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年终盘点:2016年正常经营平台2307家 问题平台累计2456家

P2P平台两极分化

2016年正常经营P2P网贷平台2307家

1月2日,第一网贷发布的《2016年全国P2P网贷行业快报》(下称《快报》)表明,截至2016年底,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的正常经营P2P网贷平台为2307家(指2016年12月份有P2P网贷交易数据的平台),比2015年底增加63家,增长2.81%。

与此同时,全国主动关闭、提现困难、失联跑路问题平台等累计2456家,其中2016年当年新发生938家,比2015年当年发生减少218家,下降18.86%。另外,未纳入指数、而作为观察的P2P网贷平台为1872家,其成交额占总成交额近6%。三者合计共6635家P2P网贷平台。

其中,上述2307家P2P网贷平台,涉及到31个省、市。平台数量前三名是广东省(504家)、北京市(376家)、上海市(311家),这三个省的1191家P2P网贷平台,超过了全国总数的50%。其总注册资本为1600.99亿元,前三名分别是广东省(411.15亿元)、浙江省(296.28亿元)、北京市(257.04亿元),三省市P2P网贷平台注册资本合计964.47亿元,超过了全国总额的60%;全国P2P网贷平台平均每家注册资本为6939.70万元。

《快报》显示,2016年全国P2P网贷平均综合年利率9.06%,创历史新低,比2015年降低2.99个百分点。对比中国P2P网贷指数基年(2013年)利率水平,2016年P2P网贷为中小微企业节省利息超过1000亿元。2016年全国P2P网贷平均期限为6.48个月,比2015年延长0.26个月,上升4.18%,在较高位运行。2016年全国P2P网贷参与人数日均45.86万人,比2015年上升98.83%,创历史新高。

2016年P2P网贷成交额突破2.8万亿元

《快报》显示,2016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突破2.8万亿元(未含单独统计的“招财宝”企业贷和个人贷),达到2804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59%,相对于野蛮生长的2014年269%、2015年259%、历年平均281%,2016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增速几乎“腰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行业面临整治,但目前没有出现资金大规模地从网贷平台撤离,同样也没有出现资金从中小网贷平台向大平台大规模集中的趋势。迄今,P2P网贷历史累计成交额4.44万亿元,不可小觑。截至2016年底,全国P2P网贷的贷款余额1.2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比2015年底增长115.9%,已大大超过全国小贷行业的贷款余额。

其中:2016年全国P2P网贷平台总成交额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市8204.23亿元、上海市7490.33亿元、广东省5684.08亿元。三省市P2P网贷平台成交额合计超过21378.64亿元,超过了全国总数的76%。广东深圳2016年P2P网贷成交额4565.95亿元,占广东省的80.33%,全国排名第三。

2016年底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样本平台中,52.42%的平台全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内, 21.77%的平台成交额在1亿至5亿之间,13.38%的平台成交额超过5亿元,占比分别较2015年下降5.6%、上升5.73%、上升5.63%。

全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有313家P2P网贷平台,50亿元以上有92家。分别较2015年增加133家、56家。前100家P2P网贷平台成交额为1.98万亿元,占全国70.59%;比2015年成交额增长143%,略高于全国增速。

P2P网贷合规转型面临“三座大山”

自2016年8月24日国家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已过去4个多月,我国P2P网贷总体向好,风险下降。但是,一年整改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限额、银行资金存管、电信经营许可证等合规转型“三座大山”攻坚克难,进展缓慢。

《快报》显示,全国P2P网贷违规限额仍然高企。截至2016年底,借款人(含个人和单位)借款余额在20万元以上(不含20万)的P2P网贷贷款余额9011.02 亿元,占全部余额的74.77%;借款人(含个人和单位)借款余额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的P2P网贷贷款余额6474.30 亿元,占全部余额的53.72%;借贷限额超标也创历史新高。

换言之,目前沉淀上述6474.30亿到9011.02亿的“大额”P2P网贷资产,必须在未来不到8个月内,P2P网贷行业需要从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抽回,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可能引起实体经济和部分地区的连锁反应,值得高度重视。

全国P2P网贷平台银行资金存管率低。《快报》表明,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306家(不含第三方支付与银行联合存管的53家)P2P网贷机构直接与银行对接进行资金存管,其中银行资金存管已经上线的有184家,占上述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的正常经营P2P网贷平台为2307家的7.98%,涉及23个省市。

已签订银行存管协议还未上线的有122家。银行资金存管已上线最多的四个省市分别是广东省59家、北京市33家、浙江省20家、上海市18家,这四省市合计130家,占全国已经上线的70.65%。其中深圳有40家P2P网贷机构银行资金存管上线,占广东省的67.80%,占全国已经上线的21.74%。

