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做现货白银的转行做P2P

而目前对于做过现货白银交易平台的,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见好就收远离现货行业也尽量别去做P2P平台了,还是捧着手中的粮食静观这个冬天。

作者:埃米

之所以不建议做现货白银交易平台的从业人员转行到P2P,主要有以下理由:

同样是监管模糊问题,目前P2P行业虽已划归银监局监管,但P2P行业至今还没有完全的细则,很多P2P平台也是趁机浑水摸鱼,似乎只要做起来之后就算要监管,或许条件符合也能搭上顺风车。

有人预测说,如果P2P细则年底出来,90%的P2P平台将很难见到新年的曙光,都会一夜之间倒闭。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但至少很多P2P平台确实会因为经营困难而倒闭。除非是等监管政策进一步明晰,对于已决定转行做P2P的,您如果有其他的监管层透露的可靠消息或者有比较靠谱的大型合作者的背景,这类转行的倒是可以尝试,而这类人就不在我讨论的范畴内。

P2P平台跑路现象非常严重,相信很多人现在听到P2P跑路的新闻不再有惊讶,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和习以为常。但大家有没有细细想过,为啥P2P行业会有那么多人跑路,甚至有人会因为“30万元”而跑路,看得让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P2P行业的利润,如果按照正常的赚取借贷双方中介信息手续费,一定是非常微薄的。而且P2P本身存在的意义,是因为有一些个人群体或者中小企业企业(如果借款人是企业,可简称为P2B)不容易或者很难从正常的银行渠道借到低成本的资金,因此开始向社会上有闲置资金的个体筹集借款。

没有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时候,这些借款个体或企业可能就转向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但自从有了互联网后,这些人就将这个借钱的途径转到了线上。这部分人中有些本身就是放高利贷的,有些就是资金的渴求方,这些人就通过各种假借互联网之名,开始大张旗鼓借机向社会吸收资金。也就是说,大多数通过P2P平台借钱的,在借款的资质上存在瑕疵或问题。

如果是优质的借款人,首选当然是银行,谁愿意花更高成本来获得借款。当然,在这里也有一些确实资质不错又急需且借款周期短的群体,但由于银行的手续繁琐或者借款审批周期较长,同时又能及时归还借款资金的,这类倒真是正规P2P平台的目标客户,或者换言之如果都是这类群体借款,P2P行业确实找到了他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遗憾的是,这类人真心不多。

P2P行业,如果是正规化操作,其利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观。做过现货白银交易的,对于其中的行业利润应该都比较清楚,这里也就不加以披露赘述了。

但P2P行业就不一样,虽然同样都是租个办公场地,买个P2P系统,然后接入支付和托管账户之类,通过互联网或者线下招募投资人。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注点,P2P行业投资人的资金和现货白银一样,都是通过系统软件进行投资入金,但关键是P2P行业,到期之后这些投资人的闲散资金是必须按约定连本带息兑付!可问题是,现在经济形势整体大环境是呈下行趋势,尤其是投资回报率超过15%以上,甚至有些都到20%了,谁都知道除了房地产等行业有如此高额的利润外,其他的实体经济有哪个行业的利润有如此之高?

很多P2P平台经营了三四年都不见得能赢利,如果能正常保本就已经不错了。还记得2014年红岭创投借款给广州纸业(也和广州纸浆交易所有关)造成1亿的投资坏账吗?幸亏是红岭创投兜底赔付了这些投资人,如果是其他的P2P平台,说不定又是跑路丑闻。但尽管红岭创投自己把这个窟窿给堵上了,只是这1亿的坏账毕竟是利润里赔付的啊!

如果按照正常的P2P平台,假设赚取1-2%信息中介手续费,这得多久和多大的借贷信息错配投资规模来填补这笔损失,相信大家都已经有笔帐了。深圳的贷帮网CEO尹飞因为一笔1000万的坏账出现后,因“既不跑路,也不刚性兑付”成为打破行业刚性兜底兑付的第一人,目前还因为这笔贷款奔波在报案追款的路上。

按之前的报道,这家P2P平台经营也有些许年头,可行业盈利本来就比较艰难,自然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利润来帮助投资者垫付也不意外。

最后,对于决意从现货白银行业已经转行或者准备转行的人来说,这些说法依然改变不了加入P2P行业的决心。只是我个人觉得,如果转行仅仅只是想换个行业继续挣高额利润的,尽量还是别加入P2P行业了!

