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分享《留美心理学女博士自述:电诈团伙冒充“公检法”骗我27万美元》,这个案例讲述的是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女博士被诈骗的故事。发布后,评论区里有很多人在嘲笑这个女孩子,说她傻白甜,书都白念了,连这么简单的骗局都没办法分辨。
首先,那些愿意把自己被骗经历分享出去的人都是挺了不起的,或者说都是有底线、心地比较善良的人。被骗其实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自己智商有问题,所以大多数人被骗后都只能自己承受,不会公开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其他人减少被骗的机会。
不要觉得这些骗局成功率不高,事实上在海外,这种电信诈骗的上当受骗人数还是很多的。这个女孩子说的对,那26万美金她没被骗,其实也只是一念之间。如果她老师借给她十几万美元,她就真的被骗了。其实网络上还有很多人说自己被骗了几十万美金,最高的甚至有50万。所以,不要以为这样看似破绽百出的骗局就没有人上当,实际上上当的人并不少。
第二点,不要觉得这个骗局破绽百出,其实它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因为这些骗子设计的剧本,根据不同的人,比如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他们设计不同的剧本。男性可能会被设计成黄推,被L聊诈骗。这时候很多女性看了觉得非常可笑,因为骗子让你相信一个美女会主动跟你聊天,让你L聊,你还真信了,你很可笑。
其实,骗子设计的不同版本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而换一个人群他们就不容易上当受骗。但这并不能说明骗子剧本本身有问题,只能说明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充分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及人性的恐惧或贪婪。
比如说老年人容易被骗去刷单,因为他们退休之后没有事情可做,因此容易被人通过占小便宜心理利用。而对于海外的人,骗子可能会搞电信诈骗,让他们以为自己回不了国,需要配合警方调查。而对于翻墙出去的男性,骗子可能会让他们看美女图片或者L聊。
所以每一种骗局其实都是不同的剧本,不同剧本之间的人可能会觉得其他剧本非常可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种适合你的剧本。《你之所以还没被骗,因为适合你的剧本还在路上》
第三点,更重要的,所有这些诈骗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有个共性,就是信息控制。你看到这个女博士的经历了吗?她在持续三周左右的时间,那些所谓的假装公检法的人给她打电话,一开始就跟她建立了一个规则,让她保密,不要把这个经历跟任何人讲,包括跟她的家人也不能讲,包括要钱的时候,要她编谎言。这就是信息控制,不让她把这个信息跟其他人进行沟通和分享。
黄推诈骗的时候也同样采用信息控制,他要求你必须在几分钟之内做出决定,把钱打过去,不能延迟,他不给你思考以及不给你跟其他人商量的时间。他们还要求用他们的软件来登录你的手机界面,监督你,不让你跟别人联系。《男子看黄推两个多小时被骗20余万》
对男性来说,他更多地采取限定时间内要求你必须做出决定。对海外留学生这种女性,他就让你保密。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控制?
很简单,因为一旦你跟别人交流了,站在其他人的立场,这个骗局就很容易被戳穿了。所以你看那个女博士,当她最终向她导师借钱的时候,导师觉得不对了,跟她沟通之后,实际上这个骗局最后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了。这就是打破信息屏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而那个黄推诈骗的小伙子呢?他最后让他跟父母借钱,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父母觉得不对,最终这个骗局就终止了。
当你被骗子骗钱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按照自己成功率的排序:先把你银行卡里的钱搞走,然后让你去在网贷平台上借钱,当所有这些事情都完成后,再让你向父母借钱。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呢?因为当你与父母打交道时,你不可避免地要打破你们之间营造的信息屏障。
那个女孩子的情况也是一样。当他把你银行卡里所有的钱骗走后,他会诱导你去借钱。当然,他也知道借钱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打破信息屏障,但这时候他不得不冒险,能骗成就骗成,骗不成就拉倒。他绝对不会让你一开始就去借钱,而是要先把你银行卡里的钱骗干净。
所以,这些骗局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进行信息控制,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投喂。这个信息投喂对于L聊诈骗来说,就是告诉你,如果你不听他们的话,他就会把你个人资料发到你通讯录里所有的手机上,让你感到恐惧。对于海外的留学生来说,他说如果你不配合,他就会把你引渡回国,然后公安会把你抓起来。这就是信息投喂。
其实,跳出这样简单的骗术并不难。在我们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骗局、信息控制、信息投喂比比皆是。不要认为你不会受到这种简单骗术的诈骗,否则你很可能就会上当受骗。
生活中类似的骗局很多,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我有一年去澳大利亚旅游的时候,有一个人做推销。他说今天晚上你们去吃自助餐,我给你买单。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明天我们这地方有一个叫做香格里拉的会员,是一个国际酒店集团的会员的金卡计划,到时候我给你介绍一下,占用你一个小时。我说行,于是我晚上我就白吃了一顿自助餐,那自助餐好像还挺不错的。
第二天他就过去给我介绍他们金卡的度假计划,两三个人给我讲,整个计划要让我交30万人民币,前提是必须我在现场就立刻做决定。就是你在全球各个地方都可以度假,一年有多少个免费房间,然后这房间里头还可以免费吃饭之类的。如果你不住的话,还可以把它转让给自己的亲友。就是类似这样的计划,讲得天花乱坠。
当时我有些犹豫,说能否回去考虑一下。他说不行,根据规定,必须当场做出决定才有效。最后我没有向他支付30万元,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笔很大的钱,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多的度假需求。
