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安好医生上市的时候,凌通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总觉得一家不赚钱、也赚不了钱的公司是很难的,如今,这家公司早就破发,而昨天下午在港股还稳的情况下,突然跌了5.19%。
盘后,有神秘人士传给凌通社一份做空报告,原来是有人在做空呢。凌通社通过Who is查了一下提供者的网站,该人士4月3日注册了网站,注册地是Cyprus(塞浦路斯)。
目前未知该神秘人士是机构还是专业人士,只是从行为看有点如内地教育人士,而其还有英文版本,说明神秘人士可能是海龟!其实凌通社觉得这非常的好,有了香港,现在可以按照美国模式做空了!
【报告原文摘要】
平安好医生(1833 HK)是国内第一个登陆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医疗公司,背靠平安集团、拥有2.65亿注册用户和累计4.07亿次的问诊量,号称是中国体量最大的家庭医生问诊平台。
依仗着平安的光环和做局能力,平安好医生从出生之日就在没有任何被验证的商业模式的情况下从IDG资本、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和永柏资本PGA Ventures拿到5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达30亿美元,但是这一开始就虚高的估值就注定了平安好医生必须在击鼓传花的路上一头走到北。
尽管平安好医生背靠大树,却无法摆脱互联网基因缺乏的结症,和商业模式不成立的问题。在面临着医疗服务作为低频消费没有粘性,无法支撑估值的困境之下,平安好医生开展了一场从运营数据、财务数据和发展愿景三个不同的层面的注水行动。我们将在以下篇章里面为读者详细展开对其庞氏模式的分析。
一、围绕家庭医生打造的互联网医疗生态毫无价值可言;AI客服冒充医疗问诊,运营数据造假
平安好医生围绕家庭医生环节打造的互联网医疗生态系统由1)医生资源,2)线上问诊和3)用户流量构成。而按照公司的说法,平安好医生真正建立的护城河就是他们的内部医生团队,所有的生态系统均围绕着这一部分核心资产搭建起来。
1、自有医疗团队模式失败,差异化竞争优势消耗殆尽
自有医疗团队扩张显著减缓,外部医生团队反成了发展重心。平安好医生最引以为豪的是自有医疗团队,这也是公司得以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公司差异化的核心原因。公司将医疗团队重点从内部转为外部已经说明了其差异化商业模式被证伪。截止2018年底,公司拥有1,196名自有医疗团队成员,相比2017年底888名成员增加了34.7%;而外部医生数量从2,139人增加到了5,203人,增长了143.2%。
截至2018年6月之中的1,037名自有医疗团队成员中,持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仅为215名,剩余822名实为客服专员。平安好医生的接受线上问诊的模式为:首先由“AI客服”完成流程化的症状收集,将患者大致归类;之后由公司的客服专员人工进一步收集症状,完成问诊;如果最终进入需要开具处方的阶段,则由公司内部医生完成最后一步的线上处方开具。
根据我们访谈平安好医生前员工得知,客服平均每日咨询量约250单,其中250单之中约有8单转化为处方,转化率为3.2%(基本与好大夫2-4%的转化率持平),对应每位医生日均开具处方数量为30.6单,基本符合常识。
公司的自有医疗团队实际建设依然薄弱。截止2017年底,公司172名自有医生之中,仅有32名主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级别的有经验的医生;而根据2018/9/17日公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之条例规定,“互联网医院开设的临床科室,其对应的实体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至少有1名正高级、1名副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可多点执业)”,平安好医生如果持续保持自有医生团队设置,可能无法进行大多数诊疗服务。
平安好医生目前拥有32名主任及副主任级别的医生,按照最新管理条例来看,平安好医生可开设科室数量最多16个,而实际上很多医生在专业上存在较多的重合情况。这种医疗体系架构非常薄弱,相比其他竞争对手依赖外部医生团队的模式,平安好医生的模式反倒成了构建完整轻问诊模式的掣肘。
2、平安好医生的AI问诊本质上是一个简陋的客服机器人
平安好医生认为他们的AI问诊系统是全球领先,可以给患者完成逐步诊疗并协助医生开具处方。但是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发现平安好医生的AI问诊本质上是一个简陋的客服机器人系统,而且几乎不具备医学上的基本辨别能力。我们通过两组测试简单测试了平安好医生的AI问诊系统,两组测试均未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直接进入了常规的问卷环节,之后直接推荐了医生名单。平安好医生的AI问诊系统一方面没有追问客户的症状描述也没有做对比分析,我们判断这本质上不满足AI系统的自适应学习的基本要求。
3、天文数字的问诊量实际上被接近100倍的夸大
几乎无法想象,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问诊竟然大多数是由普通客服专员来完成的,而更无法想象的是平安好医生甚至进一步“偷工减料”用一个基础的AI客服系统来替代人工。这个2018上半年尚在炒作的“人工智能”概念,可能在互联网医疗新规之下成为平安好医生最大的软肋。AI和完全没有执业资格的普通客服人员在2018年9月公布新规之下,根本就是无法提供线上问诊服务的黑客服;平安好医生可以称这些完全不合规的线上问诊为“健康咨询”,但是这本质上就会导致平安好医生的伪问诊商业模式暴露无遗,商业价值几乎为零。平安好医生的自有医疗团队商业模式貌似已经走到尽头,差异化竞争优势已然消耗殆尽。
二、健康商城用大量批发业务充当零售业务GMV及收入,涉嫌造假
健康商城业务主要分为平台服务和自营两部分。平台业务类似天猫医药馆,收取个位数百分比的服务费,对收入贡献有限。而自营部分则是健康商城收入的主要来源。
健康商城财务运营数字不连续。我们发现公司2017下半年GMV仅5.17亿元,明显低于商城同期的收入,数据明显造假。我们同时发现,尽管自营部分2018下半年相比上半年实现了翻倍的增长,但是平台整体同期的GMV反倒略微降低。
公司解释GMV变化主要收到计算口径改变的影响,2018上半年GMV计算基于下单数量,而2018下半年GMV基于完成交易;而平安好医生从未就此变更在任何文件中进行披露。
我们同时在线上商城上发现了巨额单价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累计销量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有两次巨幅变化。我们发现很多SKU的GMV金额较大,而且平安好医生对累计销量进行造假充大平台GMV水平。同时这些巨额单价的SKU之中我们发现很多产品类似批发订单。我们基于上述假设,进一步调查了平安好医生的健康商城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