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中国,那可是短短几十年就感觉浓缩了整个银行的进化史。
1949年建国之后搞计划经济,就不需要一个中介在中间调配,政府直接计划就完了,大家手里也没什么储蓄,企业也很难在国家计划之外去申请贷款。所以那时候中国也有银行,但就两家: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主要目的就是执行。中国银行就只负责搞外汇、外贸,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的事可就多了,基本上什么事都干,除了印钱,理论上也干商业银行的事,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虽然实际上也没啥业务,同时它还在财政部手底下兼任一些各类拨款的活。
后来1978年改革开放了,中国开始市场化了,央行就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像印钱、货币政策就归央行负责,而借贷的业务正式落到了专业银行的头上,就有了四大行:工、建、中、农。
行如其名,各自负责各自的业务,各有各的地盘,工行管商业,建行管基建,中行就做自己老本行管外汇,农行管农业。政府要是需要哪方面业务,就去找相应的银行对接一下。然后你们自己也可以参与市场你们那个地盘里的存贷业务,各司其职。
业务倒是清晰了,井水不犯河水,但问题就在于完全没有市场竞争,谁都不缺存款,可不像现在为了拉点储户还送米、送面。那时候你要是贷款那就更是孙子了,所以这资源配置效率不太够,而这些银行业的过度放贷也间接导致了1998年大量的银行业坏账问题。
政府一看不行,得想个办法让这些银行“卷”起来,于是陆续地成立了12家股份制银行,像什么民生、光大、招商、广发等等,都参与到竞争里边来。另外,当时还有很多像城市、农村小型的信用社,后来也慢慢都合并升级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商业银行。
四大行你们就专心地参与到市场竞争里边,也不用分各自的业务了,你想盖楼也可以找农行,想养猪也可以找建行,从专业银行正式地变成了国有的商业银行,并且后来又扩充到了六大行。同时把修铁路、搞基建这些比较政策性的任务都给剥离出来,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来专门做政策性的任务。
不过,至少截止到现在,最开始那四大行依旧是四大天王,它们的资产规模在全球排名前四。
虽说引入了市场竞争,但还是得保留政府跟央行精准调控的能力,比较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专项贷款,比如说央行它要扶持某一个行业领域,我就可以让这六大行多贷款给谁,钱你可以找我要,但是钱必须贷到这个行业去,就叫专项再贷款。比如去年为了保交楼就几千亿几千亿地发专项贷款给房企,前年给碳减排的2000亿,还有像什么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等,包括这两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金融体系里边,银行占据着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特殊地位。在资产总量上,银行资产占到整个金融体系资产总量的85%以上。
总的来说,中国银行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核心,股份制、城商行和民营银行覆盖多元化的银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