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于欢恩仇录,民间借贷是元凶?
最近几天于欢案持续发酵,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大众又过了把审判长的瘾。这起案件,起于高利贷,发展为暴力催讨,终于一场血案。这里我们不过多讨论人文伦理,也不科普正当防卫,作为金融从业者,来谈一下案件背后的高息贷款本身。
于欢的母亲苏银霞以10%的月薪借款135万元,欠17万未能偿还被逼债至此。月息10%,相当于年息120%。按照法律规定,年息超过36%就算是高利贷了,大概没有哪个能从正规渠道借款的人愿意被高利贷缠身。
据媒体披露,从2014年开始,苏银霞的源大工贸就陷入了困境,不得不通过民间融资渠道举新债还旧债来“续命”。
如很多人所说,这的确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缩影,钢铁行业本来就产能过剩,源大工贸又是民营,对银行而言,违约风险太高,对苏银霞而言,不借钱不行。往大了说,这是金融环境的问题,也是体制改革的问题。
民间借贷行业从来有它根深叶茂的土壤,除了线下借贷,线上的小额贷款这些年也是野蛮生长,无论是蓝领、小企业主,还是图个体面生活的工薪族,包括在校大学生,都为解燃眉之急而寻求民间借贷。但是于欢这个案子,如同去年的“裸贷”,再一次暴露出了这个行业的高危信号。
借贷方借给苏银霞钱明显是超出她的还款能力,属于超贷,这无异于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一家机构高额放款,另外一些平台就会同时紧跟,很快就会造成个人同时在多家机构借款的共债问题。苏银霞就是如此,据悉近两年间,她和她的公司面临的诉讼涉及金额约2000万元。在共债的情况下,哪家做催收能力更强,哪家能拿回来的钱就更多。
催收行业与借款人之间的矛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加剧。在网上催收与反催收的阵营里,能看到GPS定位找人,甚至艾滋病人收账的,也有交流如何换号码玩消失,甚至以暴制暴的,行业扭曲至此,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于欢案掀起一场舆论风暴,谁都明白,它早已不是一起普普通通的刑事案那么简单,同为现象级的e租宝事情曾经引发互联网金融整顿,那么于欢案是否会引发高息贷款的洗牌呢?
实际上,案件已经过去一年,如果不是《南方周末》那篇文章,此事也不会有那么高的关注度,但是如果我们将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媒体身上,这不是公知的进步,而是不足!
【推荐阅读】满城尽是衣冠冢——我在高利贷公司打工的这些年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