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亏损4.7亿,保荐机构或有处罚风险

格力博上市当年净利润下降幅度过大,超过了250%。根据有关规定,公司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自身履职是否到位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A股市场上公司出现业绩下滑并不罕见,但像格力博(301260.SZ)这样上市刚满一年就上演业绩由盈转亏,惊人的下滑幅度不仅让投资者大跌眼镜。

4月27日,格力博发布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约46.17亿元,同比减少11.4%;归母净利润亏损约4.74亿元。《眼镜财经》注意到,格力博此前于1月31日披露业绩预告,预计预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7亿元至4.3亿元,如今最终的亏损幅度超出了公司此前的预计。

实际上,早在2月6日,深交所就针对格力博“变脸”的业绩预期发出了关注函,监管要求公司说明下游零售商去库存对公司收入的具体影响;说明毛利率下降的合理性等。

格力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亏损4.7亿,保荐机构或有处罚风险

《眼镜财经》注意到,格力博在2月26日发布了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回复的公告,但在解释营收下滑原因时选择的可比对象与此前招股书中的不同,“巧妙地”避开了业绩出色的同行。同时公司指出的终端消费者需求情况和户外动力设备市场发展情况,与目前市场权威机构发布的报告以及市场主流观点有明显出入,且在论述大客户业务调整对业绩的影响时出现多次“自相矛盾”。

此外,年报数据显示,格力博上市当年净利润下降幅度过大,超过了250%。而根据有关规定,公司上市过程中保荐机构自身履职是否到位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业绩下滑原因欠缺说服力

格力博于2023年2月8日上市,至今刚过一年。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园林机械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按用途可分为割草机、打草机、清洗机、吹风机、修枝机、链锯、智能割草机器人、智能坐骑式割草车等。

《眼镜财经》注意到,在格力博2023年报以及此前对关注函的回复公告中,提及2023 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时表示,北美高通胀阶段性抑制终端消费者对高单价耐用消费品的需求,2020 年开始的行业上升趋势得到了遏制。

为了坐证这种说法,在问询函回复中,格力博称可比公司如大叶股份、泉峰控股、华宝新能等 2023 年营业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同时在2023年报里,格力博对标的企业则为大叶股份、泉峰控股、创科实业、TORO。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博在去年的招股说明书中,当时选取的园林机械行业可比同行是大叶股份、巨星科技、创科实业、和泉峰控股。

格力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亏损4.7亿,保荐机构或有处罚风险

奇怪的是,为何格力博在不同公告中选取的可比公司都有所不同?

《眼镜财经》注意到,1月19日,巨星科技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根据公司预测,去年实现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6.5亿元至18.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16.23%至30.32%。而在3月6日,港股上市公司创科实业(00669.HK)发布业绩报告显示,该集团期内取得营业额137.31亿美元,同比增加3.6%。

巨星科技甚至还在业绩预告中表示,下半年整体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主要得益于订单情况的改善以及公司自有品牌份额的提升。此外,公司还抓住了美国圣诞节促销季的机遇,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换言之,格力博避开的可比同行是同期业绩明显优于自己的,难免有“选择性对比”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在巨星科技的业绩预告中,公司称“受益于汇率、国际海运费、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带来的成本改善,以及公司产品整体销售价格同比有所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改善,预计全年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但格力博却在关注函回复中谈及毛利率下滑时,称“2023 年公司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下游渠道促销扣款政策、高海运费存货结转导致的营业成本增加。”

同样是下游促销,在有的公司面前是机遇,在格力博面前却拔高了营业成本,同样是国际海运费变化,但有的公司实现了成本改善,放在格力博面前同样增高了营业成本。

此外,根据专业评估机构的报告,户外动力设备的行业态势也并非向格力博所言的“得到了遏制”。根据WKI Research《2023年全球户外动力设备专业调查报告,至2028年预测》显示,随着绿色基础设施项目需求的不断增加,户外动力设备行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根据WKI回归分析模型,预计2023-2028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6.30%。

《眼镜财经》还注意到,根据YipiData发布的《2023H1美国家装品类电商报告》,北美的户外动力设备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增长,其中割草机仍在这一品类占据最大份额,达到近30%。

这与格力博在回复函中所言的“2020 年开始的行业上升趋势得到了遏制”似乎存在不少出入。

大客户业务调整影响多次“自相矛盾”

《眼镜财经》还注意到,格力博在关注函回复中提到,公司 2023 年营业收入下滑,特别是经营亏损,也与北美OPE 第二大渠道 Lowe’s 业务合作发生不利调整后的持续影响有关。

