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由《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主力,欧科集团、宜信、大搜车冠名的2020首场云上座谈会采用“虚拟+现场”两个直播间举行。本次座谈会邀请了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长屠光绍、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张连起等全国政协委员或常委,欧科集团创始人徐明星等企业界人士,以及人民政协报社党组书记、社长王相伟等媒体人士,共话“抗疫情保经济促发展”这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重大议题,立体评价中国经济2020年发展的危与机。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实体消费、服务消费、制造业等经济重要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海外疫情蔓延,外贸领域也受到波及。在此背景下,上述来自政商学界代表共同探讨了消费升级趋势下的相关产业发展,并从中发现“抗疫”语境下的中国经济创新活力和金融业的使命担当。
徐明星在座谈会上分享的主题为「“区块链+供应链”抗疫期间“扛大旗”」。他指出,供应链是现代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生产协作方式。从本质上看,供应链是一个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涵盖从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终端销售的整个流程。这样一个庞大的生产关系系统,经常面临信息不透明、整体效率低下、交易双方信任成本高、交易纠纷难处理、非法行为追踪困难等问题。

同样是链,作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和供应链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以物为出发点,以建立物品身份信息的方式,组成一个涵盖全流程、公开透明、可追踪溯源的安全物流网络,可使假货无处容身,次货有据可查。同时,将收集的数据建立一个区块链信息汇总平台,链上各个节点实时同步,使得大范围、快速的分布式协作成为可能。而这个过程中,产品信息、资金流向、金额明细也将清楚记录在区块链上,无法篡改,增加了透明度,降低了信任成本。
徐明星表示,区块链技术在本次疫情期间大放异彩,包括区块链发票、区块链疫情采集监测系统等应用案例。他介绍了抗疫期间涌现出的一些优秀的“区块链+供应链”落地应用案例。
一个是防疫物资公共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浙江省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防疫物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收集医院等需求方的需求数据后,经过逐级审核上链存证,同时对接当地生产渠道和网络捐赠渠道两个供应端,解决了防疫物资的供应问题。
在这次疫情中,社会普遍关注防疫物资捐助问题,而该平台能顺利解决供需两端信息无法匹配、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提高防疫物资供应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公众还可快速查询防疫物资的相关信息,做到了公开透明,有力保障了公共服务的公信力。
另一个案例是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企业均受到了冲击,维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北京市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为参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由于实力较弱,很难获取银行贷款,但作为采购方的政府和国企,其资信好、付款能力强,因此中小微企业多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然而,该类贷款也存在债权作假、账款价值难以确定等风险,提高了融资成本,甚至由于应收账款债权不明,无法获取贷款。而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可回溯的特征,使用该技术就能实现应收账款的“确权”,保证真实有效,杜绝了虚构确权证明、重复融资等违规现象,极大降低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面临的风险。可以说,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真正做到了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济困扶危。
此外,徐明星指出,区块链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应用,比如在跨境贸易领域,天津港的区块链跨境贸易平台将涉及物流和单据的信息上链,确保了贸易的真实性,提高货物进出关效率,减少人工手续。
他表示,区块链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潜力还不仅如此。未来的工业将是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作为主导产业,物联网的推广将产生量级更大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分析,而人工智能则需要海量数据来训练AI。因此,未来的经济发展极有可能从技术驱动过渡到数据驱动,数据将成为必要的生产要素,数据将产生价值。目前的互联网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但无法传递价值,而区块链网络恰恰能对数据的所有权进行确权,并进行价值传递。因此,相信随着下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数据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区块链技术将展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