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价值观究竟出了什么bug?

不可否认,阿里在业务上拥有很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但是在价值观上,应该回归常识,在公关上,应该回归常态。

来源:無房

迟钝了十余天,阿里巴巴的刀终于快了起来。

今日凌晨,针对“阿里女员工称被灌酒猥亵”一事,阿里巴巴董事长张勇在内网公布了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

“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和HRG徐昆引咎辞职;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文红记过处分;涉嫌男员工被辞退,永不录用,其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警方正在调查取证。”

从其反应来看,阿里的组织能力、公关能力依旧强悍。不过早知当初,何必今日。

从事情发生直至网络发酵,涉事男领导一直跟没事人一样上班打卡,以致最后闹得不可收拾。

从常理来说,一般发生这种恶性事件,该领导应该第一时间停职接受调查直至水落石出,这本是一家小公司都能想到的,为何阿里却偏偏做不到呢?

好比一个绝顶武林高手,练功走火入魔了。

马云曾说过,阿里是一家靠价值观驱动的公司,一旦价值观内功心法出错,那阿里出现魔怔是早晚的事

阿里的企业价值观有过三次迭代:

一次是2001-2004的独孤九剑,

二次是2004年-2019年的旧版六脉神剑,

三次是2019年至今的新版六脉神剑。

从内容来看,旧版六脉神剑是对独孤九剑的精简,没有大的变化,这是阿里企业价值观的基石。

然而,2019年新版六脉神剑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出现了明显变化。

不要小看企业价值观的变动,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价值观的改动会逐级传导下去,最终改变企业的行为。

就如一束光线,一旦光源出现一丁点角度变化,当它跑过几千万公里后,就会无限放大这个斜角导致的偏差。

蒋凡婚内出轨,马云炮轰管理层金融治理,以及这次的酒后性侵……

多起颠覆阿里高管及公司形象的事件,无不发生在2019年之后,难道就真的只是巧合吗?

阿里的价值观究竟出了什么bug?

01


所谓企业价值观,说穿了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托尔斯泰有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世界上做得很大的企业,愿景使命千差万别,但是你去查他们的企业价值观,都是大同小异。

比如诚信,合作,客户至上这些。

2012年十八大推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针对个人行为有四条,2004年阿里巴巴旧版六脉神剑就占了两条:诚信与敬业。

当然也包括了客户第一、合作这些。

2019年9月10日,张勇正式就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当天,阿里公布新“六脉神剑”。

旧版:新版:
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诚信:诚信正直,言出必践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激情:乐观向上,永不言弃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两相对比,变化很多。

其中最重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删掉了有关做人的原则——诚信:诚实正直,言出必践。

作为公德良俗的起点,诚信正直是默认的无需言说的价值观,不写进去也没关系,在商言商,很多企业价值观只体现了做事的原则,比如苹果特斯拉等等。但是如果写进去十几年后又把它删掉,这就无疑传递出一个信号:

本公司不再坚持诚信了。

这会让超过25万的阿里员工总有一部分人隐约中觉得:在阿里,诚信是不重要的。

也许比例很小,但是相比庞大的基数,绝对人数也会不少。他们就像定时炸弹一样,总有个时候可能干出一些出格的事,让阿里防不胜防。

纵观中外巨头公司,价值观多有迭代,但是有关做人的价值观,是从来不变的。

比如英特尔,其六大价值观中包含“无所畏惧”、“包容”、“团结一致”、“坦诚透明”四个有关个人品质的要求,就一直以来从未变过。

阿里删除”诚信”的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想来想去,原因可能在于:阿里过去将诚信价值观捧得太高,现在又矫枉过正。

比如2016年的“月饼门”事件,阿里五名程序员使用脚本多刷了124盒月饼,这样做虽然违规,但他们并没有付款完成订单并主动告知公司要求取消,结果却等来了公司的开除决定。

原因是有违诚信。

诚信当然重要,但不能事事都扯上诚信,程序员意识到问题后主动说明问题,与人力找到程序员拒不承认作弊,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这两者的差别:谁是无伤大雅的玩笑,谁是诚信问题。

