康威视等做硬件起家的企业。
格灵深瞳,2020年营收2.43亿元,净利润-0.78亿元,扣非净利润-1.02亿元。
旷视科技,2020年营收13.91亿元,净利润-33.26亿元,扣非净利润-15.47亿元。
云从科技,2020年营收7.55亿元,净利润-7.21亿元,扣非净利润-6.77亿元。
依图科技,2019年(2020年未披露)营收7.17亿元,净利润-36.47亿元,扣非净利润-9.99亿元。
云天励飞,2020年营收4.26亿元,净利润-9.42亿元,扣非净利润-2.57亿元。
有个反面案例,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海天瑞声,一家给AI企业提供数据集标注服务的企业,有人还认为它是AI企业,其实只看一条就可辨别:它盈利了!结果上市后股价一路大跌,现市值只有28.53亿元。
AI企业为何都巨额亏损?
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研发投入很高。AI企业主要是在研发算法,需要的研发队伍庞大,少则三五百、多则一两千,而且是一群高素质研发人才,比如需要一批数学博士。
另一方面,缺乏好的盈利模式。AI虽然从技术上看上去很牛逼,却没有特别能赚钱的应用场景,普遍都选择去做以视屏监控基础的项目,顺便再卖点与此相关的硬件设备。可是,人家海康威视做这个业务都做到五六百亿收入了,而这几家AI企业才几个亿收入,除了能为冲击上市贡献点营收,想要盈利非常困难。
而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华为、海康威视等硬件起家的企业,本身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开发AI更多的是为服务于自己的主营业务,所以天生就不缺应用场景。
AI企业为何缺乏应用场景?
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
AI企业们要想实现业绩爆发,最终还是得取决于技术突破,能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
人工智能的市场空间巨大,这点我们是毫不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