根据格力博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彼时第一大客户是Lowe’s,而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中,公司曾表示,随着公司与Lowe’s业务合作的调整,公司对Lowe’s销售收入不断下降,预计未来Lowe’s销售收入占比将进一步降低,客户集中度也会相应下降。公司如因产品竞争力下降或遭遇市场竞争对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紧密性造成不利影响,则对公司的收入、利润等经营业绩会产生较大影响。

但同时在关注函回复中,格力博表示,2020 年下半年,公司遭遇了与 Lowe’s 合作的调整,为此公司及时采取了有效应对措施,与包括 Costco、Amazon、TSC、Walmart、Best Buy 等在内的全球知名线上、线下大型零售商达成合作,成功拓宽了销售渠道。

此外,公司还表示,通过加大电商渠道推广投入,提高公司自有品牌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比例,降低对渠道依赖,电商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通过上述举措,销售收入方面逐渐消化了 Lowe’s 销售收入下滑的不利影响。

格力博上市后业绩大变脸:亏损4.7亿,保荐机构或有处罚风险

矛盾的地方出现了,格力博一边认为 2023 年营业收入下滑与北美OPE 第二大渠道 Lowe’s 业务合作发生不利调整的持续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又表示销售收入方面逐渐消化了 Lowe’s 销售收入下滑的不利影响。如此矛盾的表述到底该如何理解?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0 年-2023年,格力博自有品牌业务前五大客户中Lowe’s的销售金额的当期占比分别为23.47%、11.84%、6.81%、和9.11%。

也就是说,2022年是公司与Lowe’s合作调整的“阵痛期”,年度销售金额占比下降至6.81%,但在2023年,这一数字回升至9.11%,仅次于自有品牌业务第一大客户Costco(13.25%),那么为何2023年业绩却出现了大幅下滑呢?

《眼镜财经》还注意到,格力博在关注函回复中称“2019 年,公司对 Lowe’s 销售收入和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32 亿元和 57.30%;至 2023 年,公司对 Lowe’s 销售收入和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42 亿元和 11.70% 。”

如果拿2019年和2023年单独出来对比,公司对 Lowe’s 销售收入和占比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但在招股说明书中,格力博披露2022年上半年对Lowe’s销售收入约为9%,虽然没有全年占比数据,但2022年对 Lowe’s 销售收入和占比对业绩的影响相对于2023的情况是相对更差的。

矛盾的地方又出现了,格力博在2022年实现盈利2.66亿元。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和Lowe’s 业务合作对业绩影响确实较大,那么为何2023年后者销售收入和占比相对回暖时,反而业绩大幅下滑至少亏损了超过3个亿呢?

此外,在关注函回复中,格力博大篇幅引用在招股书中已经披露的风险提示,包括Lowe’s 销售收入进一步下降的风险、经营业绩增速放缓风险、海运时间延长及海运费上涨风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的风险、毛利率波动的风险、存货规模较大及存货减值的风险。并将其定义为“与 Lowe’s 业务合作的不利调整及其衍生影响”,似乎也欠缺说服力。

换言之,公司与 Lowe’s 业务合作发生不利调整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刻意夸大和前后表述不符,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保荐机构或有处罚风险?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3年2月,格力博采用“净利润标准”上市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保荐人为中信建投。作为保荐机构,中信建投的持续督导期至2026年。

而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出现上市当年即亏损且选取的上市标准含净利润标准的,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对保荐机构及其相关责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暂停保荐业务等监管措施。

实际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在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衔接、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方面明显加强了监管力度。

3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出席国新办发布会时表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发挥“看门人”作用,在严监管、严问责、强功能、优生态等方面做好监管工作,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

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市场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督促保荐机构切实强化内控,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我们也会在现场检查方面强化信息共享、监管执法联动,提升监管合力和效能。”申兵说道。

在严问责方面,要坚持穿透式监管和全链条问责,落实机构和人员“双罚”,依法用好资格罚、顶格罚等做法。对一些涉嫌严重违法,特别是那些帮助造假的中介机构,包括他们的人员,将依法从严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真正把民事、刑事、行政立体追责运用到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24-04-29 20:45
下一篇 2024-04-30 13:35

