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交所投教”公号在财务造假风险警示典型案例解读中提到:JY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从事广播电视器材研发和销售的公司,于2009年登陆资本市场。
近年,因云平台的增值业务,JY公司被市场贴上了类似“电视游戏第一股”等各种标签。与此同时,在上市后,公司也借助“文化游戏产业链”“泛家庭互联网生态圈”等概念进行宣传。
却不想,为了符合发行上市条件,JY公司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伪造合同、虚构回款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骗取IPO核准。
仅2008年和2009年1~6月,JY公司虚增利润金额就分别达到3736万元、2287万元,各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5%、109%。上述行为涉嫌构成欺诈发行罪。
上市后,JY公司在2014年年报中虚增利润超过8000万元,从而将当期亏损状态伪装成盈利。调查发现,该公司和相关人员还存在伪造金融票证、挪用资金以及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等犯罪嫌疑。
对此,监管机构依法对JY公司2014年度报告虚假陈述的行为作出了顶格罚款。
此外,根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证监会专门与公安机关进行了会商,决定将JY公司及相关人员涉嫌欺诈发行等犯罪问题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根据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已对该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存在被暂停及终止上市的风险。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对JY公司IPO保荐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查明,保荐机构联合证券、审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涉嫌出具含有虚假内容的证明文件,监管部门也将依法严肃处理。
天府财经了解到,上述“JY公司”即金亚科技(300028.SZ),是曾经的“创业板28星宿”之一,这是这是继欣泰电气后,A股第二例欺诈发行强制退市案例。回溯金亚科技2009年10月迄今的A股之旅,近乎是一个用造假掩饰造假的旁氏游戏过程。以下为“阿尔法工场”的梳理:
虚增营收
先来翻阅下金亚科技在上市前三年——2006年至2008年——的财务报表:
- 营业收入分别为1.02亿元、1.49亿元、1.5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6.88%、5.48%;
- 净利润分别为1080.9万元、2818.75万元、4010.36万元,同比增长率为160.78%、42.27%;
- 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1448.21万元、3191.42万元、1188.27万元,同比增长率为320%、-62.77%。
彼时,创业板挂牌要求是: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
表面来看,金亚科技毫无疑问是符合要求的。但深究下去,隐忧已在数据中埋下:
2008年,金亚科技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仅为5.48%,而当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42.27%。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说明公司该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非常高;而经营性现金流,却在这一年出现了明显的大幅下降趋势,体现公司账面和现金流有很大的差异性。
那么,金亚科技的营收和利润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虚增。
通过观察金亚科技的流动资产一栏,我们很快就会发现:
2006年—2008年应收账款为3915.22万元、3981.94万元、7046.11万元,同比增长率为1.71%、76.95%;其他应收款136.31万元、247.04万元、787.09万元,同比增长率为81.23%、218.60%。
应收账款激增往往代表企业的拥有待确认收入大幅增加,但实际上,金亚科技该指标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2006年至2008年,金亚科技预付款项分别为3056.87万元、2010.14万元、705.81万元,同比增长率为-34.24%、-64.88%;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费用为9532.93万元、9649.41万元、9136.56万元,同比增长率为1.22%、-5.31%。
这点就很诡异了,应收账款增加,很自然也需要向供应商支付更多的采购款获取商品或者劳务,甚至应该提前支付一些预付款。为什么这些费用反而都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
同时公司的流动负债里,也透露出金亚科技收入虚增的伎俩。
金亚科技2006年至2009年6月短期借款金额为3490万元、4515万元、5590万元、7900万元,同比增长率为29.37%、23.81%、41.32%。这便揭示了,金亚科技上市之前的突击借款,是为了突击确认短期应收账款的收入——虚增营业收入。
虚减成本
我们这里先普及下开发支出是什么:开发指出,是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支出部分。因此,开发支出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开发费用化(因为尚无形成无形资产),还有一部分会资本化(因为可以形成无形资产)。
金亚科技2007年/2018年/2009年1-6月,开发支出分别为540.83、894.40、1413.36万元。同期的管理费用,分别为2402.72、2735.72、1235.05万元。
计算开发支出占管理费用比重,感受下这意味着什么:2007年/2018年/2009年1-6月,金亚科技开发支出化占管理费用的比重22.51%、32.69%、114.44%。
在此笔者不得不感叹一句:金亚科技造起假来真是完全不计后果,开发支出作为管理费用子项,哪有占比能超过100%的?竟然还在09年半年间出现了114.44%这样的情况,调节财务指标也是技术活,怎么能这么不走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招股书披露,2007年开发支出根本没有1块钱转入无形资产的金亚科技,到了2008年瞬间将458.37万元转入了其中,而到了2009年6月前仅仅用了半年时间,313.36万元的开发支出就又被转入了无形资产。
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招股书已经揭示,答案很简单:因为公司有一笔长期性收入刚刚确认,且是分期确认的,期限是最短的3年,最慢的12年。
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这些项目短则3年,最长的南充项目高达12年,你金亚科技难道有时光机不成,怎就能保证一个项目产品12年能够经久不衰?
