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是如何失掉“人心”的?

即将过去的2022年中,恒瑞医药(SH:600276)业绩再度惨遭重创,市值一度跌回至五年前的水平。

接踵而至的频繁集采导致恒瑞仿制药业务利润骤降,而创新药业务又迟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新引擎,意兴阑珊的投资者选择抛售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离开恒瑞医药的不仅只有投资者,还有不少高管。2022年中,恒瑞医药就有4名高管离职。其中,恒瑞史上“最年轻副总”张晓静在荣升副总经理半年后,“闪电”跳槽德琪医药。这些事实预示着,恒瑞医药的问题并非仅停留在业绩层面。

一直以来,恒瑞医药都被市场认作国产制药“一哥”,为何如今频繁出现高管离职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着这家曾经“无人可比”的明星药企?

01 恒瑞高管“全景图”

为了搞清楚上面提到的疑问,我们全面复盘了恒瑞医药2010年以来的高管任职情况,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

从2010年算起,共有27人在恒瑞医药担任过高管职位,其中15人已经离职。对于一家医药企业而言,恒瑞医药这样的人员变动频率算不上特别高。

但如果进一步聚焦这些高管的离职时间,就会发现这15名离职高管中,有10人的离职都发生在最近三年。由此,对于恒瑞医药高管的讨论应该分阶段进行。

恒瑞医药是如何失掉“人心”的?

图:恒瑞医药2010年至今高管名单,来源:锦缎研究院,公司财报

通过全面复盘,我们将2010年以来恒瑞医药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转型初期(2010年-2014年)、高速发展期(2015年-2019年)、发展瓶颈期(2020年至今)。

之所以将2010-2014年定义为转型初期,是因为在这一阶段中,恒瑞医药正式确立由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转型的发展路线。

2010年的高管名单中,尽管多数都是孙飘扬的“老臣”,但曾在礼来担任要职的张连山和郑玉群的加入,还是给恒瑞医药注入了“创新”的血液。

尤其是张连山,在加入恒瑞医药后就始终管理创新药研发业务,任职全球研发总裁,成为恒瑞创新药的“灵魂”人物。可以说,恒瑞如今的创新布局全部诞生于此,张连山犹如恒瑞的定海神针,确保了整体创新药发展的基调和方向。

转型初期,恒瑞医药始终以稳为主,并未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变动。整个过程中,除了王同仁和郑玉群的离职外,并未再发生其他离职情况。同时,为了进一步绑定高管,恒瑞医药还分别在2010年和2014年进行了连续两次股权激励,帮助高管与公司之间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利益共同体。

2015年开始,恒瑞医药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拥有了稳定的团队后,恒瑞医药开始发力创新药,全力抢占抗癌神药PD-1,同时开始大规模招聘更多的专业人员。

2015年-2019年期间,恒瑞医药将陶维康、曹国庆、邹建军、张月红四位高管招致麾下。除张月红主管人力资源外,其他三人全部是技术骨干。为了提升管理层的积极性,恒瑞医药同样在2017年推行了股权激励计划,并且随着后续PD-1药物卡瑞利珠单抗的成功,恒瑞医药业绩达到巅峰,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创新药企。

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孙飘扬原本希望进一步招揽人才,做大做强。但却谁也没有想到,恒瑞医药的巅峰期会如此之短。达到巅峰的第二年,恒瑞医药便开始步入瓶颈期了。

这种颓势不仅表现在市值层面,更体现在企业管理层面,陶维康、邹建军、张月初这批在恒瑞医药高速发展时加入的高管全部选择离开。再加上老一代管理层周云曙、蒋新华、李克俭的“功成身退”,恒瑞医药引以为傲的稳固高管班底瓦解。伴随着离职高管人数的增多,恒瑞医药正陷入一个巨大的“周期旋涡”之中。

从陷于困境的连云港制药厂,到如今的中国药企一哥,恒瑞医药的成功离不开孙飘扬的运筹帷幄。然而,在成为药企一哥后,恒瑞医药却并没有稳定的高管班底了,只剩下孙飘扬这个恒瑞医药永远的旗帜。

02 失效的激励制度

究竟为何恒瑞医药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高管离职?这一切与股权激励的失效不无关系。

得益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成功,恒瑞医药2017年推出的股权激励在2020年逐渐得以兑现。为了激励团队的劲头,恒瑞医药于2020年8月再次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只不过这次股权激励计划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成为不少高管离职的重要原因。

根据恒瑞医药公告,2020年推行的股权激励计划以2019年业绩为基数,并要求2020-2022年每年净利润均保持约20%的增速方能解除限售。对于恒瑞医药这个大牛股而言,20%的年化复合增长率并不高,此前三年恒瑞医药净利润的平均增速在27%左右,似乎只要管理层保持常态就能轻松获得这项激励。

恒瑞医药是如何失掉“人心”的?

