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韩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GDP只有朝鲜的1/3。

可之后的短短30年间,它的经济就好像开挂一样,以每年接近10%的GDP增长率飙升。有了三星、现代这样全球知名企业,娱乐业也风靡全球,成为了全世界第12大经济体。

同时韩国财阀当道,官商勾结,腐败横行,跟受贿不沾边的总统就没几个,拥有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幸福指数、最高的自杀率和全球最低的生育率。

它怎么发展这么快的同时,人民又这么不幸福,到底是什么让韩国成为一个这么拧巴的经济体呢?

1910年开始,整个朝鲜半岛开启了被日本的殖民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朝鲜半岛被北纬38度线划分成南北两部分,也就是韩国和朝鲜。
1950到1953年,又爆发了为期3年的朝鲜战争,这时候韩国作为开局手上牌已经简直没法更烂了,被殖民剥削了30多年,又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几乎所有的工业设施都被夷为平地,堪称当时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人均GDP只有67美元,是美国的1/35,那时候可比北朝鲜穷多了。
你别看那个三八线,看着好像划分的面积是平均的,可是北朝鲜分走了大部分矿产资源和大部分重工业,大概80%的发电量都来自北朝鲜,而你看南边,其实就基本只剩农业了。所以当时韩国有些人因为太穷,都一度想偷渡到北朝鲜去。
李承晚时期
韩国独立的前十几年,当时被称为第一共和国,那时候的韩国处于第一任总统李承晚的独裁统治之下。

你以为韩国当时就要立刻开始崛起了吗?No,李承晚政府当时并没有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韩国当时怎么过的呢,它几乎全部的外汇储备和80%的政府收入都来自美国资助。也正因为这种过度依赖海外资金支持的畸形经济形势,使韩国滋生出了一个我们之前三番五次提到过的现象,就是Crony Capitalism(裙带资本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官商勾结,一切靠钱说话,这样也滋养出来了大量和政府关系深厚的企业,比如说三星、LG,就是韩国的第一批财阀。咱都知道韩国的财阀体制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不过那时候还属于比较早期。
总的来说,李承晚时期韩国的经济并没有什么起色,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只有可怜的2%。
朴正熙——汉江奇迹缔造者
1961年,韩国有个少将叫朴正熙,发动政变掌权,统治了韩国18年。

你一听军阀统治,是不是就感觉是强权、抑制经济?朴正熙这个人他不一样,这是一个对韩国至关重要的人物,从他1961年掌权开始,韩国的经济就飞速崛起,从一个靠美国救济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段发展史称为“汉江奇迹”,而朴正熙也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缔造者。

当然,我们这么说不是为了捧他,他毕竟是军阀独裁统治,各种镇压、独断、排除异己等问题还是很严重的。不过咱今天主要还是从经济上聊,因为客观上他确实带领韩国上演了逆风大翻盘,所以很多韩国人对朴正熙还是很感激的,评价都挺正面。
这个朴正熙,他也不是什么经济大拿,不过他目光还是很独到的,而且想得很长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知道以当时韩国那种风雨飘摇的局面,外部各国看它都是虎视眈眈,内部政局也极其不稳定,用他的话说,“你就只能像乞丐一样依靠着美国过日子”,这肯定是不行的。但想要稳定的政局,想要和北朝鲜抗衡,就一定需要经济上的发展,经济上的稳定,经济上的独立。所以他就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立志要把韩国从贫困中解脱出来。
1962年1月,朴正熙正式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奠定了韩国整体的发展方向,就是以出口主导、工业化主导的经济模式。虽然这个“一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最终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8.3%,出口增长率更达到了29%。
而接下来“二五计划”就更厉害了,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1.5%。
之后随着韩国技术慢慢积累,朴正熙的后期包括全斗焕时期,韩国又成功转型到了重工业,像钢铁、造船、机电,这些都是全世界前几号的出口国。真的就是朴正熙当时“一五计划”提出来的出口主导、工业化主导,可以说是一路深化、一路开挂。
不过,面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加上韩国这种四面夹击的地缘形势,选择注重工业化、注重出口这个方针其实并不难,边上日本也是这么搞的。关键是,韩国定了这个目标之后怎么能够快速、准确地执行和贯彻下去?几乎每个五年计划它都超额完成了目标,这个才是最难的,也是朴正熙最厉害的地方。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总结,他得益于两个支柱、一个推动。