相关推荐

  • 金徽酒石少军278万薪酬背后:核心高管绩效考核协议“只奖不罚”引争议

    如果三年前公司没有“顺势”调整针对9名核心高管的绩效考核协议,1985年生的石少军会后悔选择来到金徽酒(603919)吗? 金徽酒来自甘肃陇南,它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石少军2024年从公司取得的税前报酬总额约278万元,仅比董事长周志刚少了13万。 石少军目前是公司董事、副总裁,也是金徽酒首席人力资源官。 石少军颇有来头。他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也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曾任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创新投行部执行董事、保荐代表人。 而国泰君安正是金徽酒2016年IPO时的保荐机构。彼时,石少军是该IPO项目协办人,主要协助俗称“保代”的保荐代表人干活。 2016年前后,“保代”是投行圈的顶流,税后百万年薪很常见。 然而,就在石少军取得“保代”资格后,2017年下半年,他突然离开国泰君安加入了金徽酒,成了公司董秘。 放弃投行“黄金门票”,选择到一个刚上市的西北酒企当董秘,这能赚多少钱?金哥查了下石少军的上一任,2015年度金徽酒董秘胡阳取得税前薪酬不到50万元。 事实上,在2022年前,石少军在金徽酒的税前薪酬就没有超过100万:2018年是57.4万元,2019年98.76万元,2020年93.36万元,2021年76.51万元。 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点下。就在石少军加入金徽酒之前,2016年8月,金徽酒和保荐机构国泰君安,一并收到了证监会的警示函。 原因是金徽酒“言而无信”,明明在IPO招股书中承诺新老股东共享利润,结果在封卷之后却擅自发分红5880万元。 人生就这么奇妙。石少军如果现在还在投行,可能日子也不见得顺风顺水。在IPO节奏持续调整之下,降薪裁员,如今在券商投行已较为普遍。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自2022年金徽酒“顺势”调整了针对9名核心高管的绩效考核协议后,石少军终于成了“高富帅”。 当然,那一年,他的职位也变了,升任公司董事、副总裁。 2022年,…

    2025-04-01
    958
  • “千禾0”是商标,还是“只”是商标?千禾背了一个巨大的锅

    好在一切都会过去。本周连续两个工作日,千禾味业(603027)的股价都以上扬态势小幅上涨收盘。 上周,这家来自四川眉山的企业,股价连跌了四天,截至上周五(3月21日),市值蒸发9.5亿元。 甚嚣尘上的舆论,差点就要将千禾味业打成下一个莲花味精了。 2000 年前后,一种关于味精有害身体的谣言开始流传。尽管这些说法被视为无稽之谈,但公众对 “化学合成” 的恐慌仍使莲花味精市占率暴跌…… 千禾味业又遭遇了什么呢? 1、“千禾0”是个商标 事情源于有媒体将各厂商的合计13款“零添加”酱油拿去了送检。除了千禾,还有海天、东古、金龙鱼、加加、中坝的产品等。 不检不知道,一检就弄出了“惊天大雷”。结果显示,送检的13款宣称“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 彼时,正值315晚会过去没几天,线下网上自然是群情激愤。 事实上,这13款酱油的检验结果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T 18186)等权威标准。 但在“酱油检出重金属”这类轰动性标题面前,“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种理性的声音,反而显得声稀音弱。 就在大家以为酱油行业要迎来一波舆论大讨伐时,剧本突然又变了。 有媒体从13款酱油中“拎”出了千禾,把公众关注点从这些酱油的镉、总砷的含量到底对人体有没有害,转而聚焦到了“千禾0”商标上。 该媒体连续发布#千禾0商标被指误导消费者零添加#、#品牌回应包装标0是否意味零添加#、#律师称千禾0酱油存主观误导嫌疑#等热搜话题。 虽然千禾味业随后也公开发布了“与消费者的沟通说明”,并主打一个澄清。结果,在网络中这篇“说明”却被活生生贴上了“千禾道歉”的标签。 这一下子又引来舆论持续发酵!有媒体在微博上还发出了“灵魂拷问”:“千禾0”竟然只是个商标? 一边股价跌跌不休,一边是汹涌的网络舆论漩涡,这事搁谁身上,可能都是百口难辩。…

    2025-03-26 消费
    2.0K
  • 洞察多元消费需求,强化关键价位带布局,舍得酒业于第四届老酒节连发三款新品

    3月20日,舍得酒业第四届老酒节在四川射洪隆重举行。围绕“为美好 在舍得”主题,本次老酒节集中释放酒旅融合、增产扩能、新品发布三大重磅动作,全面诠释了舍得酒业“渠道向下、品牌向上、全面向C”的经营策略,更集结千名经销商表彰、培优,进一步强化厂商关系协同,为今年公司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石。 遂宁市委常委、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射洪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能,射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宇,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复星酒业首席顾问、沱牌舍得集团终身名誉董事长李家顺,舍得酒业董事长蒲吉洲,沱牌舍得集团董事长、舍得酒业联席董事长吴毅飞,沱牌舍得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刘颖,舍得酒业总裁唐珲,江南大学教授、舍得酒业首席科学家徐岩,沱牌舍得集团总裁杨中淇,深圳市俱进纸品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涛等领导和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经销商和消费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企业发展的新征程。 政府、复星合力赋能,酒旅融合公司揭牌,拓展产业链发展 依托政府、复星的深度赋能,近年来,舍得酒业在经营管理、市场拓展、品牌提质、产品出海、企业文化等方面不断进阶,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025年舍得酒业又将怎样巩固优势、蓄能发展? 舍得酒业第四届老酒节让市场窥探出了答案的关键截面。 首先,政府和复星的持续赋能,给予了舍得酒业蓄能发展的强大底气。 遂宁市委常委、射洪市委书记 谭晓政 在本次老酒节上,遂宁市委常委、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高度肯定了舍得酒业的发展态势,并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为舍得酒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快建设全国优势白酒产区。” 射洪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能 射洪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能表示射洪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舍得酒业发展,希望舍得酒业以创新基因激发发展潜能,整合平台资源,发挥渠道优势,让舍得智慧与东方酒蕴享誉国际国内。 复星国际董事长 郭广昌 复星国际董事长郭…