图:2020年恒瑞医药股权激励计划,来源:公司公告

然而,故事走向的却是另外一个结局。

突如其来的集采导致仿制药盈利空间骤降,而恒瑞医药的绝大部分利润仍主要来自于仿制药业务。集采压力之下,恒瑞医药的营收与净利润开始背离,2020年度和2021年均没有达成激励解锁条件,而今年净利润更是再度下降,显然也难以完成目前。

由于无法完成之前的业绩承诺,这份2020年推出的股权激励仅相当于一张废纸。因此,恒瑞医药最终在去年年底决定终止实施这次股权激励计划,并回购注销相关股票

恒瑞医药是如何失掉“人心”的?

图:2020-2022年恒瑞医药净利润,来源:公司公告

没有达成业绩,所以取消激励计划,这本应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做法。但对于企业高管而言,股权激励的失效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

恒瑞医药股权激励计划失败,短期内再次推行新激励计划的概率并不大,这就意味着公司高管将只能赚到“基础工资”,这对于有追求的高管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尤其是职业生涯最宝贵的几年中如果无法获得股份激励,那么无异于是在浪费时间。

此外,蒋新华、周云曙、孙辉、刘疆、李克俭等恒瑞医药的“第一代”高管已经在过去两年先后“退休”,但他们仍持有公司大量的股票,随时都有减持公司股票的可能,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在高管们的积极性。

当一家公司的激励制度失效,那么唯有信仰才能留住人心。虽然孙飘扬这枚旗帜仍在,但在老一代管理层的退出后,显然新的管理层并没有和公司扭成一股绳。

03 恒瑞需要更多的时间

恒瑞医药走的是中国最典型的仿创路线,由仿制药为基础,逐渐增加创新药的比重,以此来将自身打造成一家同时拥有技术和产能的Big PhARma公司。

这套策略在过去完全行得通,毕竟药企融资能力匮乏,再加上没有集采影响,因此拥有仿制药护城河的传统药企是创新药的最佳温床。

在没有集采的时候,仿制药的竞争主要比拼的是渠道能力,这使得恒瑞医药这样的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被显著放大,通过仿制药恒瑞可以积累大量的利润,得以保证创新药的研发,因此这种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过渡的路线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创新药的最优解。

但随着集采“镰刀”的到来,仿制药的利润被大幅缩减,再加上PD-1行业的过分内卷,导致创新药业务也没有达到预期,从而造成了恒瑞的“陨落”。当然,这并非全部是恒瑞医药的问题,而是时代发生了变化。

正如在上一篇对恒瑞的研究文章中,我们曾点评了恒瑞医药的自研策略,尽管我们认同恒瑞注重自研的态度,但同时也提出恒瑞医药的研发策略应该更加开放。

正是由于过分注重自研,导致恒瑞医药的研发十分依赖于人才积累,而如今伴随激励制度的失败,大批此前积累的人才开始另寻他处,这无疑将大幅降低恒瑞医药的自研能力。例如时下最热门的抗癌药物ADC赛道中,恒瑞医药作为最早布局者之一,却迟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产品,而荣昌生物、科伦制药等都已经开始成功将ADC管线license out。

恒瑞医药应该如何破局?我们认为有两条路:

首先,恒瑞医药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迅速稳定住军心,重新打造一直研发能力出众的自研队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诞生出第二个类似于PD-1这样的爆款药物;其次,恒瑞医药也必须开始变得更加开放,时刻留意市场中的优质的合作机会,尤其是在自研团队尚未成熟时,不缺钱的恒瑞完全可以依靠资本投入来获得收益。

