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代币在中国被落幕,不叫停或冲垮现有金融体系

任何虚拟币未经政府背书,就不能称为“虚拟货币”,只能称为“虚拟代币”。

随着9月14日下午,监管对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下定论“全部关停,并于近期退出市场”后,比特币中国率先停止所有交易业务,9月16日,火币网、OKCoin币行随之跟进。至此,比特币在国内市场的交易渠道几乎被封死。

如今的市场寒意,与年初的比特币火热相去未远,彼时中国平台的比特币交易量曾占到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今天,“落幕”却成为描绘比特币市场的最多词汇。不过,“落幕”的比特币却仍有诸多疑问待解:一个月内监管何以如此快准狠?比特币究竟碰触了哪根监管神经?“金融创新”旗号下“伪创新”与“真创新”如何分别?

事实上,此次封死国内比特币交易渠道,缘于8月以来的ICO市场火爆。而ICO的野蛮生长,却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金融骗局,其根本区别在于——人民币的货币主权受到了威胁,倘若货币系统不稳,受到威胁的将是整个金融系统。

1、叫停根源:人民币主权受威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虚拟币未经政府背书,就不能称为“虚拟货币”,只能称为“虚拟代币”。

不同以往,此次叫停比特币,意味着监管真正认识到了虚拟代币泛滥的严重性,从措辞变化即可管窥。2013年以前,监管措辞相对温和,其底线仅在于不承认虚拟币是货币,但仍可作为商品存在。但近期的节奏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ICO被叫停,代币平台随后停止交易、叫停人民币交易,直至所有相关交易一概停止。

坦白而言,监管及平台的系列动作并非偶然,此次虚拟代币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有二,其表层危害在于转移资产。

据《证券日报》此前报道,自5月中旬,90天内中国买家在伦敦购买的房产,耗资超过了36亿英镑,合计高达约317亿元人民币。事实上,近年来国人海外购房热潮频频上演。

上述看似无关的消息却暗藏疑问: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之下是不可自由兑换的,简单的说就是人民币换汇之后不能对外进行投资、更不能用于海外购置资产,几百亿购房款额又是如何可能呢?比特币等虚拟代币为此提供了可能。不少玩家在国内购买代币后,立刻转向境外兑换外币,就可在当地购房。倘若虚拟币在国内泛滥,国内财富即刻就可被转移。

不过,除了转移资产,此次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代币已对人民币货币主权产生威胁。

2、若非监管及时,货币体系将受冲击

根本而言,此次代币风波骗局与以往金融骗局的性质完全不同。比如泛亚,利用所谓“贵金属交易”非法集资几百亿,相当于中小型旁氏骗局;至于善心会则是传销,虽然造成几百亿骗款,但涉事人群有限,与ICO泛滥有着本质区别:后者的泛滥将是对货币发行权的颠覆。

所谓ICO源自股票市场IPO的概念,即指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项目投资人以所持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兑换项目发起人发出的币种。

事实上,虚拟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其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本质为“开放式源代码”。四五个金融和IT从业者一个晚上就能做出一个虚拟币种。目前,已有上千种代币。倘若ICO泛滥开来,任何人都以此造币发行虚拟币,不排除会有几万种乃至几百万种币种出现。伴随如此庞多币种而来的会是什么?恶性通胀!

在没有政府背书的情况下,虚拟代币最多只是商品。由于ICO市场泛滥,将会产生无限的山寨币(即便比特币有上限,代币的产生是无上限的,所以并没有用),由此势必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加之没有政府背书,代币价值只能靠个人信任维持。由于大众容易跟风,更易恐慌,虚拟币具有无限通胀特性,价格一天内涨跌几十倍,将成常态。

不仅如此,资本逐利会产生吸金效应。数百倍的利润吸引着大量玩家将资金投入其中,此前不乏玩家卖房炒作代币,一夜获利近千万。高额利润驱使下,倘若玩家将证券市场中的资金取出尽数投入代币市场,金融体系崩塌在所难免。

不同于以往金融骗局,此次虚拟代币恰恰触碰了金融体系的根基——货币。若非监管及时出手,一旦衍生出各种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不仅会冲垮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同时会迅速泛滥、颠覆几乎所有主权货币。非但是人民币具有的证券等金融市场,其他国家也会跟进,这将从根本上摧毁金融体系。

货币发行权一旦旁落,金融安全则是一纸空谈。

3、金融创新“真伪之辨”:能否支持实体

虽然久遭诟病,但仍不乏声音称应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等为“金融创新”。那么,“真创新”与“伪创新”究竟应如何界别?

