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的市议会突然宣布,停止所有非核心开支,立即生效。
9月1日,一个外部审计机构在对伯明翰市政府2020-2022年账目进行审计时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资金预留不足,根本无法保证政府的有效持续运行。
仅仅4天后的9月5日,伯明翰政府发布了第114号通知,相当于正式宣布自己破产。用伯明翰市政厅负责人的话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完美风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金融挑战”。
那么大的一个城市也能破产吗?那英国政府是干嘛吃的?今天我们不仅来聊一下伯明翰破产的事,还要深入地探究一下英国的财政体系,来看看政府内部这个钱到底是怎么分配的。

伯明翰是一个存在感非常低的第二城市。当很多人提到英国时,第一个想到的通常是伦敦,可能有些英超球迷还会想到利物浦或者曼彻斯特,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伯明翰。
伯明翰2021年的GDP是330亿英镑,人口是114万;而伦敦的GDP是4960亿英镑,人口是880万。也就是说,这个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一大城市的1/8,GDP是第一大城市的1/15。
我们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破产的。
首先,破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官司。
早在2010年,就有174个伯明翰市政府的前员工联合起来,把伯明翰市政厅给告了。这些人基本上是厨师、保洁、医护人员等等。而这174个人里面,有170个是女性,据说她们因为性别受到了薪资上的歧视,干同样的活,拿到的年终奖比男性少,同工不同酬。于是,他们一路把伯明翰市政府告到了英国最高法院。
这174人想尽各种办法,把追溯期从6个月延长到6年,把这件事闹得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扩大到将近5000个人索赔。
最终,他们赢得了官司,让伯明翰市政厅给赔付,到现在已经赔了11亿。今年6月份就被告知,还得再赔6.5亿-7.5亿英镑,而且这个数字每个月还会持续增长1400万。
这笔大概7.5亿英镑的赔款,相当于9亿美元,将近70亿人民币,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都不能叫稻草了,应该叫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秤砣。
这堂堂第二大城市,一个市政府,拿不出几亿英镑吗?
其实伯明翰它还真拿不出来。它一年的总开销也就30多亿英镑,而这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中央政府拨款,你让它一下拿出7亿的赔款,肯定吃不消。
我算了一下,这里外里要赔将近20亿英镑,就算赔给5000人,每个人也能拿到将近40万英镑,这帮人之前工资得有多高?还是说这些钱大部分都赔给了律师呢?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伯明翰政府本来要从Oracle引进一个云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严重超支。原本的预算只有1900万英镑,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故障,操作过程延迟了3年,最后花费了1亿英镑。
一个是7.5亿,一个是1亿,就像是大秤砣加个小秤砣,逼得伯明翰政府陷入困境。
当一个城市破产了会发生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公司要是彻底破产了,就会进行清算,它会偿还债务,出售资产并返还给投资人,然后解散。那如果是一个国家政府破产了呢?
它就不再偿还国债,但你也不能对它采取什么措施。它只是受到信用冲击,借债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影响到贸易。比如阿根廷,他们国债违约了9次,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继续运转,还照样拿世界杯冠军。另一方面,它的经济可以说是一塌糊涂,通胀已经超过100%,马上可能要违约第10次了。
所以,一个国家政府要是违约,短期内可能感觉利息不用还了,占了点便宜。但长期来看,对国家的影响更大。否则,为什么美国政府宁可关门一个月,也不会选择少还一点国债利息呢?
总之,国家政府破产主要影响是债务成本,也就是信用成本。而像伯明翰这样的地方政府,在英国是不能因为日常开销就发债借钱的。根据英国的法律,地方政府也不能破产,不能说没钱了就欠钱不还,就原地解散不玩了。所以,它现在能做的就只有开源节流,节衣缩食。
开源很好理解,就是增加税收。而节流说白了,就是能不花的钱都不花,只留下一些核心业务,比如教育、安保、道路修缮、垃圾处理等等。让人非常惊讶的是,在这个核心业务中,还有一项图书馆业务,可见英国人多爱读书。
剩下的非核心业务,也就是非必要服务,全部关闭,员工也统统降薪。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就是它发的114声明的主要内容。因为原则上并不能破产,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个声明称为实质性破产。
听着破产好像挺严重的,但其实就是这个城市发了个声明,说最近经济有点困难,入不敷出了,所以之后能不花的钱就尽量不花,大家要是看到街上有点乱,或者社团活动少了点,就别抱怨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7月5号的宣布是通过哪个文件宣布的?
9月1号的审计文件是哪个?
“面临完美风暴的”是在哪个文件说的?
能否告知这三个文件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