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由生意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浦发银行主办的“2015年大宗商品市场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2014年度中国大宗商品经济数据报告》也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
报告统计,去年全年的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收出11根阴线、1根阳线。整体来看,BCI去年12个月平均值为-0.38,月均涨幅均值为-1.38%,为BCI有记录以来的最差纪录。
若就细分产品市场来看,去年市场商品近乎“全线沦陷”,涨少跌多的格局甚至已呈现了“一九开”,主要大宗商品平均跌幅已超15%。
“2014年的大宗商品市场是超跌的,几乎所有的权威机构都没能预料到。并不是指当前价格低得不合理,事实上可能许多品种还会继续下跌;超出的是合理的下跌速度,以及市场的心理预期。”生意社首席分析师刘心田强调称。
其指出,参照2012年和2013年市场表现,去年全年的跌幅是需要两至三年消化完成的。以原油为例,单去年第四季度价格就跌去一半,“跌速和跌势超出意料,价格更超出多数人的心理预期。铁矿石、液化气、甲醇、PTA都是如此”。
而当下跌成为大宗商品的新常态,刘心田还指出,制造业企业的上游原料、自身产品及下游商品都同步下跌,产业链之间的价值空间和附加值被压缩,制造业的暴利已成为过去时。
超跌即有反弹,是惯有的投资逻辑。然而在重创后的大宗商品市场,这次会如期上演吗?
有业内人士就在会议期间对此指出,大宗商品的此次暴跌实际上是去杠杆和去金融化的过程。这意味着,年内市场的贸易结构会由此发生变化,以贸易融资为目的的需求泡沫会被挤出,同时产能和产业结构也将出现调整,“对很多产业而言,如果不能成功去产能或者完成结构调整,春天恐怕还远远未到”。
“我原来认为元旦会是一个拐点,但开年之后尤其看到原油跌破50美元后很惊诧,反弹也要被推迟。”在刘心田看来,研究何时反弹要了解为何“超跌”。
去年导致大宗商品暴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明确性减速,投资者开始重新估值商品价值,而资本也大批量逃离大宗商品。而在新的刺激性热点被充分发现和认可前,资本大量回归的可能性不大。
刘心田对此解释称,上游品种的下跌是被动的,只要受下游拖累,核心原因在于供需矛盾;而供需矛盾恰恰是受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当前,产业结构的真实面貌就是“过剩”,制造业经济和市场都存在这个问题;而解决过程的慢与快则将导致不同的市场反应,前者是温水煮青蛙的持续低迷,后者则是如去年般的“超跌”。
但其同时表示,暴跌可视为市场快速自救的有效途径,而就现有大宗商品的价格水平,部分大宗商品已具备阶段性抄底的价值。但反弹趋势不会是一路直上,“M”形反弹的可能性最大;最快有望在1月底迎来小波行情,回调整理后在秋季迎来上行最佳窗口期。
而其间,商品或仍跌多涨少,但上涨品种比例将明显增多,“2015年的涨与跌或许能迎来‘三七开’”。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