事后我想,他为什么要求我必须当场做出决定呢?为什么不能让我平静地考虑两三天再做决定呢?实际上这就是制造了一个限定场所,制造信息屏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我交流,我不能与别人商量,也不能做出理性的考虑。也许这30万元就这样被花掉了。
但是我一旦回到自己的房间仔细想想,我真的需要每年度假那么长时间吗?我真的需要花这么多钱去度假吗?而且我度假的时候非得住在他们酒店吗?如果我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就会发现,加入这样的计划是非常不理性的。然而,在限定的时间内,他们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很可能让我忘记了正确的选择和理性的决策。
这是信息屏障和信息投喂制造的一个典型的限制场景,让人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营销中,而且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我们打破骗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是穿越信息屏障。一旦你穿破了信息屏障,大多数骗局就难以为继了。就像这个女孩一样,在三周时间里,如果她跟自己的家人朋友商量这件事情,可能别人很快就能识破这个骗局。她非常幸运的是,在借钱过程中,当然也是因为那个骗子太狠了,让她借十几万,在导师那里也是一笔大钱,所以导师觉得警惕了。如果她只借一笔小钱,当她隐瞒的时候,别人不会怀疑就给她了。
当她打破信息屏障,跟她的导师交流这件事的时候,导师就觉得不对了。如果换位思考,立刻就会感到这里头疑云重重。导师告诉她,她应该跟律师或其他人去咨询。一旦咨询,骗局的荒诞性和破绽就一下子呈现出来了。
包括那个被黄推诈骗的孩子,他因为跟自己的父母打电话的时候,他的父母觉得不对了,最终他突然醒悟了。否则,一旦你交完这笔钱,对方还会让你交下一笔钱,一直到把你所有的钱都骗干净为止,而你甚至借尽了所有能够借到的钱。所以他在父母的鼓励下去报了警。这个方案打破了信息屏障,揭穿了骗局。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骗局也是如此,包括股市中的市场操纵和某些人制造的某些假象。而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信息屏障,只要信息屏障被打破,信息被充分地披露出来,以大多数人的正常判断力都不会上当受骗。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在《留美心理学女博士自述:电诈团伙冒充“公检法”骗我27万美元》发布后,有人通过电子邮件与我讨论了这位女博士受骗的过程,他提到了两个问题:
首先,他认为不应该把这位女士标记为“女博士”,因为这会涉嫌贴标签。我后来与他交流时解释道,我并不是试图贬低女博士的含义。实际上,骗子的剧本针对的是特定的人群,而这种骗局主要针对女性,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更容易上当受骗。这一点本身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他提到知识经验并不等同于生活经验,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这位女博士本身是心理学博士,但在采访中我有一个疑问。按理说,心理学博士应该能够理解人性的需求和恐惧。然而,在与骗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并未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生活经验。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说明,学术知识不等于生活知识。你想,这个女孩子她读到博士,肯定在学术知识方面已经积累得非常丰富了。但是生活方面的知识她非常少,比如说公安机关在办案的时候,不可能把笔录给其他犯罪嫌疑人看,这是基本常识,但她不知道。又比如,在公安机关办案的时候,检察机关一般不会提前介入,她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生活知识,她了解得太少了。
所以你会发现,骗子想要骗的对象,通常是那些生活知识比较少的人。可能你在某一个领域内知道非常多的知识,但是你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有可能成为骗子的目标。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除了积累职业知识外,也要积累生活知识,这是减少受骗几率的重要途径。你所掌握的生活知识越多,你被骗的可能性就越小。
就拿我自己为例,我曾在网上与一位女性聊天,她自称她的舅舅在华尔街做比特币投资非常成功,赚了很多钱。我问她这个舅舅在华尔街哪家基金公司工作,因为我对华尔街的基金公司比较了解,说不定我还能帮她查一下。她却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因为华尔街投资比特币的衍生品,我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人想要骗我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知识,就很容易被骗上当。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加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避免掉进简单骗局的陷阱。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来看,打破信息壁垒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很好的方式。比如,当我们需要做出决策时,可以找其他人商量或咨询,这样做出的决策可能就不同了。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避免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骗局,就要尽量打破信息屏障,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他们在一个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做出选择,这样他们就不容易被骗。其实说到底,媒体从事的就是这份工作——打破信息屏障。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