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 从E租宝事件展望P2P行业

昨日媒体曝出,e租宝的实际控制人丁宁被抓,警方还带走了一批高业绩员工。e租宝母公司钰诚集团甚至连名牌、logo均被拆除。

1、p2p行业的发展

作为比较早的行业从业者和创业者,亲眼见证并且参与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看到了投资者从疯狂到理性,也看了互联网金融开始被这个市场认可,被更多人所熟知。虽然就像所有野蛮生长的行业一样,前期充满了混乱和不堪,比如”e租宝”“东方创投”等很多恶性跑路和造成非常大轰动的非法集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时候,行业逐渐变得更加正规。

2005年发端于英国,2006年有了宜信,2007年诞生的拍拍贷,2011年的人人贷。在经历试错和痛苦对行业萌芽期,2013年行业开始迅速膨胀,到2013年已经有超过一千家P2P平台了。早期的p2p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类似拍拍贷的纯线上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一种是类似宜信,红岭的债权转让,后来便有了行业开先河的有利网的这种通道模型的,也就是通过跟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一些传统金融合作,而自己是一个代销的平台。

在行业初期,大家在金融端都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金融和资产端跑的比较快,谁就能够取得先发优势,正在比较草根初期,大家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如果谁能够把“量”跑起来,谁就能够取得竞争优势,而这个时候,投哪网,微贷网,人人贷,有利网,ppmoney,等诸如此类国内排前十的平台,都是提高资产供给量,不断开分公司的方式,不断在网贷之家,天眼,等有影响的第三方做品牌,导流量,通过百度推广,当时百度还比较便宜的时候,一个月可能支出不到10万,每个获客成本不过20-30的时候,轻松的通过竞价排名等方式拦截他人平台的流量,也能够轻松的通过比较好的产品和用户体验,来迅速增加公司的品牌。

2、互联网金融电商

对于网站用户体验的提升和注重,其实是从人人贷,有利网到后来的积木盒子开始,当他们面向市场的时候,发现竞价排名,通过百度导来的流量,转化率偏低,跳出率很高,因为相对其它成熟互联网产品和行业,绝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是没有用户体验的概念,而整个行业也主要是通过买模版的方式,来进行网站的运营和维护,而投资者也大多聚集在天眼和之家等比较有影响力的行业门户,而平台相对投资者和第三方都比较弱势,决定平台成交量的,是这些所谓的“名人”“行业专家”“第三方”们。

当时比较流行的是“名人考察”平台,很多平台争相恐后的邀请名人来考察,是因为这些意见领袖,往往可以影响背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量,当时甚至还流行团长,就是对于缺乏投资者,甚至运营不善的平台,通过协议利率的方式,组团把资金带到平台去,所以13年的时候,行业是比较歧形的,有些平台利率甚至超过了60%。而这些也根本不符合金融的逻辑,所以有了13年行业开始频繁的跑路,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已经被判刑的东方创投。这是p2p行业的经典案例。

但是是行业处于混沌之中,大家都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一方面是营销,品牌,互联网端的探索,另一方面是资产,相当一部分怀有情怀进入的创业者,前期的却是合法合规的资产端深耕,也有因为金融端的缺失,交了不少学费的,所以都不敢冒然在资产端发力,在整个行业面临刚性兑付的魔咒的时候,更是不敢轻举乱动。少许平台看到了只有在资产发力,以极低的成本将投资者圈养起来,快速树立行业影响力,形成口碑,然后吸引风投的青睐。

所以便有了微贷网的五年百店的计划,不断扩展分公司,提高交易规模,然后迅速占领市场。很显然这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行业还没有特别多出色的品牌和公司的,的却有相当一部分p2p平台跑了出来,绝大多数平台在犹豫不决当中失去了很多机会,很多成立比较早的平台都失去了先发优势,这个在14年趋势才比较明朗,特别是一波风投潮,然后持续到2015年8月份因为股灾中断,我之前创建经营图腾贷的时候,一共见过20多家风投咨询,而在当时,图腾贷不过是刚刚创建不久。

3、产品驱动营销

不同的阶段,进入的选手不同,所以竞争水平也不同,当时电商化虽然是趋势,但是并不明显,后来ppmoney,陆金所,合时代,等一些平台,开始以电商的打法,以巨大的广告投入,包括百度推广,seo, sem,各种方式来倒流。抢占投资者端,显然成为了平台最主要的竞争,因此行业的营销推广水平是不断向上的。

13年互联网端的产品和用户体验开始被平台接受和认识,14,15年开始比较电商的打法和竞价以及自媒体端,移动互联网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比较知名的,包括捂空理财,口袋理财等。pc端转向移动端非常明显,而营销推广也开始有很多创新,类似悟空理财的社群,发红包,社群维护等方式,以微信端为切入点。后来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包括荷包理财,诸葛理财等在移动端都做的非常不错。