毕竟正规P2P行业挣的只是信息中介的手续费,也是辛苦钱,既要担心标的是否虚假,同时还要考虑规模,这本来就是矛盾和困难点。如果你是替投资人将资金吸收过来,然后通过平台再投放出去,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建了个资金池成了非法集资。据新闻消息报道,P2P行业因为披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已经让不少银行眼红心动,目前至少已有10家银行杀入到P2P行业,如此一来必然会有部分社会闲散资金会投向银行的P2P平台,而且银行拥有海量客户资源,一些资质较好的同样还是会通过银行的P2P途径实现借贷。

如果是这样,对于普通的P2P平台来说,就更难获得资质较优客户,也更难吸收到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关键是这样一来,普通P2P平台的借款标的资质会比现在更劣质,平台可能会背负更大的违约风险。

纵然国外的P2P代表Lending Club已经在12月11日上市了,但作为国内的P2P平台究竟会剩几家来迎接这样的狂欢,这真是未知数。尤其是年底了,估计还会有一波P2P平台的人跑路。

而目前对于做过现货白银交易平台的,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见好就收远离现货行业也尽量别去做P2P平台了,还是捧着手中的粮食静观这个冬天。观望P2P行业的监管政策落地,看看这个冬天后还剩几家迎接春天,届时我们再来讨论P2P行业的未来会更合适。

【相关阅读】P2P跑路必然性:监管趋严黑平台故伎难重演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4-11-30 16:22
下一篇 2015-01-21 23:26

相关推荐

  • 《中国审判》以最高法判玖富为例:平台系合规信息中介非借款人

    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法制期刊—《中国审判》2024年刊发题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模式法律关系的认定》的专题报道。通过全国法院已生效审判案例甄选,《中国审判》总第341期“司法前沿”以经中院、省高院、最高院三级法院审判的“王某某诉北京某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为行业经典案例,深度剖析“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出借人王某诉某某平台,裁定北京某某平台系信息中介,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案的最终裁定。对全国各级法院类案审理具有指导参考意义,避免部分法院法官依据各自理解,产生同案不同判甚至枉法裁判的乱象。 笔者作为长期观察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诉讼案件判决的法律从业者,通过案例比对了解,《中国审判》报道中引用的判决案例,正是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的王某某诉北京玖富普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裁定案,经查询核实,初审终审再审的案例号分别为:【(2022)豫15民初13号】【(2022)豫民终853号】【2023最高法民申778号】。 出借人王某某起诉玖富普惠平台案件回顾如下: 2014年,出借人王某某经由北京玖富普惠公司平台相关APP,选择标的将资金借给第三方借款人,后因借款人逾期导致王某出借资金无法及时回收,王某向当地法院起诉玖富普惠平台,要求还本付息和支付逾期利息。当地基层法院认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涉及国家行业清退政策以及影响面大,向当地中级法院申请提级管辖,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进行一审即初审。从法律程序来看,如果没有中级法院提级管辖一审,此类金额案件不会到省高院终审以及到最高法进行再审。因此,笔者观察,王某诉北京玖富普惠公司这个案件是目前P2P行业内唯一一件由最高法进行裁定的案件,其前沿性、权威性自然与其他案件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裁判文书网上该案判决原文如下:中级法院一审裁定:王某提供的借款均通过其在银行开立的个人存管账户直接支付给借款人(案外人),无证据证明玖富普…

    2024-11-13
    590
  • 正式签约!中壬银兴数字金融项目落地苏州

    11月5日上午,由中壬银兴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联合举行的吴中高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平台揭牌暨中壬银兴数字金融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会上,中壬银兴分别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完成数字金融和企业债权评估模型联合开发两个项目的签约。 出席本次仪式的有:中壬银兴董事长曹洪基,中壬银兴副总裁刘杰;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旭锋,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筹)宋元;国信证券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家腾;吴中区副区长、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吴中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胥口镇党委书记吴婧,吴中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铮,吴中高新区招商局局长唐苏。 深入长三角腹地,携手政企开拓数字金融新版图 吴中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作为吴中区“三区一城”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吴中高新区近年来紧扣“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两大核心主题,围绕区内核心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突破。苏州征信则是苏州市首家获得企业征信备案证的公司,为推进长三角征信机构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经济金融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中区副区长、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致辞 此次项目签约,是中壬银兴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的政企强强联合,也是中壬银兴数字金融业务版图的又一次里程碑式开拓,为长三角核心区域及周边提供数字金融服务。中壬银兴将发挥在数字金融领域多年的研发经验及在金融信贷风控的领先优势,为项目合作提供包含技术、专利算法、数字化金融模式等在内的支持。 进军“人工智能+金融”深水区,赋能吴中区人工智能产业新发展 苏州征信依托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率先在苏州地区开展了人工智能+金融的场景探索,建立了广泛的生态伙伴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此次中壬银兴与苏州征信签署企业债权评估模型联合开发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壬将与苏州征信在人工智能领域迈出坚实步伐,共同…