过去两年,恒瑞医药蒸发了60%的市值,可以说市场对它的预期已经放得很低了,这背后其实已经开始积累预期差了。可是,恒瑞医药如何将这个预期差释放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聚焦当下,恒瑞医药最该做的事就是放平心态,重新出发。虽然稳固的高管团队已经瓦解,但毕竟“公司旗帜”孙飘扬依然坚守在第一线,公司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也依然选择留任,核心策略是能够得以延续的,只不过需要公司和投资者都持有更多一些的耐心。

本文转载自锦缎研究院,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
上一篇 2022-12-29 11:48
下一篇 2022-12-29 17:31

相关推荐

  • 应急保供,守护生命 医药行业驰援临夏地震灾区爱心榜单

    东北制药[000597]大股东辽宁方大集团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4000万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物资 19日,辽宁方大集团通过甘肃省红十字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4000万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物资,用于积石山县及周边受灾地区的相关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其中4000万元现金已捐赠到位;防寒大衣、针织衣物、羊肉、面点、饮料等灾区急需的物资,从位于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的方大乡村振兴工厂紧急装车,送往灾区。 健康元[600380]捐赠2000万元救援资金和医疗物资 健康元及其控股子公司丽珠集团通过珠海红会向灾区捐赠总计2000万元的救援资金和医疗物资,包括1000万元现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药品,用于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救援队伍支持及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 人福医药[600079]子公司宜昌人福药业捐赠1000万元资金及药品驰援甘肃地震灾区 23日,宜昌人福药业通过宜昌市红十字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400万元现金及价值600万元的药品,用于支持当地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 智飞生物[300122]捐赠1000万元驰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 21日消息,智飞生物闻讯立即启动救灾响应,通过重庆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驰援甘肃、青海地震灾区,用于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群众生活救助及灾后重建等相关工作。 中国生物制药[1177]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550万元药品与食品 20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携正大天晴、北京泰德、南京正大天晴、正大青岛、正大清江、正大丰海等成员企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价值550万元的药品与食品,紧急驰援当地医疗救治和灾民安置工作。 康恩贝[600572]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近500万元款物 22日,康恩贝通过杭州市红十字会、滨江区红十字会向甘肃地震灾区捐赠近500万元款物。 扬子江药业集团紧急调拨9.4万盒急需药运往甘肃积石山县 21日,扬子江药业集团…

    2023-12-25
    3.0K
  • 多维度高质量发展谋求破局 基石药业等创新生物药企市场估值向内在价值靠拢

    中国医药行业在十余年间取得瞩目成就,新设的数千家生物科技公司几乎覆盖了所有前沿领域,极大地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创新疗法开发能力的差距。近两年,尽管创新药出现了高速发展伴随重复建设后的阵痛——“资本寒冬”现象,但推动行业长期向上的因素实际更为有利,包括人们不断增强的健康意识、加剧的老龄化程度和稳步提升的医保支付能力等,这意味着创新药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仍将持续。 近日,知名医药行业媒体《E药经理人》使用Derwent Innovation专利数据及Cortellis™竞争情报和临床试验数据,评选并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该榜单作为代表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第一阵营,是中国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而基石药业-B(02616.HK)、科伦博泰生物-B(06990.HK)、亚盛医药-B(06855.HK)、迈威生物-U(688062.SH)、诺诚健华(09969.HK)、君实生物(01877.HK)等企业均位列其中。这些敏于行的领先创新药企正走向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多维度高质量发展之路。 维度一:研发成果获国际学术舞台认可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召开在即,这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会议之一。目前已有数家创新药企宣布有临床成果入选2023ESMO的口头报告环节:恒瑞医药有4项临床研究入选简短口头报告,基石药业年报披露,不少创新药企的产品销售收入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快速大幅增长,自我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其中,康方生物销售增长167.4%,君实生物增长103%,复宏汉霖增长82.2%,百济神州增长70.3%,基石药业增长53%,诺诚健华增长48%,再鼎医药增长40.6%。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意味着已资本市场最看重的,也是创新药企的生存能力所在。 维度三:在研重磅项目优势明显 百济神州蛋白降解项目EGFR-CDAC具有抑制多种EGFR突变以及避免EG…

