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也曾“下海”代理上海黄金延期交收(AUTD)业务,并与中国银监会某省监管局合作培训了区内数十家 商业银行第一批黄金交易员的前金融人,看到、听到如今“现货”大宗商品市场种种乱象,总觉得心中千言万语如鲠在喉,于是撰写此文,不吐不快。
投机狂潮催生“现货”交易繁荣
据要素市场及金融创新门户网站鹿头社不完全统计,自5月份全面启动第二轮交易场所清理整顿以来,截至7月中旬,已有近60家交易场所暂停交易、停止营业、系统升级、被查封乃至发生暂停出金、老板潜逃的恶性事件。
经过近些年席卷全民的投资、投机热潮,现今中国已有1000余家冠以“交易所”、“交易中心”、“批发市场”之名的交易场所存在于各地,其中有600家 涉足大宗商品业务。在最高峰的2011年,参与非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的资金一度接近千亿,直逼同期的期货业保证金总额1471.5亿元人民币。
虽然没有正规金融的严格监管,也缺乏清算、结算、投资者补偿制度的兜底,可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中,期货的集中交易、连续交易、标准化合约乃 至交割制度依然被依葫芦画瓢地使用在这些美其名曰“现货”的金融产品上,凭借网络下达指令、上传价格的特性也令其有了“电子盘”的俗称。
然而,正是这些电子盘的存在,混淆了“现货”概念的同时,大量不当营销、恶性炒作“应运而生”,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欲哭无泪乃至债台高筑、家破人亡,扰乱金融、商务秩序的同时,也为社会埋下了不安定的隐患。
相似的情况在1990年代前后,经济泡沫初破的日本也曾上演,只是较为严格的监管使这些希图重温经济繁荣期超额增值之旧梦的资金集中在正规期货市场炒 作。据日本金融省、通产省和CFTC数据显示,在2001年,日本期货及金融衍生品成交量一度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规模,尔后迅速下降至2012年的不到 10%。
可在21世纪的中国,同样面临人口、资源、环境成本上升乃至深层政经改革迟缓积累大量消极因素、全球化红利顿减难题的中国,也开始进 入经济增速下滑期,而结构危机蕴含的负福利现状更是日益凸显,无疑也将大量公众赶入形形色色交易场所去试炼运气。只不过,这里还包括了那些以低门槛、高便 捷,代理商狼性营销无孔不入著称的市场,为近些年来发生在广大投资者身上的一幕幕悲剧搭建了荆棘遍布的舞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