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它的发行有哪些必要性或积极影响?
答: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电子现金,或者叫数字纸钞,既具有纸钞的法偿性、以及点对点支付(不依赖商业银行账户)的特点,又具有当前基于数字银行账户进行数字支付(比如网银、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便捷性。
必要性和积极影响:
(1)相较于纸钞来说,能够降低运作成本。目前纸币的发行、回笼和存储的成本较为高昂,数字法币则能节省其中大部分成本。
(2)加强央行对货币金融体系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央行数字货币的诞生将推动货币发行和流通制度创新,加强央行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集中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成熟版本的数字货币将具有可编程性,有利于货币流通的全称追踪、管控、大数据分析,甚至能够实现“专款专用”的精准流通,这还将反向推动财政政策的优化和实施。
(3)有望推动人民币全球化并深化全球贸易、金融合作。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人民币海外影响力与日剧增,数字货币从技术上降低了货币流通的门槛,尤其对于银行体系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数字化人民币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又将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和金融合作。
(4)有机会进一步保护大众的隐私权。除了一些犯罪行为需要实现匿名性,其实如今电子消费时代里,越来越多人提出进一步保护消费隐私的诉求,这部分的权益是应该被保护的。但是在当前的支付体系下,有非常多层级的支付服务商能够掌握到用户的消费数据。央行数字货币支付系统全面打通后,至少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支付服务商获取用户隐私数据,如果能够进一步在账户设置上采取匿名性制度,则能够进一步保护。
(5)有可能实现离线支付。理论上,技术上能够实现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我们叫做“双离线支付”,是指收支双方都离线,也能进行支付。只要你手机有电,哪怕整个网络都断了也可以实现支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微信、支付宝支付必须有网络才能实现的不足。
2、央行数字货币和支付宝/微信中的余额有哪些区别?
答: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从货币的统计口径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属于M0,即现金的范畴;余额宝和微信里的资金本质上是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属于M2的范畴。因此,央行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和安全程度是高于余额宝和微信的:跟商业银行一样,假如某天第三方支付公司破产了,那么人们在里面资金也会面临风险,但央行数字货币却不存在这些问题。
当然,从技术方面上看,两者还存在一个主要的区别:
以银行电子账户、支付宝为代表传统的电子货币是一套由第三方控制(即中心化)的账本系统,依赖于银行、企业等机构组织的支持,由于各银行和各支付公司的账本系统彼此独立,在跨机构支付时涉及到复杂的对账清算问题;而央行数字货币则是一套分布式账本系统,即区块链系统,具有点对点支付、交易即结算的特点,理论上支付的效率更高。
不过目前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细节尚未披露,多大程度上满足匿名性?以及,是否设计多个超级权力对账户进行锁定冻结操作等仍需要进一步确定。

3、一旦央行数字货币发行,会对现金产生哪些影响?
答: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现金的流通量越来越小,因为理论上数字货币,也就是电子现金能够实现纸钞现金的一切功能。当然,不包括储藏纪念的价值。
4、央行数字货币和比特币、USDT等是竞争关系吗?它的发行会让全球加密货币市场产生震动吗?
答:不是竞争关系,央行数字货币是国家主权信用做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比特币没有信用作为货币价值的担保,并且全球价值认同还不够充分,所以你能看到当前比特币价格的波动非常大;而USDT是私人机构发行的,以美元做抵押担保的数字货币,但问题在于USDT的抵押物情况不公开透明,存在缺失或挪用的危险。
央行数字货币对数字资产市场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提高数字资产钱包的普及率,到时候可能出现集成微信、支付宝还有央行数字货币支付的支付钱包服务,也许OKEx会率先推出这样的钱包。而且,很有可能,到时候OKEx上线的大多数utility token都可以用来支付和消费,进一步培养大众进行数字资产支付的习惯。
5、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多大程度影响宏观调控和日常生活?
答:至少在货币流通追踪和数据分析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将反过来推动财政政策的优化;
对民众而言,直观感受上央行的数字货币与微信支付/支付宝没太大区别,但是长远来看,如果央行数字法币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域内使用,将带来更大的便利。
6、目前除了中国,国际上还有哪些国家有意发行数字货币?它有成为趋势的迹象吗?