第一支柱:财阀
先来看第一支柱,这个其实和我们现在经济学老说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那套理论不太符合,朴正熙他毕竟是个军阀,他不给你搞那套,什么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指望着过几年出来个巨头,这套太虚了。他定了目标,就是得把它分配给具体的人、具体的公司,“你给我执行”。
比如他我要发展化肥业,那就找一个最有能力、最听话的大企业,比如三星,给你最大的政策支持、最大的优惠贷款,你就直接给我整大工程,把这化肥厂给搞起来,让韩国最快速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一方面,三星能力也很强,另一方面又有最大、最优惠的政策支持,三星一下子就做到了全国最大的化肥厂。
看这种精准调控、指哪打哪的模式,其实对朴正熙政府来讲是非常高效的,责任也很明确,想发展哪个产业,就找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负责人,把它管好就行。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也滋生出来一大批超级大企业,也就是朴正熙经济哲学的第一支柱——财阀(Chaebol)。这也就正式打开了财阀体制的潘多拉魔盒。
什么叫财阀?大公司就是财阀吗?好像也不是,大公司多了去了,各个国家都有很多大公司。但我们说到财阀,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韩国,所以财阀肯定不是光大这么简单。小Lin总结,真正的财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家族式的,第二,它和政府的关系极其密切。也就是说,这些韩国的财阀是一些由家族控制的,同时又和政府紧密相连的超级大公司。
这么一听,是不是感觉跟日本的财团挺像?其实它俩是有点相似,但最大的区别在于,财团是以一个巨型银行为核心展开业务的,而韩国的财阀没有银行业务。银行业一直在朴正熙政府手里控制着,这个正好也是朴正熙政府可以牢牢控制财阀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实朴正熙刚掌权的时候,最大的一件事就要惩罚李承晚时期的财阀,他大量罚款,甚至关了51个原来的商界大佬。其中包括当时的首富、三星的老大李秉喆。

谁知道朴正熙跟李秉喆交流了几次之后,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他决定跟财阀合作,并且要比之前更加重用他们。韩国的各个命脉产业就逐渐被一个个财阀控制了。这里边最大的比如三星、LG、现代、韩进、大宇等等,政府就是通过银行体系把这些财阀管理得死死的,借给谁钱、不借给谁钱、利率都是政府说了算。那你想这些财阀们可不都上赶着来拍政府的马屁?
财阀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获得政策和资金,而政府又需要财阀的钱和影响力来帮助自己把控局面,打压竞争对手。于是,各种台面上、台面下的权钱交易就变得越来越普遍,简单来说就四个字——官商勾结。
一听官商勾结,肯定不是什么好词,但是对于像朴正熙、全斗焕这种军人政权,其实就是想通过官商勾结去发展经济,因为他们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发展经济。财阀们拿到了政策优待就得做出成绩,不行就换人。所以我们看到那个时期韩国这些财阀其实在不停轮换,比如说1965年韩国前100大公司,到了2010年就只剩下22家,而之后韩国的大公司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更换率。
但是确实有一些能力比较强,同时又比较会搞手腕的,就在这30年间做大做强。比如说韩国当时有个人叫郑周永,这人能力非常强,是做基建的,他就连续帮美军和韩国政府做一些基建项目,盖楼、建桥这种。

朴正熙就发现这哥们干活非常麻利,总是能提前完成任务,所以他就决定大力扶持他,就让他的公司一下成了韩国基建业的霸主,它就是后来的现代集团。
之后,1967年的时候,朴正熙就想学隔壁日本人的脚步搞搞汽车产业,就又找了郑州勇。于是,现代汽车株式会社成立,现代集团因为优异的表现,不断获得政府的大力扶持,逐步成为韩国首屈一指的财阀。
在韩国众多的财阀更替中,有4家一直在不断成长,成为了现在韩国的四大财阀:三星、现代、LG、SK。
大家注意,对于财阀我们通常理解上可能有两个误区,一是财阀等于垄断,其实并不是,朴正熙他非常清楚垄断对经济的破坏力,虽然他大力扶持个别企业,但整体上是鼓励竞争的,尽量不让一个行业只被一个企业垄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财阀在不断轮换;第二误区是,财阀等于腐败,你想都官商勾结了那能不腐败吗?其实这俩是有区别的,腐败一般是一种整体体系上的腐化,从上到下干点什么事都得拿钱打点,这叫腐败,但韩国当时并不是这样,它只是在最上层的决策那里有一些大交易。当然之后的发展慢慢就不一样了,这个咱们一会儿再聊。
除了财阀体系,韩国快速崛起还有一个非常隐形的支柱,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