全国P2P网贷平台拥有电信经营许可证率不高。全国424家P2P网贷平台拥有电信经营许可证,占上述2307家的18.38%。

其中,截至2016年底,全国21个省市共417家P2P网贷机构持有ICP经营许可证。其中排名前四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市148家、浙江省113家、广东省33家、江苏省21家,这四个省市合计315家,占全国75.54%。

截至2016年底,全国10个省市共53家P2P网贷机构,持有EDI证。其中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是浙江省23家、广东省10家、江苏省10家,这三个省市合计43家,占全国81.13%。

其中,全国8个省市共46家P2P网贷机构,同时持有ICP许可证和EDI证。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是浙江省23家、广东省10家、江苏省8家,这三个省合计41家,占全国89.13%。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6-12-22 11:04
下一篇 2017-01-11 16:50

相关推荐

  • 《中国审判》以最高法判玖富为例:平台系合规信息中介非借款人

    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法制期刊—《中国审判》2024年刊发题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模式法律关系的认定》的专题报道。通过全国法院已生效审判案例甄选,《中国审判》总第341期“司法前沿”以经中院、省高院、最高院三级法院审判的“王某某诉北京某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为行业经典案例,深度剖析“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出借人王某诉某某平台,裁定北京某某平台系信息中介,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案的最终裁定。对全国各级法院类案审理具有指导参考意义,避免部分法院法官依据各自理解,产生同案不同判甚至枉法裁判的乱象。 笔者作为长期观察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诉讼案件判决的法律从业者,通过案例比对了解,《中国审判》报道中引用的判决案例,正是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的王某某诉北京玖富普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裁定案,经查询核实,初审终审再审的案例号分别为:【(2022)豫15民初13号】【(2022)豫民终853号】【2023最高法民申778号】。 出借人王某某起诉玖富普惠平台案件回顾如下: 2014年,出借人王某某经由北京玖富普惠公司平台相关APP,选择标的将资金借给第三方借款人,后因借款人逾期导致王某出借资金无法及时回收,王某向当地法院起诉玖富普惠平台,要求还本付息和支付逾期利息。当地基层法院认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涉及国家行业清退政策以及影响面大,向当地中级法院申请提级管辖,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进行一审即初审。从法律程序来看,如果没有中级法院提级管辖一审,此类金额案件不会到省高院终审以及到最高法进行再审。因此,笔者观察,王某诉北京玖富普惠公司这个案件是目前P2P行业内唯一一件由最高法进行裁定的案件,其前沿性、权威性自然与其他案件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裁判文书网上该案判决原文如下:中级法院一审裁定:王某提供的借款均通过其在银行开立的个人存管账户直接支付给借款人(案外人),无证据证明玖富普…

    2024-11-13
    592
  • 正式签约!中壬银兴数字金融项目落地苏州

    11月5日上午,由中壬银兴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联合举行的吴中高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平台揭牌暨中壬银兴数字金融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会上,中壬银兴分别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完成数字金融和企业债权评估模型联合开发两个项目的签约。 出席本次仪式的有:中壬银兴董事长曹洪基,中壬银兴副总裁刘杰;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旭锋,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筹)宋元;国信证券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家腾;吴中区副区长、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吴中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胥口镇党委书记吴婧,吴中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铮,吴中高新区招商局局长唐苏。 深入长三角腹地,携手政企开拓数字金融新版图 吴中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作为吴中区“三区一城”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吴中高新区近年来紧扣“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两大核心主题,围绕区内核心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突破。苏州征信则是苏州市首家获得企业征信备案证的公司,为推进长三角征信机构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经济金融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中区副区长、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致辞 此次项目签约,是中壬银兴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的政企强强联合,也是中壬银兴数字金融业务版图的又一次里程碑式开拓,为长三角核心区域及周边提供数字金融服务。中壬银兴将发挥在数字金融领域多年的研发经验及在金融信贷风控的领先优势,为项目合作提供包含技术、专利算法、数字化金融模式等在内的支持。 进军“人工智能+金融”深水区,赋能吴中区人工智能产业新发展 苏州征信依托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率先在苏州地区开展了人工智能+金融的场景探索,建立了广泛的生态伙伴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此次中壬银兴与苏州征信签署企业债权评估模型联合开发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壬将与苏州征信在人工智能领域迈出坚实步伐,共同…

