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素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誉。宣纸温润如玉、绵韧柔软,搓折无损。其用于书画,润墨性强,层次分明,可将墨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宣纸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除题诗作画外,它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较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正所谓“纸寿千年”。宋代就有“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的说法,可见宣纸的价值非同一般,而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们对宣纸的选择更有诸多讲究。
然而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之所以能够流芳千年,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代表,除了其本身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成就了宣纸卓尔不凡的品质,使其声名远播。宣纸制作工艺复杂,整个生产过程由上百道工序组成,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严格,部分还被列为国家机密。
宣纸的制作工序首先从自然漂白开始。将产自安徽泾县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浸泡、蒸煮,使其纤维软化,然后运到山坡上摊晒,通过雨水和阳光将它软化,纯化纤维。其中,稻草要两次蒸煮,两次上山,大概在山上摊晒8个多月;青檀皮要三次蒸煮、三次上山。最后在山上历经日晒、雨淋、露炼,其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消失殆尽,蛀虫不爱吃,宣纸也白得自然典雅。
燎皮下山后,即可进行制浆。剔除掉不合格的老皮,工人用碓捶打燎皮,每个工人每一分钟要打四十几下,一张燎皮要打1000多下,燎皮的纤维在翻打过程中被打均匀,将长纤维切成短纤维,之后放入缸内,工人用脚踩将其揉烂,均匀纤维;然后将其放入纱布袋中,在水池里来回搅动,原料的精华部分“纸浆”,会从纱布袋里流出。燎草与燎皮的浆状汇合,这道工序就叫做“制浆”。
下一个工序就是捞纸了,捞纸需要用到猕猴桃藤的汁和纸帘。宣纸工人将猕猴桃藤榨成汁,放入捞纸槽中。捞纸是制作宣纸的关键步骤,通常由两个人完成,一个掌帘,一个抬帘,分别站在纸槽两头,通过各种技巧的使用,将一张纸均匀捞出。
捞纸工序完成后,润湿后的纸会放在“火墙”上,进行晒纸。火墙让宣纸迅速烘干,同时也将捞纸过程中的猕猴桃藤汁蒸发掉,以免纸张日后发黄。宣纸工人都有两把刷子,一把软的,一把硬的,刷子上下一挥,左右一抹,宣纸就能服服帖帖粘到墙上。泾县民间形容一个人有能耐,就称这人有两把刷子,因此,有人说“两把刷子”就是从晒纸这个工序来的。晒好的纸从工艺上来讲就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参观宣纸制作工艺并与曹光华合影
宣纸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工艺精湛、制作复杂,近年来在国家倡导中国文化的氛围下市场价格节节攀升,不仅具有颇高的使用价值,其收藏价值也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曹光华大师作为宣纸制作技艺的继承人,经过不断研发和改进,使得宣纸的品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并先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会见,得到了高度赞赏。曹光华大师表示,将用毕生精力大力发掘非遗文化,为弘扬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南商所为了探索互联网+非物质文化的共赢发展,非遗板块发售的《宣纸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十周年纪念宣》正是曹光华大师特制的四尺特种净皮宣纸,限量888刀,其中800刀在南商所非遗文化版块进行发售交易。每一刀特制非遗十周年纪念宣都有曹光华大师的亲笔签字和印章,这是曹光华大师作为宣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其产品品质和“曹光华”品牌的有力保证。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