据说,事后阿里也意识做过了,除了一个去腾讯的,又悄悄把四名程序员招了回去。

但是这种随意扩大诚信价值观的适用范围,让人人神经都崩得很紧的后果造成了,这是改不了的,或许遭致内部反弹,导致2019年被删。

其实,诚信价值观本身并没有出问题,而是阿里的做法出了问题,没有掌握好其中的“度”。

02


新““六脉神剑””的第二个问题,是修改了第一条,将“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改成了“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我们不妨拿其他公司类似的价值观对比一下。

  • 英特尔:客户至上;
  • 亚马逊:客户第一;
  • 谷歌:以用户为中心。

不难看出,这些世界级的科技公司都强调了客户的重要性,但谁也没有刻意将客户、员工、股东分个高下,忽视、怠慢其中任何一方,公司都走不长远。

其实,华为也同样在价值观里提到了客户与员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看看,这就很科学,将各自的重要性都点到了,并没有非得分个你高我低123,事实上很多重要的东西是无法简单分出重要层级的。

但是阿里没有用语言去描述各方之间的关系,而是冷冰冰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这其中隐含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一点:如果客户提出了某些不合理甚至过分的请求,那员工是不是就要无条件遵守呢?阿里的这位女员工,难道不正是这条价值观的牺牲者之一吗?

细想之下,阿里的这句话在无形之中成了某些人作恶的“挡箭牌”,打着客户利益的幌子做见不得人的勾当,还美其名曰维护公司价值观,可不可笑?

回过头来看,阿里原本的价值观“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已经说得很到位了,而且相当接地气,根本没必要修改。

类似的“画蛇添足”般强行修改的还有第三条,原本是“迎接变化,勇于创新”,新版本改成了“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比之下,原本的价值观阐述了应对变化的态度要积极,而新版本却仅仅是在讲道理,没有态度,而且这个道理很烂俗,有点像刚毕业的大学生领悟到了什么深刻的哲理拿出来显摆。

还有些改变,虽然前后意思差不多,但是遣词造句有些故弄玄虚。

比如激情:乐观向上,永不言弃。改成了“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这种广告词的感觉。

又如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新版对应的是“认真生活,快乐工作”。这是多了几个意思?

企业价值观,就是大白话大实话,返璞归真,这种为赋新词强作愁的改变,真是有些拉低了阿里巴巴世界巨头的档次。

03


阿里公关天团的种种过火操作,也是有违企业品牌公关的本义。

抛开此次事件前十天阿里一度失声不谈,仅从最近两天应对舆情危机来看,阿里仍展现出了堪称一流的公关水平。

从企业快速表态,到雷厉风行地制定处理思路并及时公开阶段性处理结果,再到不忘站在受害者立场表示要“关心照顾好她”,阿里的危机公关可谓一气呵成、安排周密。

这对身经百战的阿里公关天团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近年来阿里频频陷入舆情危机,比如大众熟知的“月饼门”“蒋凡婚内出轨”等等,都是凭借其强大的公关能力将其一一化解,阿里亦在其“文化推广”下变成“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看似“强大”的公关实力却越来越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阿里头上。短期来看,阿里公关功劳很大,但长期来看,阿里“公关天团”已经超出了公关的职责范畴。

企业公关的职责,是在企业内外部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塑造品牌形象,而非掩盖、扭曲事实。

为什么阿里董事长张勇和我们一样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或是因为阿里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报喜不报忧的风气,而这种风气与其强大的公关行为息息相关。

阿里的公关不仅对外释放好消息,还要把任何坏消息都盖住,甚至还要转化成好消息,化危为机,没几个人能做到。

这种“只有好消息,没有坏消息”的氛围,之前是对外,但在潜移默化之下,久而久之也会传递到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氛围。

极端的情况下,就像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丰厚的犒赏;而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犒赏老虎。

