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疯狂老师这这半年的时间里,很多事情与当初承诺相差挺大。”一聊起这半年在疯狂老师的经历,李老师像打开了话匣一般,曾经的怀满激情,半年后的沉寂没落,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在疯狂老师这一平台上的“疯狂经历”。
承诺没兑现 培训等于零
据李老师介绍:刚入职的时候,李老师与疯狂老师签署的是正规劳动合同,薪资结构为保底工资+课时费,结果后来全部变成了改签协议。而且,原本答应的保险、公积金等基本保障也以各种理由不予兑现。
“虽然薪资目前基本算是兑现了,但中间总是阶段性的对薪资结构一改再改,变动太多了,所以老实讲我也不清楚下一阶段会有怎么样的变化。”李老师对自己的未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
对李老师而言,去疯狂老师工作薪资只是诱惑的一部分,更让他期待的是当初描绘的发展空间,很多人是奔着“让优秀的老师备受尊崇”这样的口号来的。而之后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对老师的培养重视。
“入职前承诺的进行一系列培训,后来发现所谓的培训其实就是类似于头脑风暴和灌输老板思想的洗脑大会。刚开始来的这几批老师还有这么几天的培训,但后来老师数量增多了,无论培训还是会议就全都没有了。”对于未来疯狂老师是否会对培训和教研这一系列问题再做投入时,李老师表示:“他们没打算去做这些事。”
以招生能力定“名师”
“在这里‘名师’标准都不一样,这里的标准是,你有多少学生上课,给疯狂老师带来多少业绩,如果没有这些教学能力再好,也与名师无缘。”干了一辈子教育的李老师,第一次被这种标准所质疑。
由于平台不负责招生,需要老师来带学生。这样平台对优秀老师的判断指标,自然也就变成了业绩的考量,同样入驻的标准也随之更改。“目前入驻疯狂老师的条件很特别——不是靠你个人的真实教学能力,而是看你目前手上有没有学员以及学员的多少。如果学生少,就会被公司认为 ‘能力不强’。”
如果一个老师来应聘,即便面试、考核的成绩差,只要手上现有的学生数足够多,也会冠以“社会认可度高”而被接受;如果这位老师没有学员,即使能力在高,也会以“面试、考核不过关”为理拒之门外。
正是由于这样另类的入驻标准,疯狂老师逐渐成为了鱼龙混杂的平台,不同加入的老师形形色色,一些小机构、个人办班的、公办学校教师暑期办班的,都会加入其中。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刷单刷出大“名师“
由于在平台上的老师和学生,都彼此不认识,进驻之前也并无严格的评定考核,只能靠类似淘宝的评论量和刷单量,来对名师进行评价。这种机制自然会延伸出类似淘宝的“刷单需求“。
为了争当这样的“名师”,很多老师开始努力刷单造假。“现在大家虽然不敢刷得太明显,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公司并没有什么审核机制,似乎这是种默许。”
“平台对老师的监管,其实大家自己下载APP就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完全类似于淘宝吧。”“平台连该有的学科培训、教研、教学常规管理都没有,更别提对教学效果的监督了,完全是靠老师们的自律。”
此外,李老师认为,通过APP选择老师本身并不能保证遇到的一定是合适的老师,加上目前平台中“名师”的界定标准是学生多课时多,那么这时平台推荐的所谓“名师”很大程度上也就沦为了提供给家长的噱头。
对未来不看好
“大部分老师这个暑期的课时量都不高,总量也就只有30-40小时左右。而暑期过后大量学生都到了结课的时间,到时招生又跟不上,工资又不知道会怎么调整,一切都很难说。”李老师流露出的惆怅,几乎成为了多数入驻平台的老师们的真实心境。
“所以大家对目前的现状都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的走向是不看好的。因为我们觉得老板的运营都不怎么清晰,好多事情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跟我们来之前的期望差别真的太大了。”
不可否认,家教O2O的概念,让很多平台都融到了不少的资金,家教O2O这个概念不足一年间就被迅速催热。然而这场资本狂欢,并没有给老师带来实质的利益和价值。而是以摧毁了老师们的理想蓝图为代价。
对于做教育的人而言,教育培训服务于人类进步的宗旨是不能偏离的,离开了教育宗旨的教育平台,都不会有长久的未来。就像打算离开疯狂老师的这位李老师最后所说的那样:“公司的导向太注重钱和利益了,功利性太强还是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里,我更适合做真正的教育。”
转载来源:http://www.ikanchAI.com/2015/0902/34224.shtml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