互联网金融的推广越来越难,当老板在不断在逼员工的时候,其实缺少反思,是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以及团队和人才的储备,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不进则退,在市场自然是不断败下阵来,虽然这句话搁在现在是无比正确,但是深处市场当中,其实也是看不清楚的。

互联网金融推广越来越难,一方面是“劣币驱逐良币”,诸如 e租宝等比较知名,规模较大,影响甚远的平台,在社会认知和媒体当中,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这无形中增加了各个平台的推广难度,另一方面是行业竞争水平不断提高,不仅仅是推广方式,团队培养,资产端的角逐,还有技术实力,产品实现的速度和能力,使得平台与平台之间开始有了天壤之别。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3)
上一篇 2015-12-04 20:18
下一篇 2015-12-13 22:52

相关推荐

  • 平安银行贷款电话服务怎么样?客户心声是行动的指南针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新征程中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平安银行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高质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聚焦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力。在实体经济融资的关键环节,平安银行贷款电话服务以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连接银行与客户的桥梁,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一站式、即时、专业的贷款服务体验。 响应实体经济融资的迫切需求,打造一站式贷款服务 平安银行贷款电话响应实体经济融资的迫切需求,通过这一电话平台,客户可以轻松获得贷款咨询、申请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无需繁琐的线下流程,只需一个电话,客户就能即时了解到各类贷款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利率、还款方式、申请条件等。专业的客服团队随时待命,耐心解答客户的每一个疑问,确保客户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平安银行贷款电话服务离不开多重服务优势的支撑,全天候的服务模式确保了客户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及时的帮助和解答,实现了“随时随地,服务在身边”。平安银行高度重视客户隐私保护,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客户信息安全,为客户营造了一个可靠的金融环境。 精准对接,金融服务送进“千企万户” 为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安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平安银行深入了解了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精准对接融资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平安银行贷款电话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银行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为银行提供了客户反馈和市场信息。 近年来,在AI技术快速发展之下,平安银行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智能客服机器人24小时在线,快速响应并处理客户疑问,提高服务效率。AI分析客户数据…

    2024-12-31
    2.8K
  • 政府指导,普惠乐山!2025年度“乐山惠嘉保”开放参保!

    为进一步完善乐山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保障需求,2024年12月17日,由乐山市医疗保障局、乐山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乐山监管分局指导的2025年度“乐山惠嘉保”正式升级上线。 乐山市人民政府、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乐山监管分局等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乐山市保险行业协会,以及11家共保体成员单位代表、运营平台宸汐健康代表及媒体记者共同见证了2025年度“乐山惠嘉保”的正式发布。 坚持“为民、惠民”,纾解就医难题 “乐山惠嘉保”于2023年首度推出,凭借普惠的价格、带病可保可赔等创新惠民举措,收获了众多乐山市民的信任与支持,首年参保人数近37万,截至今年11月底,赔付金额近1200万元,最大赔付年龄101岁,最小赔付年龄5个月,切实减轻了参保人面对重特大疾病时的医疗费用负担,充分发挥了托底保障补充作用。 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沙万强表示,“乐山惠嘉保”与我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极大丰富了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保障需求,切实减轻了重大疾病患者的就医负担。 他强调,“2025年度‘乐山惠嘉保’的上线,受到市民朋友的热切关注和期待,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强指导、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共同助力把这项惠民利民的好事办好”。 (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沙万强) 惠民保障升级,增进民生福祉 2025年度“乐山惠嘉保”带着市民的期盼,暖心升级上线,产品由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乐山监管分局指导,延续惠民利民属性,一年保费79元/人不变,最高保障100万元,产品紧密衔接基本医保,覆盖医保内自付、医保外自费、特定药品费用三大保障,医保报完符合赔付条件的费用可再次报销。 此外,为更好减轻乐山市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提升健康人群的获得感,本年度产品持续升级:一是降低职工大病医保参保人医保范围内自付医疗费用…