    2024-11-08 金融
    1.4K
  • 陆金所控股业务规模大幅缩水,Q3盈转亏,前三季度净亏损超22亿

    陆金所控股正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其业务规模显著萎缩。 10月21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06623.HK),以下简称 “陆金所控股”,对外发布未经审计的三季报。季报内容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营收降幅超30%,降幅之大令人瞩目。 《眼镜财经》注意到,仅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营收降幅也超30%,而且净利润由盈转亏,单季净亏损超7亿元。同时,陆金所控股整体业务规模不断收缩,截至9月末,公司贷款余额2130亿元,同比减少幅度超40%。 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赴美上市初期在市场上表现强劲,市值曾超2700亿元人民币。但截至10月25日,其市值仅剩24.44亿美元(约合174.18亿元人民币),相较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90%,市值蒸发量超过2000亿之巨。 营收、净利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是中国平安集团成员公司,通过境内子公司“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陆金所)实际运营,陆金所是陆金所控股旗下全球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84.83亿元,同比下降32.54%;实现净亏损22.8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8.67亿元。 单看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55.43亿元,同比下降31.14%;实现净亏损7.2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31亿元,不仅前三季度盈利由正转负,单季度也由盈转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陆金所控股业绩表现疲软的情况自2021年前三季度就露出苗头。2021Q3-2023Q3,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59.62亿元、131.86亿元、79.96亿元,对应净利润则分别为41.29亿元、13.27亿元、0.94亿元。 事实上,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两项指标在近四年里快速萎缩,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甚至不如20…

    2024-11-05
    881
  • 洗牌加剧、投诉不断,融360如何再造暴富“神话”?

    高额度、长分期、日息低,这是曾因 714高炮遭到315晚会点名批评的融360年化利息仍然偏高。 本人从融360上借款系统推送稳融花,借款3000元分12期偿还,总计还款4077.93元,对应年化利率约为35.93%。 我从融360上借款5000元需偿还6792.36元,借款2000元需偿还4122.96元,对应年化利率分别约为35.85%和106.15%。 但按照最高法院规定:金融借款合同年利率未超24%合法,超24%未超36%属自然债务区,超36%无效。换言之,融360合作的小贷平台或卡着36%的行业红线放款,或严重超过36%进行放款。 除高年化利息外,综合黑猫投诉上融360超万条投诉来看,融360同时存在几大问题: 一是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所带来的暴力催收。这背后在于很多国人都有爱面子的习惯,催收通过威胁公开借款人的欠款信息,甚至骚扰借款人的亲友,利用借款人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达到心理施压的效果,这样才能让负债者提前偿还某个平台的欠款。催收人员在拿到提成的同时,助贷平台才能降低逾期率,进而吸引更多“甲方爸爸”。 图源:黑猫投诉 二是高额的担保费管理费和会员费。结合用户投诉来看,借款9000元产生1800多元的担保费,借款15886.03元产生3133.49元的担保费,这意味着融360平台上的担保费比例在20%以上。 另有用户投诉称,在用户未开通会员的情况下,实际还款过程却产生每月高达1080元的会员费。 图源:黑猫投诉 图源:黑猫投诉 三是以各种名目变相收费,有用户投诉称,在融360借款1.5万元每月还款1520元,但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前三期却累计产生3435元的商品分期费用。 图源:黑猫投诉 各种乱象的背后,正是网贷行业持续变天,融360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01.放款难和收款难成常态 助贷平台到底有多赚钱?以奇富科技代表产品为360借条为例,日前美国知名做空机构…

    2024-10-15 TMT
    3.1K
  • 机构:奇富借条是一家财务造假、欺诈、业务濒临崩溃的骗子公司,高息贷款暴力催收主动违法

    近日,知名做空机构Grizzly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针对奇富科技(NASDAQ:QFIN)的做空报告,直言其是“骗子公司”,其报给国家工商总局的财务数据与提交给SEC的数据相差1,000多倍,存在明显的财务造假;并且贷款利率远高于国家政策红线,主动违法,随时可能面临监管风险。报告还提到,奇富科技实控人周鸿祎,在其控制的鲁大师(3601.HK)和三六零(601360.SH)上有过损害公众股东利益和欺诈性指控的不良记录。 天府财经网注意到,Grizzly Research还曾于2023年9月、2023年11月先后发布过针对拼多多(NASDAQ:PDD)、商汤科技(HK:0020)的做空报告,似乎专注于做空中概股。以下为奇富科技做空报告全文翻译。 介绍 奇富科技(NASDAQ:QFIN)是信贷服务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撮合借款人与金融机构,并提供各种类型的贷款。该公司之前以“360数科”变更为“奇富科技”。该公司于2016年成立,总部位于上海。 经过数月的研究,我们认为该公司向SEC和美股投资者报告了虚假财务信息。此外,我们认为奇富科技被不良行为者(bad actors)控制,他们利用会计游戏和关联方来粉饰报表。该公司还主动违反中国法律,这将很快为其带来经营风险。 国家工商总局文件显示夸大利润、财务欺诈、长期股息和股票回购计划不可信 国家工商总局(SAIC)是中国进行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政府机构。SEC和SAIC财务数据的差异,往往是识破欺诈的关键——尤其当差异过大时。 我们获取了奇富科技在SEC文件中披露的6家子公司的SAIC财务数据,并将合并数据与该公司在SEC文件中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公司2022、2023年的净利润均夸大超过1,000倍。 SEC和SAIC文件中的财务数据差别如此之大,已经不是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所能解释的了。让我们直言不讳…

    2024-09-30 科技
    2.9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