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云变幻,行业新旧更替。没有人能预料,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时代变革中,谁才是屹立不倒的“长青树”,谁又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暂辉煌。
就在2022年爆出关店风波不久的克莉丝汀,如今不得不面对即将倒闭的事实!这家被业内称为“烘焙第一股”的蛋糕巨头,曾经在近20年来红极一时,2012年在港交所上市,交出营收13.9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单,一举登上巅峰。
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上市居然是克莉丝汀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此后的11年间,这家知名烘焙连锁品牌连续9年亏损,从上市的第二年算起,亏损的同时,坏消息不断,市值从当年的20亿港元一路下跌到8122万港元,跌幅超过96%。近期更因爆出拖欠5700万元债务,银行账户被冻结,只能靠股东贷款维持日常运营,让克莉丝汀深陷危机,很可能已经面临倒闭。
随着该公司旗下所有的店铺已经处于失联状态,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从“烘焙第一股”到跌落神坛,克莉丝汀风光不再,其中既有烘焙行业“五年一洗牌”的市场原因,也有定位和战略失误的自身缺陷,但上市后过于追求扩张的“跃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值得反省。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诞生至今刚好30年的克莉丝汀困难重重,也有自身深层的原因。
01、产品同质化严重
定位高端的克莉丝汀以烘焙行业最常见的面包、点心、月饼等糕点起家,并在上海等核心地区采用了节日商务礼券的方式绑定消费群体,成为当年团体、商务送礼的首选品牌。通过多年积累了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口碑后,于2012年在港交所上市,坐稳“烘焙第一股”的名头。可意外的是,本应大刀阔斧、高歌猛进的发展,却因为扩张太过迅速而带来经营疲软、业绩不佳的反噬,在烘焙行业格局更新、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盲目的开店策略,导致资金出现短缺,资本市场遇冷,发展受阻。
究其原因,实则是无法抓住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无论是运营手法和产品特性,都已经被时代远远抛弃,在主打网红的新式烘焙品牌的围追堵截下,暴露出品牌老化、同质化严重的短板。比起那些新晋的年轻品牌更注重迎合年轻人诉求,克莉丝汀似乎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几种单品、一成不变的产品模式中,既没有消费主体“Z时代”所追求的高颜值、吸睛等特性,也没有与时俱进的新品跌出和更新换代。固步自封暴露了无法满足年轻人对于猎奇和高品质追求的消费理念,也让其他竞争品牌有了“可乘之机”。
02、股价塌方,资本“喜新厌旧”
2年前的2020年5月,克莉丝汀罕见的出现了股价一度暴涨500倍的“奇迹”,在5月11日收盘当天涨幅360%,成交超1535万港元,市值重新回到6亿港元。但这并不是“烘焙第一股”起死回生的转机,恰恰是“回光返照”前的短暂辉煌。自2012年上市后,7年间连续亏损,门店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裁员也时有发生,2020年3月19日股价出现0.098港元\股的新低,更加将资本“喜新厌旧”的属性显露得一览无遗。
耐人寻味的是,一向唯利是图的资本缘何“喜新厌旧”?当初把克莉丝汀捧得有多高,如今就把它看得有多低,这中间的落差又是从何说起?
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克莉丝汀本身的面包产品销售占比较高,毛利率也相对较低,而且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线下门店的销量,一旦门店布局上出现战略失误,品牌价值和单店收入就会受影响,从而出现业绩随之下滑、形象拉低。
结语:
企业寻求上市原本应该是做大做强的开始,倍受看好的克莉丝汀其实也绝非外界认知的产品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等困境重压之下的乏力。在最初的创始人掌舵时,产品多达上百种,势头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发展迅猛,但上市后反而因为内斗、频繁更换高层而掉进“内耗”的漩涡,与之而来的各种减持,导致资金短缺没钱买原料、供应商不供货,从而引发巅峰时年赚14亿的”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深陷危机,面临倒闭。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