    2024-12-17
    3.3K
  • 《中国审判》以最高法判玖富为例:平台系合规信息中介非借款人

    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的国内最具有权威性的法制期刊—《中国审判》2024年刊发题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模式法律关系的认定》的专题报道。通过全国法院已生效审判案例甄选,《中国审判》总第341期“司法前沿”以经中院、省高院、最高院三级法院审判的“王某某诉北京某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为行业经典案例,深度剖析“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出借人王某诉某某平台,裁定北京某某平台系信息中介,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案的最终裁定。对全国各级法院类案审理具有指导参考意义,避免部分法院法官依据各自理解,产生同案不同判甚至枉法裁判的乱象。 笔者作为长期观察网络借贷信息中介诉讼案件判决的法律从业者,通过案例比对了解,《中国审判》报道中引用的判决案例,正是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的王某某诉北京玖富普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裁定案,经查询核实,初审终审再审的案例号分别为:【(2022)豫15民初13号】【(2022)豫民终853号】【2023最高法民申778号】。 出借人王某某起诉玖富普惠平台案件回顾如下: 2014年,出借人王某某经由北京玖富普惠公司平台相关APP,选择标的将资金借给第三方借款人,后因借款人逾期导致王某出借资金无法及时回收,王某向当地法院起诉玖富普惠平台,要求还本付息和支付逾期利息。当地基层法院认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涉及国家行业清退政策以及影响面大,向当地中级法院申请提级管辖,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进行一审即初审。从法律程序来看,如果没有中级法院提级管辖一审,此类金额案件不会到省高院终审以及到最高法进行再审。因此,笔者观察,王某诉北京玖富普惠公司这个案件是目前P2P行业内唯一一件由最高法进行裁定的案件,其前沿性、权威性自然与其他案件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裁判文书网上该案判决原文如下:中级法院一审裁定:王某提供的借款均通过其在银行开立的个人存管账户直接支付给借款人(案外人),无证据证明玖富普…

    2024-11-13
    3.4K
  • 正式签约!中壬银兴数字金融项目落地苏州

    11月5日上午,由中壬银兴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联合举行的吴中高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平台揭牌暨中壬银兴数字金融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会上,中壬银兴分别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完成数字金融和企业债权评估模型联合开发两个项目的签约。 出席本次仪式的有:中壬银兴董事长曹洪基,中壬银兴副总裁刘杰;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旭锋,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筹)宋元;国信证券苏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杨家腾;吴中区副区长、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吴中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胥口镇党委书记吴婧,吴中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铮,吴中高新区招商局局长唐苏。 深入长三角腹地,携手政企开拓数字金融新版图 吴中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作为吴中区“三区一城”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吴中高新区近年来紧扣“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两大核心主题,围绕区内核心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突破。苏州征信则是苏州市首家获得企业征信备案证的公司,为推进长三角征信机构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长三角经济金融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中区副区长、吴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伟致辞 此次项目签约,是中壬银兴与吴中高新区、苏州征信的政企强强联合,也是中壬银兴数字金融业务版图的又一次里程碑式开拓,为长三角核心区域及周边提供数字金融服务。中壬银兴将发挥在数字金融领域多年的研发经验及在金融信贷风控的领先优势,为项目合作提供包含技术、专利算法、数字化金融模式等在内的支持。 进军“人工智能+金融”深水区,赋能吴中区人工智能产业新发展 苏州征信依托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率先在苏州地区开展了人工智能+金融的场景探索,建立了广泛的生态伙伴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此次中壬银兴与苏州征信签署企业债权评估模型联合开发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壬将与苏州征信在人工智能领域迈出坚实步伐,共同…

    2024-11-08 金融
    4.2K
  • 陆金所控股业务规模大幅缩水,Q3盈转亏,前三季度净亏损超22亿

    陆金所控股正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其业务规模显著萎缩。 10月21日,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06623.HK),以下简称 “陆金所控股”,对外发布未经审计的三季报。季报内容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营收降幅超30%,降幅之大令人瞩目。 《眼镜财经》注意到,仅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营收降幅也超30%,而且净利润由盈转亏,单季净亏损超7亿元。同时,陆金所控股整体业务规模不断收缩,截至9月末,公司贷款余额2130亿元,同比减少幅度超40%。 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赴美上市初期在市场上表现强劲,市值曾超2700亿元人民币。但截至10月25日,其市值仅剩24.44亿美元(约合174.18亿元人民币),相较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90%,市值蒸发量超过2000亿之巨。 营收、净利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2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是中国平安集团成员公司,通过境内子公司“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陆金所)实际运营,陆金所是陆金所控股旗下全球领先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84.83亿元,同比下降32.54%;实现净亏损22.8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8.67亿元。 单看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业收入55.43亿元,同比下降31.14%;实现净亏损7.2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31亿元,不仅前三季度盈利由正转负,单季度也由盈转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陆金所控股业绩表现疲软的情况自2021年前三季度就露出苗头。2021Q3-2023Q3,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59.62亿元、131.86亿元、79.96亿元,对应净利润则分别为41.29亿元、13.27亿元、0.94亿元。 事实上,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两项指标在近四年里快速萎缩,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甚至不如20…

    2024-11-05
    3.4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