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期货日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分会
报告制作:孙斌统筹:周旭闫广道
第一部分 全网舆情
1.舆情来源分布
《中国各类交易场所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时间段为:2016年6月13日0:00—2017年6月19日12:00。网上大数据抓取形成的舆情报告电子版共15G,纸质版4A纸5000多页,形成单个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的舆情子报告200余份。监测范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江西、福建、贵州、宁夏、四川、广西、河北等省份。这些省份的交易场所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掌握了这些省份的情况,也就基本掌握了全国的情况。
每个省份的每个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出现的相关负面舆情信息不尽相同,差距巨大,本报告数据取的是每个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的平均值。各媒体平台舆情资讯数量与分布如图1所示:
其中:
1.1新闻相关资讯4479.6条;
1.2论坛相关资讯1567.3条;
1.3博客相关资讯747条;
1.4微博相关资讯2235.1条;
1.5传统平面媒体10.2条;
1.6微信相关资讯953条%;
1.7长微博相关资讯187.3条;
1.8 APP相关资讯115.9条;
1.9其他81.8条。
2.舆情信息高产低产背后有原因
就每个省份而言,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的平均负面舆情信息数量差别是巨大的。这里仅录取10个省份的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在各媒体平台资讯平均数量与分布。如图2所示:
分析舆情数量高寡,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舆情相对少的原因分析
比如,西藏、青海、海南省的负面信息就很少。这不是因为这些省份管得规范、交易场所自律性强,而是其交易场所的数量与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一个市相比,几乎可以乎略不计,有的根本没有组建交易所的人才基础。
有的省份负面舆情信息少还分四种情况:
一是该省份有懂经济、金融的主要领导主政,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到位,交易所稳健发展,舆情平稳,如重庆市;
二是有的省份监管部门领导根本不懂金融,怕出事,即使企业花巨额投资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所也不给批,甚至国际社会公认的能促使行业自律、自我管理的行业协会都不给批,对批了的也是画地为牢,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活着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自然这些省份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的舆情就相对较少。
三是一些交易场所的负面舆情少得可以忽略不计,直接拉低了这个省份的负面舆情平均值。如,在行业做得好的无锡不锈钢、广西糖网等相关负面舆情微乎其微,拉低了其所在省份的舆情数量平均值;又如北京石油交易所、中色金银贸易中心等,在此监测时间段几乎没有负面舆情,这是因为此前或被央媒和专业媒体广泛暴光后整改得好,或是平台早被关闭,所以负面舆情信息较少;
四是有的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设有舆情管控部门,专门处理舆情,所以负面舆情信息显得很少。
舆情多的原因分析
有的省份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负面舆情数量多,从交易所(中心、市场、平台)自身看,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这些省份的交易场所数量多,舆情自然相对较多。
二是一些交易场所的负面舆情很多,直接拉高了本省份的负面舆情平均指数。
三是一些交易场所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交易场所和会员单位不在少数,他们一心想捞快钱,不计后果,甚至在证监会、商务部指出一些交易场所打着原油、微盘、贵金属等从事违规违法活动的情况下,变本加厉–你不让我搞原油骗人捞钱,我改名为“沥青”;沥青声名狼藉了,再换个名叫“化工品”;化工品名声也玩坏了,再改名为“投顾、投教”;高大上的名字也臭不可闻了再换个“新零售”的招牌,直到“娱乐直播”。这类交易场所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起着劣币驱良币的坏作用,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不把这类交易场所清理掉,肯定要“舆情鼎沸”,进而波及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