在这样的“歪风”之下,花剌子模覆灭只是迟早的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让笔者想到一件小事,笔者曾深入接触过一位阿里人,业务上他非常敬业也非常专业,但却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能提马云任何的不好,如果谈及他就会板起脸一脸严肃地指正你,堪称到了“洗脑”的地步。

回头来看,让阿里公关做得如此之“好”的,是马云,给阿里公关造成最大麻烦的,也是马云。

阿里洗不白的“996福报”、“蚂蚁金服放炮”……都是马云标新立异之言,至今阿里公关都搞不定。

而且强扭的公关总是掩饰不住痕迹的,迟早会被少部分人,然后越来越多的人识破,最后形成公关的塔西佗陷阱,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会被外界解读为公关所为,即便明明是好事,也会被认为是公关出来的。

这将是公关最大的失败。

04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公关,既不能一夜清空,也不能过犹不及,应该回到应有的位置。

对于那些上千年形成的全社会认同的道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妄图通过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高明之处,那是一条歪路。

业务上的创新千万条路,价值观就那几条。

不可否认,阿里在业务上拥有很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但是在价值观上,应该回归常识,在公关上,应该回归常态。

企业就只是一家公司而已,并不是“神”,世界本就没有神。

那些造神的,都被打倒了。

本文转载自無房,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3)
上一篇 2021-08-06 18:48
下一篇 2021-08-17 22:25

相关推荐

  • 网聚暖流,情暖陇原 互联网科技企业驰援积石山爱心榜单

    度小满捐赠2000万元支援甘肃地震灾区 19日上午,度小满紧急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专项支援甘肃震区的紧急救援、救灾物资采购、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及灾后重建等工作。 字节跳动捐赠2000万元,支援甘肃及青海地震灾区 19日,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联合公益机构,为甘肃及青海受灾严重地区提供灾后救援及重建。由于当地防寒保暖需求高,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已联合壹基金,将第一批备灾物资——1000床棉被启运发往灾区。 阿里巴巴[BABA]联合多方驰援,首批发出5万多箱应急物资,并追加1000万元 19日,阿里巴巴官方发布,已联合多方驰援甘肃青海抗震救灾,首批5万多箱应急物资发出。午后,阿里巴巴再次宣布,将追加1000万元人民币捐款,用于甘肃青海地震灾区救援和民众生活恢复。 蚂蚁集团捐赠1000万元驰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 19日,蚂蚁集团在官微宣布将向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政府定向捐赠1000万元,用于受灾地区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 同时,新东方捐款1000万元驰援甘肃救灾 19日消息,新东方宣布向壹基金捐赠1000万元现金,其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捐赠500万元,东方甄选[1797]捐赠500万元,紧急驰援甘肃地震灾区救灾工作。 李佳琦捐款500万元紧急驰援甘肃地震灾区 19日上午,小米公益基金会捐赠500万元紧急驰援地震赈灾 小米官方宣布向地震灾区捐款500万元,用于采购应急救灾物资、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辛巴公司捐赠400万元物资和现金 19日,辛选集团宣布向甘肃受灾地区捐赠400万元(200万元物资+200万元现金)。据了解,辛选集团紧急采购的5000件羽绒服,已于19日启程运往甘肃受灾地区,为灾区群众提供温暖与应急保障。 交个朋友控股向甘肃、青海捐赠200万元救灾 19日,交个朋友控股紧急启动救灾响应,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200…

    2023-12-25
    4.9K
  • 侵犯他人跨境电子商务专利?阿里巴巴[BABA]在日、美、韩三国同时被告

    最新消息显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日本专利权公司在12月15日向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申请针对交易系统可以帮助商家按照预先确定的税率在海关提前登记货物,并帮助客户在购买时支付关税,以确保交货。 在向日本法院提交的诉讼中,BWB Inc.请求对阿里巴巴及其物流子公司菜鸟、天猫运营商淘宝发

    2023-12-20
    3.6K
  • 经济“卷王”拼多多们,消灭供应链中间层

    失去渠道商,我们将失去什么?