    2025-03-26 消费
    3.7K
  • 2024年报深解|舍得酒业:老酒战略“深蹲蓄能”,控量挺价修复渠道韧性

    3月21日盘后晚间,舍得酒业(600702.SH)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积极推动渠道库存良性去化的情况下,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3.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亿元。 同时,舍得酒业还公告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3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1.42亿元(含税)现金红利,占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40.94%。承压之下,依然保持稳定分红,可见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 面对行业深度调整的严峻考验,舍得酒业2024年通过坚定执行“控量挺价”策略,有效修复渠道生态,稳固品牌价值,为长期战略布局蓄力。依托“老酒、生态、文化”三大不可复制的确定性优势,整装再发的舍得酒业,未来发展更具韧性支撑,后市可期。 复盘2024年:质效并举固本拓新,逆势经营稳中有进 当前,白酒行业正处于新旧周期切换的阵痛期,价格倒挂、库存高企等问题集中爆发,市场风险不断释放。减速换挡,夯实基础,成为众多白酒企业的战略选择。 以舍得酒业为例,尽管2024年业绩因主动调整而短期承压,但也加速出清了过去数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风险压力,为新周期的发展埋下关键伏笔。而拆解舍得酒业2024年报数据,也能发现多个积极信号,可见其稳健的基本面。 其一,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费用优化降本提效。据年报显示,2024年舍得酒业总资产118.02亿元,较2020年增长53.48亿元;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8.08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可见深度践行老酒战略的四年以来,舍得酒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公司精益化管理也见成效,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5.37%,节流的同时,运营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二,深化老酒战略落地,标准引领构建优势。由舍得酒业牵头参与并制定的《坛贮老酒(浓香型白酒)》和《生态酿酒评价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于2024年先后发布,为…

    2025-03-25
    5.1K
  • 川沱的酒圈生意经 一个价值千万的商标教训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白酒消费者,看到下面这些产品图片,你能一眼分辨出谁是谁吗? 它们都是来自四川的浓香酒,左边的由四川川沱酒业有限公司出品,右边的为舍得酒业(600702)旗下的“中国名酒”沱牌。 可以说,二者产品不仅在商标文字上相似,在产品的瓶型、包装上,也高度雷同。更搞笑的是,它们的包装箱、瓶标就像一个模子出来的。 很显然,非业内人士看到这些肯定要被搞晕! 你看,有人就把沱牌曲酒当年响彻大江南北的广告词——“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直接按到了川沱酒业的头上。 01 川沱的“呐喊” 川沱酒厂位于南充市西充县,距成都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西充县与舍得酒业的所在地射洪市紧挨着,属于“隔壁邻居”。 看到这里,各位肯定很好奇:削尖了脑袋玩攀附,这到底是谁啊? 别急!先看看当事人是怎么说的。 2024年12月29日,川沱酒业负责人王昭现身抖音。 在时长4分多钟的抖音视频里,王昭操着一口浓重的“川普”,直斥舍得酒业“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他呼吁更多的人“为保卫西充的川沱呐喊”。 原来,据王昭透露,舍得酒业最近以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起诉了川沱酒业,要求赔偿1020万元。 在抖音视频里,王昭神情肃穆,围绕着商标从历史讲到了“公平正义”。 他说,“川沱牌”商标注册于1986年,当时舍得酒业的“沱”商标还没注册,“最早的‘沱’商标比川沱的商标注册时间晚了5年”。 话锋一转,王昭直言不讳:当初川沱酒业如果提出异议,说不定“沱”商标还注册不下来。 这话很直白,大意不外乎是:我在先,你在后。我给你放了一条生路,结果,你给我来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戏。 匆匆一瞥,川沱酒业确实像是一家在努力生存的小酒企,为了自己的权益在奋力抗争中。 然而,真的又到了考验法院的时刻了吗?事实真的如王昭所言吗? 根据公开资料,“沱牌”商标首次注册于1964年。 1984年,获得注册酒类商品的210004号“沱”字图形和文字商标…

    2025-01-03 消费
    4.4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