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贷新规一周年,至少7家巨头系公司增资,却无一家实缴?

《征求意见稿》指出: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来源:新言财经

近日,蚂蚁“借呗”“花呗”整改事宜引发关注。去年11月3日,蚂蚁集团距离IPO仅差临门一脚时暂缓上市。

而在蚂蚁暂缓上市前夜,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发《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

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其从事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主要为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借呗”和“花呗”分别为其全资子公司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商诚小贷”)和蚂蚁小微网络小额贷款(下称“蚂蚁小微小贷”)产品。

如今,蚂蚁“花呗”和“借呗”的运营主体已由“网络小贷”转为“持牌消费金融”,《征求意见稿》下发也已满一周年。

尽管《征求意见稿》还未“转正”,但其在行业内的“威力”却不容小觑。

《新言财经》获悉,在《征求意见稿》发布的过去一周年里,已有至少7家网络小贷公司进行了增资,而增资的额度,也较为统一的恰好让其总注册资本达到允许开展业务或跨省开展业务的“合格线”。

网络小贷新规一周年,至少7家巨头系公司增资,却无一家实缴?

年内至少7家巨头系网络小贷增资

自《征求意见稿》下发以来,网络小贷公司增资在巨头系中表现尤为明显。

据《新言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11月9日,至少有7家网络小贷公司在今年进行了增资,这些小贷公司背靠着字节、腾讯美团、OPPO等行业巨头。

《征求意见稿》在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方面指出: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50亿元,是小贷牌照能跨省开展业务的企业注册资本“及格线”,也是多数巨头企业们旗下小贷公司增资的策略。

据统计,今年注册资本增加至50亿元的网络公司共有3家。分别涉及字节、腾讯、美团。其中,字节年内进行了2次增资。

天眼查资料显示,今年1月26日,字节旗下的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融小贷”)的注册资本发生变更,由10亿元增加至30亿元。而在中融小贷今年首次增资不到半年,其又在6月10日时再增资20亿元,总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

“字节对旗下中融小贷增资至50亿元,一方面,字节跳动依托今日头条抖音等大流量App,流量优势明显,尤其是在小额借贷领域,在满足对应的监管要求,保持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的基础上,以助贷或联合贷的方式与资金方合作,做大借贷业务规模,寻求突破业务及营收相对单一的瓶颈;另一方面,资本约束下,也给了字节与头部平台同台竞技的机会,表明了字节不想缺席小贷业务的决心”,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胡精华告诉《新言财经》。

不愿缺席小贷业务的企业不止字节一家。

今年4月,腾讯旗下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财付通小贷”)的注册资本也自25亿元增加至50亿元;8月,《新言财经》获悉,美团旗下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美团小贷”)已将注册资本增加至50亿元。

据《新言财经》统计,除上述3家增资至50亿元的小贷公司外,目前注册资本在50亿元以上的网络小贷公司还有5家,分别是蚂蚁小微小贷、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度小满小贷”)、重庆星雨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原名: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星雨小贷”)、南宁市金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金通小贷”)、中新(黑龙江)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中新小贷”),注册资本分别为120亿元、70亿元、60亿元、89.89亿元、50亿元。

如果说,字节、腾讯、美团等巨头增资旗下网络小贷公司是为获得一个跨省放贷的资质,那么360数科、新浪旗下的网络小贷公司增资至10亿元,瞄准的便是区域性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资格证”。

《征求意见稿》要求: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9月16日,360数科旗下的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360小贷”)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加至10亿元;3月31日,新浪旗下的抚州市新浪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新浪小贷”)的注册资本亦由5亿元增加至10亿元。

此外,OPPO和宜信也对旗下网络小贷公司进行了增资。欢太数科(OPPO)旗下的重庆市九龙坡区隆携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隆携小贷”)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20亿元,宜信旗下的海南宜信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宜信小贷”)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15亿元。

仅4家达标,大多增资未实缴

《征求意见稿》下发至今已满一周年,却还未“转正”。

“《征求意见稿》发布至今并未落地,时间确实比较久。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些条款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基于审慎原则,暂时不发布。”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说道。

不过,《新言财经》注意到,上述7家增资的网络小贷公司中,天眼查资料显示,目前均未完成实缴。

具体而言,中融小贷的实缴资本为10亿元,财付通小贷的实缴资本为25亿元,美团小贷的实缴资本为4.6亿元,360小贷和新浪小贷的实缴资本均为5亿元,隆携小贷和宜信小贷的实缴资本均为10亿元。