    2023-12-18 TMT
    23.3K
  • 啥是总额法、净额法?从国联股份300亿收入凭空消失看上市公司财技那些事

    在大大的拼多多、业绩嘎嘎猛,被质疑年报的时候,国联股份说好的730多亿的收入,扭头就变成了400亿,一封公告硬生生干没了340亿,这是造了什么孽? 倒也不是说300多亿的业务没了,也不用太过紧张,对利润是没啥影响的,只是之前的700多亿收入是采用总额法确认的,而年报在审计过程中,公司难以取得或拥有部分交易与相关毛利率也就个位数的水平。 而净额法则可以隐藏收入,同时营造出高毛利的表象。比如国联股份,在前些年,虽然营业收入嗷嗷地涨,但毛利率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2022年随着部分收入调整为净额法确认,毛利率明显上升。 从会计确认方法来说,总额法和净额法横跳,可以不同程度美化报表,或者放大/隐藏收入。但这玩意儿也不是你想怎么确认就怎么确认,核心逻辑在于你对于出售的商品是否具备控制权。同样是倒爷,如果我是真的进了一批货,然后找客户倒卖出去,我对这批货享有控制权,在此过程中也承担着货的减值等风险,那我就可以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同时确认相应的成本。但如果我纯纯的是个中间人,做的是平台,就像京东,淘宝做的是平台生意,至于谁卖、卖给谁、卖啥也无所谓,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而京东有自营的业务,虽然是倒卖,但对货物拥有控制权,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这也是为什么阿里明明利润比京东高,但收入规模却不及京东,在以收入规模排名的世界500强中,阿里的排名比京东靠后。 其实在编报表时,有很多类似的方法可以用来美化报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财技”,比如存货的计价、折旧的计量、研发投入的处理等。在销售商品计算成本时,对存货的计价有多种方法: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 举个例子,假设我之前一共进了A、B、C 3批货,成本分别是10元、20元、30元,那当我卖了一批货,卖的成本应该计作多少钱? 按照先进先出法,先进来的先出去,计作10元;按照后进先出法,后进来的先出去,计作30元;按照加权平均法,3批货的平均成…

    2023-05-12
    10.7K
  • 为什么互联网容易产生巨头垄断?巨头为什么喜欢让商家二选一?什么是网络外部性?

    2021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受到了182亿元罚款。 互联网巨头为什么喜欢让商家二选一?在传统行业比如说腾讯,短视频就是饿了么,京东、微信一模一样的即时通讯软件,会不会有人用呢?不会,因为那个网络里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价值,而微信有这么多的用户,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这就叫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我这个平台比较大,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加入这个平台,这样就非常容易诞生巨头。假如这个领域有两家公司,本来体量差不不太多,其中一家稍微大一点,那么它就会比另外一家更有价值,这样一来用户就会逐渐地向这个更大的企业流动,最终的结果就是大企业独霸天下,赢者通吃,较小的企业消亡。 除了这种直接外部性,互联网行业还有一种所谓的间接外部性。 2)间接网络外部性 直接外部性和间接外部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一个用户群体,它的价值正比于这个用户群体的平方(V=N²);而后者往往有两个用户群体,比如商家和消费者,它的价值正比于两个用户群体数量的乘积(V=M*N)。 比如软件行业的巨头微软。最开始可能有很多种操作系统,其中Windows更好用一点,所以微软的用户稍微多一点。用户多了之后,另外一个群体——软件商就更愿意针对Windows做开发,因为它的用户多;Windows上的软件多了,用户就更愿意来Windows,两者之间促进,于是微软的生态就越来越大。 再比如字节跳动。只要有新的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在巨头的夹缝中依然可以诞生新的巨头。 在商业上,有时候看得见的威胁并不可怕,而看不见的新模式往往会颠覆我们的认知,即所谓的“降纬打击”。比如很多年前,移动以为联通是它最大的对手,后来发现短信业务全都被微信给抢走了;制造假币的人最开始以为验钞机是他最大的对手,最后发现假币是被微信和

    2023-05-09 TMT
    8.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