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中国一条关于外汇保证金交易的禁令,关闭了国内保证金业务的大门。而同一个时期,我们的邻国马来西亚却因外汇交易惹来一身腥。这可不是常见的国家政策变化,而是一个关于“探险”和“野心”的故事。
1992年至1994年,马来西亚央行因炒外汇出现百亿林吉特的亏损,成了大马央行历史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亏损丑闻。至今,这依然是一桩悬案。
在外汇交易领域,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伊斯兰账户”。在零售外汇或差价合约(CFD)等衍生品上的态度表现相对保守。以前马来西亚将外汇交易定性为非法,并针对一些交易行为进行巨额处罚或人身监禁。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贸快速发展,马来西亚逐步放开外汇交易方面的管制,对外汇保证金方面的态度是默许及不干涉,可以说政策环境相当宽松。
事情过去25年后,马来西亚政府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of Inquiry)彻查当年炒汇巨亏一案。时任财长和副首相安华已经证实,当年国家在外汇交易中共计亏损150亿-300亿林吉特,大约100亿美元左右。
这一事件的影响至深,马来西亚政府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洗白。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
自1989年开始,马来西亚央行在全球外汇交易上变得非常活跃,目的主要是稳定本国货币林吉特。路透社(Reuter)甚至曾在一篇报道中称,马来西亚央行是“几年来外汇交易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经济的中心之一,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马的资本市场增长非常快速。除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以及锡矿生产国之一等。物产富饶让马来经济在东南亚地区表现亮眼,似有当年“亚洲四小虎”的威姿。
尽管相较于邻居新加坡逊色许多,但当地经济的增长让民众财富实现增长。许多当地人乐于从股票、期货及外汇等金融交易领域去寻找商机。然而,也有很多行业人士对马来持有怀疑态度,担心哪里的合法性与欺诈。
1991年,路透社再度写下这样的描述:
“在过去的2年间,马来西亚央行不断增加交易量,今年来它的交易规模已经算得上行业公认的‘超大交易量’……通常,马来西亚央行每手交易5000万美元,而市场平均每手是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在欧洲和纽约,马来西亚央行可能分别和6家大型银行进行交易。
一个交易员表示,马来西亚央行的唯一竞争对手应该是日本大型基金。不同的是,这些日本大型基金每年最多入市一到两次,而马来西亚央行每一天都交易上亿美元。”到1994年,马来西亚央行在外汇市场的最大风险敞口已经高达2700亿林吉特,这是该国当年GDP的3倍、国家外汇储备的5倍以上!
结果不言自明。这一役让马来西亚央行亏损了近36亿美元。1993年,马来西亚央行在汇市再度损失22亿美元,1994年几近破产,最终接受马来西亚财政部的帮助摆脱困境。这些亏损全部以美元计价,而非林吉特。
央行外汇交易丑闻后,大量相关人员引咎辞职。而当时央行报告表示只亏损了90亿林吉特。事后政府组建专案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到的信息却非常有限。专案小组称,实际亏损金额远远超过公布的金额。
1984年到1991年期间担任财政部长的戴姆·扎伊努丁)在1994年央行在外汇市场折戟后,强力指责当年参与炒外汇的一干人等实属“玩火自焚”。
他表示:“央行绝对不能玩火,尤其不能在风险或亏损非常高的投机市场中冒险。
在资本市场中考虑自己输不起,这样的思想本身就有问题。如果你盈利了,必定有其他人在亏损。如果你的资金有限,那就不要参与进去。这和追求长期投资不同。如果你决定进行投机活动,那就确保你自己已经做好了亏损的准备。
央行身负重责,而投机冒险活动却是危险地带。千万不要玩火。”历史的教训犹在,也许这也是为什么马来西亚官方一向对炒外汇深恶痛绝的原因。
在未受中央监管的外汇市场,谁也无法出面指责,这里没有警察也没有罪犯。最终让马来西亚央行吞下苦果的是来自市场的判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