答:实际上,国际上已经有了国家发行数字货币的尝试,比如委内瑞拉去年发行的“石油币”。由于委内瑞拉国内的通货膨胀异常严重,因此该国政府发行了由委内瑞拉石油储备支持的石油币。
这有些类似于军备竞赛,各个国家发行数字货币不一定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落后。长远来看,率先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们有机会组成新的国际间金融联盟,重新制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的规则。
7、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集体学习,引起了区块链概念的大热,您认为目前我国区块链领域发展如何?
答:从区块链技术的角度看,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从区块链技术申请专利上看,目前我国的区块链发展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根据2019年上半年公开的全球区块链技术发明专利显示,在全球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上,中国占比达67%,而美国仅16%。在这其中,阿里巴巴以322件专利排名全球第一,除此之外,中国的平安集团、众安科技、百度、联通等多家公司也位居全球前10,可以说在专利技术储备方面中国的优势明显。从区块链的基层基础技术上看,我国则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比如目前区块链的主流共识算法,基本都是国外开发的,在区块链的拓展性层面,比如跨链、分片等技术的开发上也都由国外的团队或机构主导,因此在区块链的基础技术上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区块链市场角度看,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全球前列。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截止2019年上半年,我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区块链相关企业共两万七千多家。此外,区块链研究机构自2017年以来也迅速增加,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和重点院校均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在落地应用探索上,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都对区块链的落地应用进行了探索并且效果显著;而专业区块链技术公司也在推动区块链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如OKCoin在区块链大数据、区块链钱包等区块链应用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在安全性、可用性和前瞻性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
从监管政策角度看,我国对区块链产业的监管基调为“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但对数字货币持审慎立场”。在国家领导人就区块链技术做出重要讲话前,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实际上已经出台了相关支持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政策。根据相关统计,2019年上半年各级政府和中央部门已经出台了几十项区块链政策文件,远高于历年全年的区块链政策文件,而上海、杭州。广州、苏州、武汉等多地都成立区块链产业园区。
8、当前区块链在金融、贸易、医疗、供应链管理、慈善、公共管理等行业都有运用。您认为目前区块链比较有前景的应用场景是什么?为什么呢?
我们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区块链改造力的评估模型,把改造力分为了5个等级。分别是,第一,创造出全新的消费、投资需求,第二,重塑既有行业利益链条;第三,优化既有行业成本效率结构;第四,扩大客户边界;第五,提高既有客户价值。
我们也对很多行业进行了区块链改造力的评估,目前来看,金融行业的改造价值最大。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业一直以来的创新方式都围绕着去中介化、普惠和加速流通为核心进行,而区块链在此方面正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金融业也是电子化率最高的行业之一,为区块链改造提供了土壤。
9、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比较成熟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它们都集中在哪些领域呢?
目前为止,无论是BAT和京东等国内互联网科技巨头,还是Facebook、IBM、微软、摩根等,纷纷进行区块链的应用探索,包括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发票、数字票据、信用证、征信、汽车债券ABS、稳定币等等,主要还是集中于金融领域。但无论多少复杂的区块链应用,核心价值都可以归纳为这三类:存证、资产登记交易以及多方协议的自动化执行,这三类价值对于很多传统的金融业务都非常重要。
10、您认为区块链技术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转型中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区块链不等同于炒币,服务于实体经济才是区块链真正的应用场景。区块链基于自身透明性、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特性,将为实体经济带来生产关系上的实质变革,在区块链+物联网、区块链+出行、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房地产、区块链+新零售等方面大有可为。
11、您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各类场景尤其是金融场景的运用上,还存在着哪些尚未突破的难点,或者说,需要大众关注的风险点?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区块链的性能能否支持大规模的金融体系,这里还得打个问号。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先后出现了不少提高区块链性能的技术方案。例如,直接扩大区块,以BCH、BSV为代表的的大区块派;调整数据结构,比如IOTA的DAG,把链式数据库改成有向无环图;修改共识算法,无论是联盟链的PBFT,还是EOS的DPOS,还VRF等等共识算法,核心的思路都是减少需要参与共识的节点数量来提升达成共识的效率;硬加速,直接从硬件方面提升运算速度;分片和侧链跨链技术,分裂出大量的并行通道来验证同一时间的交易;开辟线下通道,如闪电网络等,都是为了解决区块链性能的问题。
此外,区块链技术创新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如何构建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应对潜在的量子攻击等等等等。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区块链行业蓬勃的创新热情。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国家来说,区块链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央行的是假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