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过去25年美国国债比GDP的走势,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疯狂借钱,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20%。此外包括英国、欧元区、中国,都在以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速度增加自己的国家政府债务。

而这里头最离谱的、全世界最会借钱的国家就要属日本了,国债比GDP 260%,冠绝全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日本所有人赚的钱2.6年才够还它政府的债务。要是按日本政府2022年财政收入算,那它就是完全一分钱也不花,18年才能还清这些债。
你说这些国家政府难道都疯了吗,这么大量地借钱,它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美国会不会出现债务违约?为什么有经济学家说政府借的越多越好?到底借多少才算是多呢?

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赚钱,也会花钱。下面美国政府过去30年的收入,95%都来自税收,而这个是支出,它就花钱去做什么公共事业、国防军队、基建等等。

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大部分时间花的都比赚的多,专业点的说就叫持续的财政赤字。那这多出来的钱从哪来呢?它就会发行国债去跟全社会借钱,来补这部分资金缺口。
持续财政赤字
下面是中国、日本、英国、欧元区的财政收支情况,全都在不停的赤字。你要是要单看这个财政状况,要是隔壁老王的话,那八成是个败家子,但放到国家这儿好像就不成立了。

先来看看美国前段时间炒得特别凶的债务上限是怎么回事。
它就是为了控制政府开销不能过高,就有了一个象征性的债务上限个机制(Debt Ceiling),国会会投票决定一条线,财政部借的钱就死死的不能超过这个线。
你听起来是个很合理的限制,还想着自我约束,但是我为什么说它是个象征性的呢?一旦债务接近这个上限了,国会就赶紧组织投票,一接近了就投票,一接近了就投票,从1981年到现在42年里,债务上限上调了42次,平均每年上调一次。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美国的债务一旦出现问题,比如出现违约的情况,对整个美国经济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白宫自己都有预测,如果持续几周的债务违约将会导致美国股市45%的下跌,超过800万人失业。
所以这个债务上限主要还是给了两党一个吵架的机会。现在不是拜登民主党执政吗?可是国会的众议院这边多数又是共和党,所以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就想借此机会逼着拜登来缩减之后的财政开支,那两边就谈。
美国这套财政机制其实也挺拧巴的,你看前2年拜登那边哐哐5万亿下去刺激经济的时候你不谈,现在债务快到上限了你才开始谈判。
其实世界上有债务上限的国家并不多,除了美国,还有丹麦。但是丹麦那个上限就巨高,基本上是它现在债务的3倍,所以是个摆设装装样子而已。
凯恩斯主义
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是因为债务上限限制了自己国家发债,过去50年间,全球的政府债务都在持续不断攀升,那你说他们为什么要借这么多债?他们是怎么想的?
首先,咱得搞清楚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想政府借钱不就是为了花钱吗?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政府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就是提出看不见的手的亚当·斯密,他其实非常反对政府花钱,他觉得市场竞争才是效率最高的,所以政府你就管得越少越好,做到越小越好,你要是借那么多钱、花那么多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事情。
美国18、19世纪的时候非常遵循他这套理论,就鼓励竞争,政府基本上能不管就不管。但是慢慢问题就出现了,它就发现要是完全让市场自由竞争,每隔一段时间经济就崩一次,每隔一段时间就崩一次,最严重的就是1929年大萧条,面对这么大的大萧条,美国政府当时依旧坚持着那套,我要老老实实做自己,我不要过分干预经济周期,可没想到这萧条一下就持续了10多年。
事后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个萧条之所以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和政府的不作为脱不了干系。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就出现了另一个经济学大神凯恩斯,他就提出来一套新的理论,当时就开始被各国的政府采纳,极简地概括就是说,市场它也会失灵,所以政府不能完全不管,尤其是在经济萎靡的时候,大家不是不愿意花钱吗?需求不是萎靡吗?政府就把钱借过来、帮人们花,以此来增加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危机。
当然,凯恩斯这套理论后来也有争议,但其内核已经逐渐被各国政府接纳,当经济面对危机或者衰退的时候,政府就要大力地借钱、花钱、刺激经济,这样才能最快速地帮助经济走出来。
所以你就发现,现在每次遇到危机政府就开始花钱刺激一波,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疫情,日本1998年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2011年大地震,欧洲是欧债危机等等。也不知道是不是巧了,最近危机它就特别多,所以政府就积累了更大量的债务。
但也不是说这钱花出去就一定有用,比如日本过去30年持续不停地借债,但GDP趴在那纹丝不动。
最近这个理论依据又升级了,开始流行一个更颠覆普通人三观的经济学理论——现代货币理论MMT。
它就认为,政府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借债,因为政府这边花得越多,非政府这边的市场就赚得越多,政府的信用本质上就是钱,只要没有通货膨胀,那就应该使劲借钱、使劲花钱,这样才是对经济最好的。
这套理论现在还没被主流经济学接受,但是最近非常火。
内债、外债
就算政府它可以借钱、花钱,可以促进就业、刺激经济,难道说就这么无止境地借、这么花下去吗?这听着肯定不合理,度肯定是有的。但这个度就跟普通人借钱肯定不一样,因为它具备一个能力,就是印钱。
理论上,央行才能印钱,政府只能借钱,现在大部分比较完善的体制都把政府跟央行给分开了,政府不能赤裸裸地从央行那边直接印钱出来花。但是实际上,政府还是有办法可以变通的。
最简单的,央行确实不能直接印钱给政府花,但它可以去市场上买国债,这不就是量化宽松干的事嘛,只不过它在市场中间多倒了一手而已,本质上不就是政府管央行借钱花吗?这个其实就是内债和外债的区别。
刚才说的这种,一个国家用本币发行的国债就是内债,可能以前金本位制的时候对政府还有点限制,它不敢无限量地印钱,但是现在政府就比较容易通过印钱来规避债务违约了。而从海外借的钱一般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就叫外债。除了美国以外你又印不了美元,要真出现现金流的问题就只能去找别人去借,这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违约的情况。
如果说内债属于经济活动的缓冲期,外债就相当于经济活动的放大器。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债务本身就是杠杆,你经济好的时候资本一窝蜂全都过来投资你,那你就可以通过借债来放大优势,但一旦出现问题,资本全撤了,就会加剧你的崩盘。
实际上历史上很多国家级的经济崩溃、各种债务危机其实都源于外债的违约,比如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地区本来发展很快,也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结果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美元加息,拉美这边就不得不跟着加息,就导致债务越来越重,外债越来越多,最后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全都债务违约,美国这边投资人也亏得血本无归。
包括欧债危机,它为什么会持续这么久,其实就是欧元区非常拧巴的一个点。欧洲这些国家大家开始抱团取暖,合起来用一个央行负责印钱,但财政政策又各管各的,这就相当于大家一起把内债变成了外债。
结果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就出问题了,国债都面临违约风险了,但欧洲央行也不能因为你们几个成员国就去买你们的国债坏了规矩,这些国家就只能伸着手找人借钱。那像欧盟、IMF是借给你钱了,但是逼着你紧缩,就导致这些国家本身经济就很萎靡了,还不得不又紧缩,财政政策本来应该是经济的调节器,现在反而加大了经济的波动。这个就是外债的问题。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乌克兰的违约、2001年的阿根廷、去年的斯里兰卡,这些崩盘直接原因都是外债还不上导致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内债不是债,虽然这个说法有点极端,内债肯定也是债,但它可控的范围要大很多,各个国家政府在紧急的时候就可以比较舒坦地去借债,而不用担心短期违约的问题。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美国就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它也不用管什么内债、外债,对它来说全都是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