    2023-10-16
    6.8K
  • 风波中的恒瑞医药:市值蒸发3000亿 销售费用畸高 “仿转创”添阴霾

    一场席卷全国的反腐风暴,令医药恒瑞医药依然未能幸免市场波动。 截至9月27日收盘,恒瑞医药股价报收45.31元/股,市值约2890亿元,而相较历史巅峰的约6000亿元,此时的恒瑞医药市值已蒸发超3000亿元。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第一梯队选手,创始人孙飘扬将恒瑞医药从一家小小制药厂一手打造成“仿转创”的龙头,而近年来,受到集采和医保谈判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业绩持续承压。2023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23亿元的背后,市场费用、学术推广方面就高达20亿元。 《财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68亿元,同比增长9.19%;归母净利润23.08亿元,同比增长8.91%;归母扣非净利润22.43亿元,同比增长11.68%。 《眼镜财经》观察上半年收入结构,恒瑞医药仿制药收入基本与同期持平。随着马云、许家印。2020年,孙飘扬选择了“功成身退”,主动辞去恒瑞医药董事长职务,但此后公司股价从超过6000亿元的高位一路下挫,一度跌破2000亿,当前较历史巅峰已蒸发约3190亿元。 巨额销售费用蚕食利润 或转嫁至产品售价 在恒瑞医药半投资者们愈发忧心忡忡。 近期,恒瑞医药被爆出“分公司办公室被查”的消息,《眼镜财经》注意到,一则关于“深圳办事处被一窝端”的传闻更是在股吧和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 针对这些传闻,恒瑞医药不得不在各个互动平台上进行多次的辟谣,声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状况依然正常,对上述传闻予以了坚决的否认。 8月9日晚,在投资者的持续追问下,恒瑞医药再度发表声明,强调近期的传言毫无根据,明确表示公司及其下属分子公司,并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情况。公司方面还表示,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获得了受理。 然而,尽管公司高层力图平息市场的担忧,并表示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法律行动,但投资者对这些官方声明似乎并未完全释然。股价的持续下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投资者似乎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对恒瑞医药…

    2023-09-27
    11.9K
  • 三次搭“快车”,基石药业商业化提速,管线2.0持续扩容

    13亿元授权基石药业的商业化之路再一次搭上“快车”。此前ARma也开始重视“license in”,效仿跨国制药巨头开启“买买买”模式,通过License in或直接收购Biotech或其产品来丰富研发管线。 在新生代药企中,基石药业有着显著的首创和差异化特色,商业化能力也初露锋芒。 今年,基石药业成功上市了阿伐替尼和普拉替尼两款同类首创产品,上半年两款新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观的销量;即将上市的艾伏尼布有望成为国内首个IDH1抑制剂,核心品种舒格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覆盖非小细胞肺癌III期和IV期患者的抗PD-(L)1抗体。 事实上,基石药业立足于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追求“差异化”的布局思路。 从管线布局来看,通过“自研+引进”,基石药业已储备了15项差异化的产品,且研发布局正从1.0进化到更加注重源头创新和差异化的2.0时代。未来,“基石模式”将更适应医药创新的新形势。 来源:证券时报

    2021-11-26
    2.9K
  • 基石恒瑞再现10亿元级药物合作项目 国产创新药企强强联手成趋势

    基石药业达成超10亿级的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基石药业抗CTLA-4单克隆抗体CS1002,恒瑞医药将获得CS1002在大中华地区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中国药企之间的合作也在发生变化,较早时间中国以仿制药为主,药企之间的合作较少,较多的是流通企业的代理模式为主,在近5年来尤其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后,中国药企之间的合作更为频繁,正大天晴与亿一生物、康方药业,天境生物与济川药业之间的合作等。 这些合作很多都是在面临商业化前,也就是在临床试验的较后期确定性较强的阶段。如此次恒瑞医药与基石医药合作的药物,才在今年9月份举行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发布BMS,商品名为Yervoy)。Yervoy已在中国获批上市。EvaluatePh高盛预测其全球销售额或达到26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创新药发展,同时也一直坚持要求创新药需要坚持临床价值导向。 如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就是为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促进抗肿瘤药科学有序的开发。 实际上,这也是目前一些大企业之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基础。 例如,此前诺华斥资22亿美元买入百济神州PD-1百泽安,巨额资金创下了彼时中国药物“

    2021-11-25
    2.3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