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造假的核心思想
1、财务造假的核心思想是将不想进利润表的费用(收入)披上资产(负债)的外衣继续呆在或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中。
披上资产外衣的费用俗称资产的水分,比如没提够的坏账准备,没折够的旧,没摊够的销以及直接将短期费用记作长期摊销费用,等等。披上负债外衣的收入,就是用来隐匿收入的预收账款等负债类科目。
上面的内容告诉我们,资产负债表不但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而且也记录着费用和收入。不但财务造假的企业如此,诚实做账的企业也是如此,难道不是吗?原因就是会计估计没个真正的标准,多半只能是“毛估估”。这是你在大学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真知识。
问:财务造假的另一个思路是将原本没有的收入(费用)计入利润表。马老师这条微博谈到了如何“节流”(减少费用和减少收入)的造假,再谈谈如何“开源”(增加收入和增加费用)的造假吧。
答:调高利润,就是费用资产化,虚增收入;调低利润,就是资产费用化,收入负债化。
问:学习了,换句话说这也是审计方法的核心指导思想
答:是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应收票据、预付账款要计提坏账准备吗?
应收票据本身不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不确定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再计提坏账准备。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时,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问:每天看一看马老师的微博,既涨知识又不会犯困。
答:做大家的一枚会计开心果!
3、毛利率为负也可以盈利
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盈利。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相当于企业不用投钱,靠供货商的钱就可以运营。只要它通过手中捏着的大笔应付给供货商的现金赚取的利润高于销售的亏损,就可以盈利。比如它的毛利率为-10%,销售亏了1亿,但利用未支付的现金赚了2亿。
目前来看,京东是最有可能采用这个神奇的财务戏法去搞死竞争对手的,它最有胆量将销售毛利率变为负数,这是一把无敌的杀器!跟这样的对手竞争是很惨烈的,就像和使用七伤拳的对手打架一样,你眼见对方不断掉血,但最后死的人却是自己……
4、有一位网友请上市公司回答:
根据第1季度财报,为什么有15.5亿的货币资金,还要短期借款16亿?
第1季度产生财务费用4670万,第1季度净利润只有6587万,财务费用这么高,为什么不还银行借款?
上市公司没有回答他的问题!那只好我来回答了,该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已经被限制或者被冻结了或者干脆是个假数。
5、阿里巴巴的数据分析师在对女性内衣销售数据分析后发现购买大号内衣的女性往往更败家。
分析结果显示,65%B罩杯的女性属于低消费顾客,而C罩杯及以上的女性大多属于中等消费或高消费买家。
由此,可以判断C罩杯及以上的女人嫁的男人相对有钱,同理也可推出,有钱的男人多半娶走了C罩杯以上的女人。
问:我说我怎么追不到D杯的女神,原来是这个原因。
答:屌丝也是可以逆袭的!呵呵!
6、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按准则的规定不准许转回去了,但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在亏损时还要洗大澡,让它“一次减个足够”呢?
其实在亏损时多计提减值有两个好处:
- 可减少以后年度的折旧摊销费用,为盈利腾出空间;
- 为未来盈利作储备,当处置这些资产时,由于减值准备的转出,会导致其账面余额小于市价而盈利。
这实际上只是一场数学游戏:比如今年实际上亏了一个亿,但为了让它亏了够,通过资产减值再让它亏3000万,实际上,这3000万是在未来亏的,但提早到了今年。未来是不是就少了3000万亏损,相应就多出了3000万的盈利。
二、财报造假的乱象
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1、在IPO时,很多公司要补很多税
这还好说,在账面会体现,更多的公关费是在账面没法体现的,这个钱一般是老板自已掏。
等上市后,公司是大家的了,这笔钱老板还得要回来,怎么办:
- 一是保荐机构把发票开大,把多出来的部分返回给老板,反正募集资金是要把中介费用去掉的。
- 二是上市后想办法把这笔钱要回来。
2、虚增收入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有的是将收入提前确认,有的是将收入推后确认,有的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收入,很多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不注明客户的名字,这样的公司问题最大,所以去年证监会专门就这个问题出了一个文件。典型公司如紫鑫药业,绿大地等。
3、费用不入账
坏账不计提。有的公司预付账款一挂就是很多年,其实发票早就来了,因为利润的考虑,一直不入账。
坏账更容易,本来三年四年的坏账的,找一笔钱,做一个进账单,入一账,再转出去,账面余额还是那么多,但坏账准备少要计提很多。
4、虚构存货
收入虚增,得有物流在账面体现。很好办,正常结的成本少结一点,把多出来的那一些作为虚增收入的成本。要不就直接就他虚增在账面上,审计盘点时去借点货或直接借个仓库,开个假仓单就行了。
5、虚降成本
结原材料时,采用适当手法,比如改变商品名称,将价格低的原材料先结转,这样销售成本就可以降低。
6、虚构现金流
很多业内人士说,什么都可以调,现金流不能调。其实是错的,现金流最好调,而且完全符合准则。采用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货款,这样本来负的现金流就变成正的了。
7、虚增资产价格
老是十个坛子九个盖,最后肯定盖不住,怎么办。资本性支出时,让对方把发票开大,然后多出来的钱转一圈,用于购买材料来补账面虚增的材料。
8、假重组
公司资产肯定有优质资产及亏损资产之分。假账做多了,很多窟窿要补,怎么办?首先将亏损尽可能集中到一个公司,然后打包出售这个子公司。
当然,接盘的要付出代价。如何补偿,收购一家公司。评估价反正只要遵循了评估方法,评到天上去都说得过去。
9、假重组之二
在公司做IPO时,很多公司就有相关的设计,首先,将部分股份转移到自然人。因为大股东解禁要三年,其他的只要一年。然后,公司减持和自然人减持税率是不一样的。
然后,部分盈利不好的资产先不会装到上市公司里面。待公司上市后,大力培育这部分未上市的资产,将利润想办法做高,将资产做大,然后再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
现在很多重组证监会要求利润承诺。其实这完全没任何意义。因为一是有承诺利润的要求,公司会想办法将利润做上来,很多该由重组资产承担的费用由其他公司承担,其次,就算未达到承诺,补就补啊,相对于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这一点血真不算什么。
10、股价到底是谁在炒
证监会会将每月28号的股东名册发给公司。我跟踪过好久,说实在话,上市公司有时也根本不知道是谁在炒作股票。但重大消息公布前,还是看得出哪些获得内幕消息的人在进票。
知道内幕消息的都不会用自已的名字炒股票。但从身份证地址,股东姓名有时可以猜出是谁的亲属在玩。
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自已在玩。在限售解禁时,上市公司一定会释放利润和利好,有时甚至于会虚造利好来协助其他发起人股东出逃。
这种情况很明显,如果某一个公司,平时一两个亿的合同都不公告,有时几千万的合同都会公告,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形式大好等情况的公司最可疑。
11、是否造假需重点关注的科目
1)研发支出
这是一个利润调节池。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需要利润时就将其资本化。
2)预付账款
不入账的费用通常用这个科目来调。
3)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
不合理的往来一般在这个里面。
4)商誉
不要摊销,所以很多重组的公司看上去有利润,但你如果把当时收购时的商誉一摊,就变成亏的了。这是新会计准则最不合理的地方。减值测试是忽悠人的。
5)运费
运费的增长如果与销售的增长不一致,一般说明这个公司就造假了,当然公司解释为销售方式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