金亚科技就是这么有魄力,它敢统统一次性确认为收入。究其原因,除了虚增收入外,无非就是还可以把开发支出资本化后计入无形资产,降低运营成本,进而粉饰财务报表。
虚构项目
由于金亚科技带着一身毛病过得会,在2010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财务大检查中,当然比较心虚。
心虚怎么办?自然还是重操旧业,延续造假专业户生涯。表面上看,2009年上市后的金亚科技欣欣向荣,货币资金财源滚滚。2008年还只有3814.35万元货币资金,到了2013年已经发展到5.75亿万元。净增15.07倍的货币资金,似乎预示着金亚科技也有能力玩玩并购资产的游戏了。
但是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我们就以2013年为例。这一年,金亚科技的短期借款为1.82亿元,比起上市当年的6400万,增加了近3倍;短期承兑的应付票据为1.31亿万元,比起上市初112.91万元,增加了115.74倍。而应付利息则高达669.70万元。还有最痛苦的1.48亿元的长期应付债券,被计入了非流动负债。
也就是说,金亚科技的货币资金全是假的。但是为了不能给别人尤其是韭菜看出来,又该怎么做?答案是:虚构项目投资,把这些移到表外。
首先在招股书中吹牛的三大项目计划,在2013年相继宣告破产,简单说我骗不下去了。那么就得新创造项目接着骗。
因此,2014年金亚科技开始了一连串造假的大工程。既然不能再通过长期应收款虚增收入,那么就要虚增出来一项新的大项目,继续这场造假旁氏游戏。
于是我们看到,2014年年报的“其他非流动资产”一项中,金亚科技就神秘多出来一笔预付工程款,而这工程款的客户叫做四川宏山建设工程。
真的是“艺高胆大”:四川宏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本身也是一家问题企业,在2016年被最高检列入失信名单。
到了2016年,金亚科技自查时不得不承认,投资宏山建设工程子虚乌有仅仅为了掩盖虚增的资产,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公司这几年真实的财务,远比想象中还难看。
2017年4月26日,金亚科技发布公告,主动进行会计差错调整。公告称,经过自查,发现公司多项财务数据出现重大会计差错,2014年虚增净利润1931.11万元,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等存在合计5亿元左右误差。
本次调整,调减了货币资金2.21亿元、调减应收账款金额3213.27万元、调增了其他应收款项2.35万元元。
同时,经自查,2104年账上所列支付四川宏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预付款3.1亿元没有实际支付。因此调减了其他非流动资产3.1亿元。
最终,调减营业收入3033.17万元,调减营业成本1628.63万元,导致营业利润调减1415.47万元;因调减营业收入造成的多交增值税无法退回,因此调增了营业外支出515.64万元,以上两项导致净利润调减1931.11万元。
至此,金亚科技“鸡飞狗跳”般的造假历史,终于可以随着监管层的重拳出击宣告结束。只是可怜了那些投资者——据数据显示,到2018年一季度末,金亚科技仍有约4.4万户股东。而与其他退市股不同的是,该公司的股东几乎没有机构投资者,全都是散户。
不过天府财经注意到,该公司此前还曾获得前私募一哥王亚伟的青睐。金亚科技2014年三季报披露,公司获得包括王亚伟旗下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昀沣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多家机构买入。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额,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