这么来看,7家进行增资的网络小贷公司似乎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就符合《征求意见稿》中跨省放贷注册资本要求而言,目前,实缴资本在50亿元以上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依旧仅有蚂蚁小微小贷、度小满小贷、星雨小贷、金通小贷4家。其中,蚂蚁小微小贷、度小满小贷和星雨小贷3家公司,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项贷款等业务,实缴资本分别为120亿元、70亿元和60亿元。

实缴资本为81亿元的金通小贷的经营范围包括:办理各项小额贷款,但尚未明确是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新言财经》致电金通小贷,公司方面未作出答复。从金通小贷陷入的借贷纠纷来看,其主要涉及广西当地企业。

中新小贷的注册资本为50亿元,但其实缴资本为49亿元。《新言财经》了解到,其工商变更记录上最新的更新时间为2020年7月份,而此前的注册资本变更记录显示未达50亿元。因此,中新小贷的增资时间很可能在《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

“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审批明显放缓了步伐,但是银行牌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获取的,而金融始终是流量变现最为容易的业务。这些巨头还不能放弃网络小贷公司牌照,他们一方面要向监管积极申请网络小贷公司全国展业的许可,一方面要增资满足新规的要求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未实缴,也应该确实是观望新规的最终版本和落地时间。”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表示。

于百程也指出,腾讯、字节等多家旗下网络小贷公司陆续增资,一是基于业务层面规模增长的需要,二是为网络小贷管理办法落地后申请相关牌照做准备。“如果股东资金充裕,实缴并不难,后续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监管需要快速做出调整。”

《征求意见稿》发布至今一周年,新规尚未正式落地,之后是否有变数还未可知。《征求意见稿》也对存量跨区业务整改提出了3年的过渡期,为小贷公司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蚂蚁集团、天星金融等机构均有含金量更高的消费金融牌照,一位接近互联网巨头的人士对《新言财经》表示:未来大厂的贷款业务多半都会是跨省网络小贷、消费金融两个牌照并行。换言之,美团、字节跳动等巨头,未来再度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可能性很大。

本文转载自新言财经,内容可能有删改,文章观点不代表天府财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
上一篇 2021-10-27 23:53
下一篇 2021-11-10 19:02

相关推荐

  • 消费金融谋变:一边狂发金融债,一边急转不良资产

    在增量收缩、存量内卷、风险上移的当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在积极求变。 记者观察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求变,一方面表现在加快处置个人不良贷款。截至9月25日,今年有13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了107期个贷不良资产包,资产总笔数超过228万笔,未偿本息超过218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 另一方面,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疯狂”发金融债。中原消金近日完成今年第二期20亿元金融债券发行,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杭银消金、马上消金等9家消费金融公司今年累计发行29笔金融债,合计48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不论是发行金融债券,还是转让个人不良贷款都是为了资金合理配置和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消费金融机构在合规经营的底线之上,要坚定落实自主经营管理,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及监管政策导向选择合适的商业经营策略及展业模式,精进科技水平的同时持续严密风控防线。 批量转让不良资产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批量出售不良资产。 9月24日,蚂蚁消金、北银消金分别在银登中心(银登网)发布2024年第4期和第14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蚂蚁消金本期拟转让20.0328万笔未偿本息5.9亿元的不良贷款,起始价5600万元。北银消金本期拟转让7.333万笔未偿本息27.3亿元的不良贷款,起始价1580万元。 根据银登中心统计,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到965.3亿元,较2022年增长449.4%。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成交规模为183.7亿元,占比约19%。2024年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为321.5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成交规模65.2亿元,占比约20%。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5日,今年以来有13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了107期个贷不良资产包,资产总笔数超过2…

    2024-09-27
    5.3K
  • 优等生”变动了“差生”,新任管理层能带领兴业消金重回行业前三吗?

    文 丨 姜晨 出品丨鳌头财经 消费金融行业“优等生”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消金”)意外变成了“差生”。 今年上半年,兴业消金实现营业收入51.88亿元,同比下降6.30%,净利润2.77亿元,同比下降78.09%。 在已经披露半年业绩的2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兴业消金的净利润同比降幅排名第二。2016年以来,公司也是首次出现中期净利润下降。 兴业消金一直被视为“业绩黑马”。2020年至2023年,净利润连续4年稳居行业前三。 兴业消金净利润为何闪崩?公司没有解释。近3年,公司不良贷款率(以下简称“不良率”)持续攀升,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长。 为了应对业务规模扩张,今年2月底-7月初,公司举债百亿。 备受关注的是,兴业消金在经营方面屡现违规,今年上半年,公司因5项违规被罚170万元。 半年净利罕见大跳水 兴业消金业绩罕见大幅跳水。 今年上半年,兴业消金实现营业收入51.8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49亿元,减少幅度为6.30%;净利润2.7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87亿元,同比减少幅度达78.09%。 这是一份较为糟糕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有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披露了成绩单。其中,中银消金的净利润垫底,亏损3.05亿元,同比下降208%,降幅最大,而兴业消金的净利润同比降幅排名第二。 与之对应的是,宁银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11.61%,建信消费金融公司、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司、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等净利润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净利润同比降幅接近80%,对于兴业消金而言,是罕见的。 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中期至2023年中期,兴业消金的营收净利持续双增。其中,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2.64亿元,较2016年中期的0.56亿元增长2157.14%. 今年上半年,兴业消金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净利润表现可以用“闪崩”来形容。 兴业消金成…

