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东莞地区最大的P2P平台——团贷网被当地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侦查,这个平台在业内大概是18-20名的位置。据团贷官网显示,截止到3月28日,团贷网已经运营接近7年了,借贷余额超145亿元,当前出借人数超22万人。这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人,大约要损失6.6万元。
P2P互联网金融这种模式到底成立不成立?简单讲一下我的几个想法。
1、我有个感觉,P2P的业务模式如果成立,他应该是基于个人信用的,而不是基于有限责任的公司去平台上借钱。个人借款行为有点类似于福建地方的会标模式,就是民间个体之间的集资互助模式,比如某人需要一笔大钱做生意,就搞个会,大家如果觉得这个人要干的事靠谱,人平常也靠谱,那就凑钱借给他,约定利息,失败了大家就分散共同担责接受损失。
如果是基于有限责任的公司信用而不是个人信用提供各种资产,放到网上让个体用户投资,这个就会变成一个套利平台,很多模糊不清的垃圾债也放到网上,最后无法兑付,也找不到责任人。也就是说在平台上借钱的不能是公司,只能是个人。
所以如果未来真的P2P要搞成功,目前来看可能只有支付宝稍微有点可能性,毕竟它有目前最全的个人信用数据。
2、P2P的利息应该介于银行贷款和现金贷之间,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空白地带。个人跑到银行去借10万,银行如果对这个人数据全是空白,要从头调查这个人的信用资质从成本上根本就不划算,那肯定会拒绝放贷。现金贷其实是高利贷,利息又太高了。而支付宝有个人的消费记录,大体能够对借款双方进行大数据画像,其他个体投资者冒着比借钱给熟人大一点的风险,但得到比普通理财产品高很多的收益。
3、如果要我来设计P2P,我会设计成这样,首先借钱的主体必须是个人,而不是公司什么的。公司可以破产,国内个人不能破产,如果你个人要上平台借款,刚开始只能借500,必须平摊到至少50个人,每个人最多借10块。一旦借款成功,必须把个人的身份证以及人行征信报告、学历证明等等这些隐私资料全部发送给债主,这样对借钱的人潜在的逃债行为形成威慑(这个得自愿,不愿意暴露有限的隐私就不要来借钱)。
除了总额控制,还有时间控制。比如连续借20笔都还了,半年后可以借1000,一年后可以借2000。通过拉长时间,累积一个借款者的信用,到了借10万这个台阶,他也贡献了很多利息了,平台就可以比较划算的调查一次他的资产是否在作假养流水。
到了三年50万再调查一次,5年100万再调查一次。通过非常长的时间,让那些特别优质的借钱用户自动浮现出来,而且越到后面他借钱的利息越低。因为信用越高,投资者越敢借钱给他,这就是一个人愿意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借钱的原因,他知道可以增加自己的信用,只要信用足够,他可以拿到非常成本低廉的资金。
投资者这边也是一样,刚开始的小白投资者,只能投资很小的数额,几年以后才能慢慢涨,通过特别的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这样的模式没有可行性吗?我总感觉理论上是有,只要平台有耐心用5~10年来培养用户,并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介入任何担保活动中去。
4、这个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介去掉了银行这个中介,所以价值很大,是一种模式革命。就像以前人们通过报纸电视了解信息获取新闻,互联网时代直接通过社交网站上的其他的人了解信息,去掉了传统媒体这样贩卖信息的中介类似。
这意味着金融和信用的门槛大幅度的降低了,传递的成本降低了,撮合平台只收点手续费,跟银行追求利差不一样,撮合平台也没有道德风险需要承担责任。摩擦成本大幅度降低,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周转速度大幅提高。
5、去掉银行这个信用中介机构,不是银行不好,而是新技术出现之后出现了新的模式。互联网新闻网站出来之前,传统的报纸杂志电台也觉得自己做得挺好,传统的媒体已经提供了一切所需的新闻,互联网上的新闻真假难辨,有什么用呢?但现在发现还是被颠覆了。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借钱的人和投资者之间是没有直接撮合的平台的,不可能面对面来借钱和投资,所以一定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增加信用和撮合交易,那就是银行(信托也是一样)。互联网出现之后,中介的作用当然依然很重要,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并不是必不可少了,借钱的人和投资者完全可以在网上互相挑选,当然他们风险自担,投资者需要眼光和经验,借款者需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信用。
6、一个健康的P2P平台,和银行其实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有点像你如果想买艺术品,你可以到正规的拍卖行拍卖,拍卖行会保证你买到的是真迹。你也可以到北京的琉璃厂这种民间市场地方边逛边买,没人能保证卖给你的是真迹,你能否捡到漏全靠你的眼力和经验。
7、但我觉得P2P平台要想成功还是太难,至少在中短期内不太可能,主要就是无法解决平台的刚性兑付责任的问题。实际上,一个好的P2P网站,应该是每天都有坏账爆出来的,比如每天有1000个标到期,里面就可能有10个20个标的无法如期兑付,这样才是正常的。
但其实现实中做不到,一旦某个平台上出现某一笔款项兑付危机,投资者立马就会跟平台各种闹,平台受不了,只有捏着鼻子垫钱刚性兑付给投资者,P2P平台这肯定吃不消啊,本来只收点撮合手续费的,你让他承担坏账,他肯定资金出现问题得倒啊。
这其实是强迫平台介入信用担保,这样一来,因为投资者无法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负责,无法自负盈亏,整个平台最后也就进入了庞氏阶段,吸引新的投资者来兑付老的投资者的坏账,最后暴雷跑路,这说的还是初心是好的P2P平台,那些一开始就心怀不轨的平台则更多了,少数平台可能几乎平台上大多数项目都是假的。
所以一个P2P平台,过去的历史记录上从来都是如期兑付的,看上去很安全,其实是最危险的,但一般的小白投资者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他理解不了,为什么老出事的平台反倒因为风险暴露了而稍显安全,从不出事的平台更危险。
最后建议所有投资者远离任何一家P2P投资平台,即便理论上P2P是有可能成功的,即便他看上去有多么可信,但在可见的将来,还看不到这样的平台出现,现实的情况太复杂了,目前的各种条件还不具备。我觉得,假如哪天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或者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型企业入场了,再考虑投资这样的互联网金融也不迟,毕竟巨头们更爱惜羽毛,不愿意赚无法脱责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