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楼市,如同魔幻剧,基本不按常理出牌。
开发商债台高筑,钱包扁扁,还得勒紧裤腰带拿地。
想买二手房的购房者,望着遥遥不可及的贷款,陷入迷茫。
外人看来是有趣,置身其中者才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而目前,在“双限地”、“五条红线”、“限贷”等多重政策的大背景下,成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新的风向:很多开发商放弃精装,开始卖清水了。
前7月超三成楼盘“清水化”
2021年1-7月,成都11+2区域(不包含青白江)楼盘装修情况一览,不包含别墅房源和纯别墅项目,以项目最新拿证房源为标准)数据由一点资讯团队人工手动统计,可能有遗漏,敬请见谅。
由图可见,统计的101个非别墅楼盘中,有35个楼盘为清水交付,有1个为简装,非精装楼盘占比34.6%。
金牛区清水楼盘占比80%,双流区清水楼盘占比55.6%,新都区清水楼盘占比53.8%。
传统五大主城区中,55个楼盘中有17个为清水交付,占比30.9%。
这些清水楼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性价比网红盘。
它们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由于拿地较早,再加上限价政策,其售价可能比同区域的地价还便宜得多。做精装很难获得较好的利润空间,所以选择了清水交付。
比如,天府新区的川发天府上城、青羊区的光华壹号、高新区的禹洲山河玖璋、温江区的光华瑞廷等。
(2)部分改善产品。
据统计,36个非精装楼盘中,有7个楼盘均价在20000-30000元/平米之间。
事实上,一般改善产品为了突出其品质和卖点,都会选择做精装。部分改善产品选择做清水,在我看来可能有几个原因:
不少楼盘的精装系列在市场上竞争力不突出;将精装算进总价中,价格优势也没有了。
区域有待发展,购房者对板块认可度有待提高,只能通过清水“降价”吸引购房者。
对于很多知名深度改善楼盘,开发商口碑好,产品地段优势也突出。但如果做精装,在精装限价的情况下,品质会大打折扣。
所以,为了给购房者好的体验感和品质保证,干脆做成清水或者简装。
比如,青羊区2.5环的龙湖西府琅悦最新推出了清水洋房,天府中央商务区的保利和光屿湖选择做简装。
成都会重回清水房时代吗?
当下,我觉得最明显的趋势就是, 越来越多的改善盘或豪宅会选择“清水”化。
起先,精装成品房的推出,一来为了让购房者更方便地入住,二来尽可能避免各家装修带来的不环保因素。
可是,这几年,精装变“惊装”的案例太多,“精装”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都成为了敏感词。
各式各样的维权事件不断,刚需盘、改善盘,甚至很多高总价豪宅楼盘都不能避免“精装”纠纷。
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开发商选择做清水,甚至都成为了楼盘卖点。置业顾问会告诉你,“我们的楼盘是清水,后期给购房者很大的自由空间,更不会有精装维权带来烦恼”。
精装限价让压制了很多开发商的压缩空间。
比如,上文提到的保利和光屿湖,TOP和光系,天府中央商务区。无论是产品规划,还是区域配套,能级都是相当高的。但是,按照限价,精装只能减配。
据我了解,城东某央企开发的深度改善楼盘即将开盘,其大平层产品也选择了做清水。未来,改善产品做清水的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要知道,头部开发商做一个TOP系产品,它们更多的是想要做一个标杆,突出品牌力和产品力。所以,它们一般不会选择减配,去牺牲品质感,降低产品能级的。这就是选择清水或者简装的重要原因。
哪怕,成都前几个月出台了开发商可以单独升级精装包的政策。但是,这个事充满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一个楼盘卖几百套房源,只有几个人选择单独做精装包呢?单独为少量的人做精装方案,成本是不是会更高呢?
另外,成都市场上真正把精装做出品牌、精细化的开发商少之又少。毕竟,不是所有房企都能做到中铁建西派系那样,持续多年升级精装,把精装系列化、品牌化,做成一个卖点。
很多开发商,品牌和产品的竞争力都不强,优势不突出,做清水还能顺势“降价”,说不定在同区域、同类型产品中创造了价格优势呢,卖得更好呢。
更重要的一点,国家目前严控房地产。“双限地”、“五条红线”等政策下,房企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两年,华夏幸福、协信等知名房企频繁爆雷。
债台高筑和资金链断裂,对房企是致命一击。所以,对于许多开发商而言,快速卖完房子,尽快回款才是重中之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卖清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降低了总价,会产生一定的价格优势,对销售而言是有帮助的。
总的来讲,未来成都可能会有更多楼盘放弃精装,卖清水。这是特殊时代下,房企的一种妥协和选择。
内容来源:一点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