    2024-09-25
    4.8K
  • 男子看黄推掉陷阱,两个多小时被骗20余万,18万多是从借呗、招联、美团、携程、中邮、马上消费金融临时借来的

    电信诈骗固然可恨,但这些现金贷平台又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直到主人公最后向父母借钱时,在才家人的劝说下幡然醒悟,选择了报警止损。

    2023-07-20 TMT
    22.9K
  • 广告误导消费者 年化利率“触线”?中原消费金融引质疑

    来源|大华观察 网友“被催借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收到中原财报披露,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原消费金融放款突破1158.85万笔,累计放款金额135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63亿元,同比增长50.7%;新增客户数241.39万户,累计客户数为1333.17万户。 按理来说,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持牌的正规金融机构,中原消费金融应该严守规则、坚持合规经营,但该家公司的表现却令人生疑。 “模糊”的广告 2021年,中原消费金融开始搭建短视频营销项目,招标要求为策划、拍摄、运营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建设并运营公司短视频账号矩阵,用多个角度、多个主题、多个账号覆盖各视频平台(主要以腾讯、快手等平台)。 之后,在短视频平台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借款营销广告,其中不乏雷人的借钱买帝王蟹,被网友批评广告内容误导消费者、三观不正等。 抛开广告内容不谈,这些广告确实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去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1〕第3号》规定,“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从中原消费金融在抖音发布的广告视频截图来看,你能一眼就看到公告规定中,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的年化利率吗? 仔细查找才能在被遮挡的底部发现两排小字:贷款有风险,借款需谨慎,请根据个人能力合理贷款,理性消费,避免逾期,放款时间以实际审批结果为准,年利率10.9%-36%(单利),按日计息。 年化利率引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所显示的中原消费金融36%的年化利率被质疑是在打国家标准的“擦边球”。 对比来看,信用贷的年利率为12.775%;有钱花的日利率为0.02%-0.05…

    2022-02-28
    3.9K
  • 南京银行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近45亿,滥用暴力催收投诉缠身

    近日,南京银行(601009.SH)发布的2021年半财报发现,南京银行的业绩增速挺亮眼,但其中的隐忧不少,掣肘该行的净息差、净利差仍然处在低位,在规模上升的同时,不良贷款、逾期贷款继续增长,资本夯实程度、应对风险能力有所下降。 此外,近些年消金业务成为南京银行发力重点,但《暴力催收、泄露隐私、渠道混乱等问题,广泛被消费者投诉,截至目前,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南京银行的帖子已超过1200多条。 净息差低位运行 核心资本承压 首先,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净息差是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息差有限将导致银行面临长远的经营压力以及结构性的挑战。但是一直以来,南京银行的净息差相对于其他上市金融投资占比相对较高,6月末,该行金融投资账目余额达7382.98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到资产总额的44.4%,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是,上半年该行金融投资产生的收益不增反减,投资收益25.46亿元,同比减少25.75%。 具体来看,无论是交易性金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上述数据体现出,南京银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相应所需的准备没有跟上,资本夯实程度、应对风险能力有所下降。 资产风险居高不下 建筑业不良率增长27倍 近年来,因为受到南京本地一些民企大户违约影响,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在上市银行中居高不下。从2018年起,该行接连受雨润集团、三胞集团和丰盛集团债务违约的影响,资产质量出现恶化。该行不良生成率由2017年的0.65%上升至2019年最高值1.14%,2020年不良生成率小幅下行至1.07%。同一时期不良贷款率由0.85%上升至0.91%。 《眼镜财经》注意到,南京银行努力将上述风险逐渐出清,但是新的风险亦在逐渐显现。上半年内,南京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44.87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48.05亿元,同比增长29.86%。 此外,半年报显示,南京…

    2021-08-26 金融
    5.5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