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意识到线下金融服务的种种不足。虽然银行转型已推进多年,但此次疫情让银行业清醒地认识到,金融科技其实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未来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银行家开始思考和探索一个重要问题:疫情后,银行业如何在金融科技方面赋能升级?
如今的银行业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银行的展业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产品优势才是营销成功的关键。由于可以系统性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银行也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银行”。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将成为银行在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推动银行业的革命,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银行业的转型升级将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赋能。
疫情期间,银行业依靠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大力发展,在特殊时期迎来了零售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无接触式服务
疫情期间,各家银行积极拓展线上业务,优化升级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这些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方式对个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
银行应加大对中后端场景的应用和开发,进一步为前端零售业务打好基础。疫情之后,银行或许不再只是一个网点。
社群化+流量
“社群化+流量”成为疫情中不少银行业务经理的自救手段,通过有效的网络传播形式来让自家理财产品变身“网红爆款”。
与此同时,理财子公司也加入直播阵营。这种新颖的营销手段不仅为银行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粉丝流量,更提升了银行品牌形象的影响力。
平台式整合
疫情期间,多家银行利用自身的线上渠道,在手机银行的显著位置,提供能够通过外部链接直接进入并享受“线上医疗问诊”“线上蔬菜超市”“抗疫复工”“绿色捐款”“口罩预约”等一系列服务。
通过开放后台接口,银行将金融服务敏锐地嵌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不仅提高了服务渗透率,更是将“开放”的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智能化服务
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服务在替代大量人与人接触工作的同时,展现出高效和智能的特质。特殊时期,愿意去银行线下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越来越少,而非接触式的线上服务和产品,必将迎来爆发期。
许多银行在相关方面发力,迅速推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如被金融机构追捧的“远程面签技术”。行业人士认为,若采取远程视频方式办理业务,应以必要的佐证信息为支持,确保签约的真实性、可追溯性和不可抵赖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无须见面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并确保风险防控到位。
由此可见,智能化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更能为客户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疫情之后,智能化服务或许成为银行服务的标配。
麦肯锡认为,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已成为主流,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等“Fintech技术”也正在引领金融创新。中国的财富管理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空间,有需求的地方就是创新热点,而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为这些创新热点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视野下,中国的银行业只有加速转型才能面向未来,只有创新发展才能走向未来,只有提升合规创新能力才能争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