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基本面力场
有些股票,力场君是不会去买的,但是不妨碍去观察、去研究,比如中国平安。毕竟商业是那么惊心动魄,又是那么瑰丽多彩;但投资恰恰与商业存在很大的共同性,不在于有所为,更多时候其实在于有所不为。
说回到中国平安,充满争议。你说他是个好公司吧,股价跌了快一半了,逼到某位铁粉儿改投到宁德时代的怀抱;你说他是个烂公司吧,不论怎样平安的江湖地位任谁都会高看一眼,哪怕是中国人寿。力场君的一位好友,是个资深的一级市场投资人,用他的话讲:“平安算得上一家真正的商业化保险机构”。
在刚过去的假期里,借着华夏幸福的重组方案,中国平安也招来了不少讨论,总体来看偏乐观者居多,靴子落地、告一段落,当然这也不排除是屁股决定脑袋。平安的港股也不那么平安,先跌后涨,一度跌幅还不小,好在昨天又收了回来。
一家公司是复杂的,一家市值以万亿计的公司更是复杂的,好坏恐怕难有定论,至少不是力场君这等分量的人能断言的。今天力场君仅就一个数据,仅从平安的代理人改革这一个维度,和大家聊一聊。
当前市场中对于平安的代理人改革,也有很多质疑声,这怪不得别人,毕竟保费收入表现不给力。就说最重要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这项指标,2017年到2020年分别为608亿元、644亿元、682亿元和429亿元,能够看到一个断崖式下滑的2020年;今年前8个月,从最新的公告来看,平安人寿保费收入3321亿元,相比2020年前8个月的3440亿元已经出现了下滑,平安养老跌得则更惨。
数据难看,再怎么BB也没用,所以关于“平安的代理人改革是不是失败了”的争论分外引人关注,这艘万亿市值的巨舰将驶向何方?
力场君是做财务审计出身,职业病就是看数据总喜欢看更细化一些的数据,对平安的保费、代理人数据也是如此。而几个细化的数据,倒是让力场君觉得中国平安的代理人业绩并非像网上传言的那样不堪,甚至,对它的代理人改革放心了一半。
必须要先搞清楚,平安的代理人改革是什么?要改什么?对此,平安在半年报里是这样表述的:“平安寿险实施代理人队伍分层精细化经营,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队伍高质量转型”,如果要画个重点词,一定是“高质量”。
那什么又是“高质量”呢?半年报又说了:“未来,平安寿险将大力培养钻石队伍,通过圈定经营管理优秀、具备发展潜力的营业部,匹配专属服务、产品、活动,扩大钻石队伍规模,提升产能”,再画个重点词,就应该是“产能”,也即最终要提升的是平安的寿险代理人人均出单量和出单金额。
就人均这个数据,力场君已经看到了平安改革的成果。2021年上半年,平安的月均代理人数量是94万人,对标2020年上半年的110.8万人,下降了很多,直接导致平安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下滑——2021年上半年是237亿元、2020年上半年则是277亿元。代理人的流失,也是大家对平安最大的槽点。
但不应忽视的是,平安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在2021年上半年的下滑幅度是14.5%,低于代理人人数降幅。也即从人均的角度看,2021年上半年的平安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为2.52万元,相比2020年上半年的2.5万元,并没有同比下滑。
如果比较2020年下半年的数据,就更明显了,经过数据调整和测算之后,平安在2020年下半年的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为152亿元。也即,2020年下半年平安的月均代理人数量是99.2万人,人均新业务价值仅为1.53万。
经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如果从人均维度来看,平安的代理人产能已经恢复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水平,完全走出了2020年下半年时的低估;也就是说,平安的暗黑时期其实是在2020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已经走在恢复的趋势上。
前文说过,平安代理人改革的核心就是提升代理人的人均产能,不再以扩张代理人数量的“大水漫灌”式增长为核心,而是更加强调代理人人均产能,也即代理人的“质量”。从人均产能数据来看,在今年上半年是有一定效果的。
其实如果横向比较一下,平安的代理人能力还是杠杠滴。中国人寿压根儿就不提这个数据,可参照的就是新华保险,2021年半年报里就个险渠道披露“月均人均综合产能3105元,同比负增长13.2%”,新华的代理人人均产能,只相当于平安的四分之三左右。
所以力场君才说,看了中国平安的这组数据,对它的代理人改革放心了一半。为什么是一半呢?一方面是这个趋势是否可持续尚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则是平安代理人的收入问题。
半年报中也披露,今年上半年平安代理人寿险收入是4954元/月,2020年上半年则是5127元/月,同比下滑了3.4%。人均创造新业务价值没有下滑,但代理人人均收入下滑,这会降低平安代理人的获得感,这不好,是风险。高质量的人才,就需要高质量的收入和高质量的资源匹配,否则就算培养出来了,也留不住,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