    2024-11-08 金融
    1.4K
  • 陆金所控股业务规模大幅缩水,Q3盈转亏,前三季度净亏损超22亿

    陆金所控股正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其业务规模显著萎缩。 10月21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06623.HK),以下简称 “陆金所控股”,对外发布未经审计的三季报。季报内容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营收降幅超30%,降幅之大令人瞩目。 《眼镜财经》注意到,仅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营收降幅也超30%,而且净利润由盈转亏,单季净亏损超7亿元。同时,陆金所控股整体业务规模不断收缩,截至9月末,公司贷款余额2130亿元,同比减少幅度超40%。 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赴美上市初期在市场上表现强劲,市值曾超2700亿元人民币。但截至10月25日,其市值仅剩24.44亿美元(约合174.18亿元人民币),相较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90%,市值蒸发量超过2000亿之巨。 营收、净利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是中国平安集团成员公司,通过境内子公司“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陆金所)实际运营,陆金所是陆金所控股旗下全球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84.83亿元,同比下降32.54%;实现净亏损22.8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8.67亿元。 单看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55.43亿元,同比下降31.14%;实现净亏损7.2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31亿元,不仅前三季度盈利由正转负,单季度也由盈转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陆金所控股业绩表现疲软的情况自2021年前三季度就露出苗头。2021Q3-2023Q3,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59.62亿元、131.86亿元、79.96亿元,对应净利润则分别为41.29亿元、13.27亿元、0.94亿元。 事实上,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两项指标在近四年里快速萎缩,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甚至不如20…

    2024-11-05
    878
  • 洗牌加剧、投诉不断,融360如何再造暴富“神话”?

    高额度、长分期、日息低,这是曾因 714高炮遭到315晚会点名批评的融360年化利息仍然偏高。 本人从融360上借款系统推送稳融花,借款3000元分12期偿还,总计还款4077.93元,对应年化利率约为35.93%。 我从融360上借款5000元需偿还6792.36元,借款2000元需偿还4122.96元,对应年化利率分别约为35.85%和106.15%。 但按照最高法院规定:金融借款合同年利率未超24%合法,超24%未超36%属自然债务区,超36%无效。换言之,融360合作的小贷平台或卡着36%的行业红线放款,或严重超过36%进行放款。 除高年化利息外,综合黑猫投诉上融360超万条投诉来看,融360同时存在几大问题: 一是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所带来的暴力催收。这背后在于很多国人都有爱面子的习惯,催收通过威胁公开借款人的欠款信息,甚至骚扰借款人的亲友,利用借款人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达到心理施压的效果,这样才能让负债者提前偿还某个平台的欠款。催收人员在拿到提成的同时,助贷平台才能降低逾期率,进而吸引更多“甲方爸爸”。 图源:黑猫投诉 二是高额的担保费管理费和会员费。结合用户投诉来看,借款9000元产生1800多元的担保费,借款15886.03元产生3133.49元的担保费,这意味着融360平台上的担保费比例在20%以上。 另有用户投诉称,在用户未开通会员的情况下,实际还款过程却产生每月高达1080元的会员费。 图源:黑猫投诉 图源:黑猫投诉 三是以各种名目变相收费,有用户投诉称,在融360借款1.5万元每月还款1520元,但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前三期却累计产生3435元的商品分期费用。 图源:黑猫投诉 各种乱象的背后,正是网贷行业持续变天,融360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01.放款难和收款难成常态 助贷平台到底有多赚钱?以奇富科技代表产品为360借条为例,日前美国知名做空机构…

    2024-10-15 TMT
    3.1K
  • 机构:奇富借条是一家财务造假、欺诈、业务濒临崩溃的骗子公司,高息贷款暴力催收主动违法

    近日,知名做空机构Grizzly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针对奇富科技(NASDAQ:QFIN)的做空报告,直言其是“骗子公司”,其报给国家工商总局的财务数据与提交给SEC的数据相差1,000多倍,存在明显的财务造假;并且贷款利率远高于国家政策红线,主动违法,随时可能面临监管风险。报告还提到,奇富科技实控人周鸿祎,在其控制的鲁大师(3601.HK)和三六零(601360.SH)上有过损害公众股东利益和欺诈性指控的不良记录。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Grizzly Research还曾于2023年9月、2023年11月先后发布过针对拼多多(NASDAQ:PDD)、商汤科技(HK:0020)的做空报告,似乎专注于做空中概股。以下为奇富科技做空报告全文翻译。 介绍 奇富科技(NASDAQ:QFIN)是信贷服务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撮合借款人与金融机构,并提供各种类型的贷款。该公司之前以“360数科”变更为“奇富科技”。该公司于2016年成立,总部位于上海。 经过数月的研究,我们认为该公司向SEC和美股投资者报告了虚假财务信息。此外,我们认为奇富科技被不良行为者(bad actors)控制,他们利用会计游戏和关联方来粉饰报表。该公司还主动违反中国法律,这将很快为其带来经营风险。 国家工商总局文件显示夸大利润、财务欺诈、长期股息和股票回购计划不可信 国家工商总局(SAIC)是中国进行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政府机构。SEC和SAIC财务数据的差异,往往是识破欺诈的关键——尤其当差异过大时。 我们获取了奇富科技在SEC文件中披露的6家子公司的SAIC财务数据,并将合并数据与该公司在SEC文件中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公司2022、2023年的净利润均夸大超过1,000倍。 SEC和SAIC文件中的财务数据差别如此之大,已经不是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所能解释的了。让我们直言不讳…

    2024-09-30 科技
    2.7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