答案非常简单。金融的原始初衷就是资本的血库,目的是给实体提供支持。所以判别金融创新真伪只需两点:

其一,它对实际经济是否有利。如果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就是真创新,否则就是骗局。

其二,所有金融骗局都有一个特点——只能靠价格差异来获利,这也是庞氏骗局最大特点,唯有靠不断资金涌入才能维持游戏进行,一旦后续资金断裂,系统将难以为继。

不同于“伪创新”,真正的金融创新能够把蛋糕做大,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这也恰恰是投机和投资的区别:比如打麻将,四个人一人一百块,总共就四百块,你赢了意味着我输了,没有创造和生产。但投资不同,无论是开饭店还是开工厂,投资一百万,会创造出几百万的价值。

回到此次风波,需要注意,区块链技术与比特币并不相同。区块链概念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在1991年就曾被StuARt Haber和W. Scott Stornetta作为“分布式记账”体系提出。但比特币不同,其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款应用,并未实现对财富的创造和生产。

事实上,比特币、虚拟代币、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以及ICO并不能混为一谈。若以曾经的郁金香泡沫对标,比特币好似郁金香,虚拟代币、ICO则是郁金香疯癫,而郁金香泡沫破灭后发展起来的期货市场,则是健康的区块链技术市场及政府背书的数字货币。

从这个角度看,泡沫破裂后,政府背书下发展的数字货币也将成未来大势,至于其他未经背书的虚拟代币,最多只是商品,终不可能成为货币。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十大投资秘诀-现货岛

陈思进,央视大型记录片《华尔街》《货币》学术顾问、《绝情华尔街》作者。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7-09-26 21:32
下一篇 2017-09-26 22:17

相关推荐

  • 陈思进《华尔街投资实战专家的财富课》在线学习

    我在华尔街呆了24年,见过各式各样的投资“套路”,有一个最核心的感受:投资是一门科学,想要做好投资,你首先得学会识别骗局。在网上,不断有人问我各种各样的投资问题,在一次次的解答中,我意识到,开一门教大家怎么合理进行投资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本课的初衷。本课程共105章,近20万字。

    2020-01-31
    10.6K
  • 《陈思进投资日日课:生活中的投资必答题》在线学习

    华尔街投资专家陈思进老师对于日常投资问题的解答,从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着手,教您真正的投资方法,学习简单的投资知识。与陈思进老师一起洞察财富的秘密,学习获利的技巧。

    2020-01-31
    12.5K
  • 他奋斗20多年,位居全球顶级投行高管,看透华尔街金融真相

    既能够在腾讯原子智库、腾讯《大家》签约作者等。 他已经出版21部作品,包括几部长篇小说以及传记、随笔。其中,金融财经相关的约有18部。 其中,陈思进的长篇跨国金融商战小说《绝情华尔街》,更是连续两年为同类图书畅销榜冠军。截至2017年底,销量超过30万册,目前正与欢瑞世纪合作,将改编为影视剧。 在这些作品中,陈思进透过他的切身经历,为国内的读者反馈着华尔街以及全球的金融财经领域相关信息。 与其它描述华尔街话题的作者不同,陈思进几乎是唯一一个真正在华尔街核心机构一线工作过的专业财经作家。 若以金融领域而论,他是华尔街精英人士;若以财经作家而论,他无疑也是成功的,不仅高产,而且作品畅销。 我手写我心,这些作品背后,有着他无尽的经历与故事。 陈思进于1990年出国。此后,繁忙的学业以及工作占用他大量时间,中文的写作基本停笔。当他再次提笔开始中文写作时,已是十多年之后。 而恢复中文写作的契机,却与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关。 那便是美国“9·11”事件。 “就差三分钟,我刚从世贸大厦85层办公室逃出来3分钟后,那座大楼就倒塌了。”陈思进回忆说。 事实上,陈思进出生于江南一个书香门第,其外公沈季湘曾经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相信无需多言。父母亦均是知识分子,可谓家学渊源。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熏陶下,陈思进九岁就开始练习写作。 出国前,陈思进就经常写散文、随笔以及翻译外文。他翻译的欧美短篇小说,曾在《译林》杂志上几乎每月一篇。 从小就有梦想的陈思进,最初计划退休后才重新开始写作,但是这个想法因为9·11而发生改变。 “我发现人生不一定有明天,所谓人有旦夕祸福,无法预料。所以我在9·11之后就开始恢复中文写作。”陈思进回忆说。 但是那时他仍然身处华尔街一线,工作依旧繁忙。虽然已恢复写作,却无法全力以赴。 在华尔街,陈思进在第一线,是“前台”,处理与交易相关的软件。…

    2018-03-29
    5.7K
  • 如何看待美元大跌人民币大涨?

    当下,美联储已进入“加息+缩表”的货币紧缩周期,加之减税,三重效应叠加下,无疑会促使资本和产业回流美国,对世界各国都将构成冲击。

    2018-01-30
    2.3K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十大投资秘诀

    看财经新闻,大家要特别留意坏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听。

    2017-09-26
    1.8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