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高堂明镜皆韭菜,20厘米跌停板。2023年第一把镰刀,比以往磨得更快了一些。一份履历引发的“罗生门”,直接打响了全面注册制后的造假第一案。
不过话说回来,小公司蹭热点、炒概念、跨界玩技术突破的坑,在这个市场上已经上演过无数次了,我们也讲过许多案例,但惨案依然不断,不管多么拙劣的故事,始终有人相信。今天我们就简单复盘一下奥联电子(300585.SZ)“履历门”。
奥联电子本来是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和国内很多品牌车企都有合作,2016年底登陆创业板,股价可谓上市即巅峰,没多久就碰到了天花板,一直处于薛定谔的状态。而业绩方面,也就那么回事吧。同样的,上市第二年就开始表演传统艺术——川剧变脸,毕竟实控人也无心经营,上市3年就想把公司卖掉,想必对公司前景也没啥信心。

2020年,原实控人刘军胜得偿所愿,联合妹妹把19.375%的股份卖给了瑞盈投资,套现4.46亿。自此,奥联电子的实控人变更为钱明飞。之后刘军胜也是多次在二级市场减持套现。这么迫切的想离场,公司能好哪去?
不出意外,新实控人接手后,公司依然没啥起色,但问题是,原实控人套完现落袋为安了,新实控人接盘花的可是真金白银,那不成冤种了吗?这冤种怎么能自己当呢?还是得想办法把公司搞一搞。
于是,这样一家和光伏风牛马不相及的公司,跨界搞成了钙钛矿。去年12月9日,奥联电子发布公告,要和一个叫胥明军的共同出资5000万成立奥联光能,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装备的研发、生产、制备、销售等。其中奥联投资出资4750万,胥明军出资250万。
自此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两个月时间,奥联电子的股价就疯涨了超过两倍。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啥是钙钛矿,以及胥明军在整件事中的作用。对于光伏也好,新能源也好,炒作方向更多在于新技术,比如N型电池的Topcon电池和异质节电池。钙钛矿正是一种新型的光伏电池材料,不同于以往的晶硅技术理论转换效率不能突破30%,钙钛矿技术拥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前不久还传出实验突破40%的新闻。并且钙钛矿技术的合成工艺简单,成本还要更低一些。
成本低、效率高,在晶硅技术接近极限的当下,钙钛矿技术自然成了新的风口,唯一的问题就是技术还未被攻克。但对资本市场而言,什么技术不技术的,有概念就够了,炒的就是一个PPT。
奥联电子这个传统汽配公司和新能源自然是搭不上边,但“技术大神”胥明军的出现,让奥联电子以为抓住了转型机会。整个钙钛矿项目的技术、研发、管理、团队建设等,全是由胥明军负责,可见他的举足轻重。
面对深交所关注函的质疑,奥联电子也非常自信地披露了胥明军的简历,称胥明军是钙钛矿的行业专家,有在众能光储的工作经历,并且在行业主要业绩里,胥明军还声称,指导华能清能院完成多个钙钛矿电池项目。
但不料引发央企亲自下场打假。2月21日上午,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在官微发布澄清声明,称奥联电子公告失实,清能院与胥明军没有任何业务往来,胥明军根本没受邀到访清能院,更别说指导完成项目了。这不直接把“简历造假”四个字拍在了胥明军脸上吗?
这份声明威力有多大?直接干得奥联电子的股价20厘米按在地上摩擦。作为焦点的胥明军肯定是坐不住了,解释称,自己确实没受邀去过华能清能院,但是自己担任过众能光电的顾问,而华能清能院采购过众能光电的设备,四舍五入,这不就和清能院攀上关系了吗?
逻辑鬼才,PPT满分!你都这么说了,众能光电能忍吗?第二天,众能光电也是火速发声明,大意是,这个人确实在我们这里工作过,但关于简历上业绩的描述存在众多夸大行为,众能光电甚至直接做了个表格,把每条失实的地方都列了出来。原来胥总各种牛掰的项目经验,要么是入职前人家基本搞完了,要么就是仅参与讨论。
可即便如此,奥联电子依然对媒体声称,公司及胥明军都不存在造假行为,相关方公司言论及媒体报道并不属实。相比于上市公司强硬的态度,“履历门”当事人胥明军的态度却显得有些唯唯诺诺,称不想介入口水战中。
最终在23日晚,奥联电子公告,因涉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只能说,央企亲自下场打假的威力还是相当大的。不过需要思考的是,这么大的项目、这么关键的职位,奥联电子就没有对胥明军做过背景调查吗?即便真的履历造假,奥联电子也可以称用人不当、受人蒙蔽,把锅甩出去,而股价却是实实在在涨起来了,奥联电子难道真的不知情吗?并且在股价大肆炒作之时,也有券商分析师出来大力推荐,发布研报为“关键人物”胥明军的履历和贡献做背书,这到底是利益相关方的摇旗呐喊,还是分析师“云调研”的满口胡言?
其实对奥联电子来说,这也不是第一次搞事了。早在去年4月,奥联电子就发布公告,7500万收购宏源矿业15%股权,获得锂矿概念加持,同时公告2500万受让投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的基金部分份额,生物医药也安排上了;6月,奥联电子再发公告,与洛必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智能机器人也蹭上了。
就想问问,锂矿、生物医药、机器人,加上这回的光伏电池,和你一个做汽配的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大市值的公司整天苟起来一言不发,小市值公司天天跨界技术突破?牛逼的技术大神们咋都去小公司扎堆了?图什么呢?图他们公司小,图他们资金有限?
左手技术突破,右手股价爆破,小公司转型蹭热点割韭菜的事,怎么屡试不爽一直有人信呢?
全民注册制下,散户是越来越难的,因为投机性行为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蹭概念、蹭热点的炒作会越来越少,垃圾公司终会被淘汰,只有优质的好公司才会被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