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三问
近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阅文献过程中偶然发现一篇上海交大的硕士论文,题目叫《现货电子交易市场风险控制研究——以大圆银泰为例》。
文章说,大圆银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家具有贵金属电子交易资质的交易平台,以公平、公正、公开、诚信作为基本原则组织大规模的贵金属竞价交易、贵金属挂牌交易、贵金属回购交易,最大限度帮助相关企业完成套期保值、实现风险规避,为贵金属的快捷销售、迅速流通助力起航。
但是,在现实中,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所指的案例,网上的投诉相当多,百度搜索,显示有2万多条相关信息。
同时,论文所指的这家机构,诉讼纠纷也相当多。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该机构,诉讼纠纷信息达6页之多。
近年来,一些地区为推进商品市场发展,陆续批准设立了一些从事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等各种类型的交易场所(以下简称交易场所)。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在交易场所设立和交易活动中违法违规问题日益突出,风险不断暴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为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国务院在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为了推动该文件的落实,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这两个文件是国家对各类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的纲领性文件。
这两个文件出台之后,国务院又建立了包括证监会、最高法、最高检在内的20多个部委组成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各类地方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
2013年底,清理整顿工作告一段落,按照国务院38号文的规定,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对辖区的交易场所进行管理。但近几年来,各省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大量批准设立各类交易场所,主要是以贵金属、原油、农产品等为交易对象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场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正规交易场所在一千家左右,那些没有经过批准的交易平台更是无法计数。经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虽然持有省政府或省政府相关部分出具的批文,具有形式上的合法身份,但有相当一部分交易场所在经营中严重违反了国务院38号文、37号的规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上海交大这这篇硕士论文指出,“现货电子交易立足于传统现货的交易,利用现代 B2B 电子商务模式,融合金融期货交易中的标准化合约、双向交易、对冲机制、每日结算制度、保证金制度、T+0 交易模式,实现投资、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的作用。”而这种交易方式,因为涉嫌非法期货交易,恰恰是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交易方式。
笔者粗略浏览了一下论文的内容,将国家明令禁止和清理的交易模式当成金融创新案例进行研究。这反映出学生,老师缺乏对经济现象的基本了解,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充耳不闻。不知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吴冲锋教授,是否真正给予指导过?答辩小组的老师堵这篇文章的选题是否稍作了解过。
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31号文件指出,文章所研究的这种分散式柜台(OTC)交易的特征及违规问题如下:
(一)特征
分散式柜台交易是指交易场所以做市商的模式组织交易活动,即交易场所发展会员、会员又发展代理商和居间商,层层招揽客户,再由会员在交易场所发布的境外商品实时价格基础上加减一定点差提供买卖报价,与客户进行交易,本质上是会员与客户对赌,客户亏损即为会员盈利。此模式一般为杠杆交易,合约具有标准化特征。交易场所既不组织商品流通、又不发现商品价格,实为投机炒作平台。此种模式一般以贵金属、有色金属、原油、沥青、天然气合约为主要交易对象。
(二)违规问题
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违反了《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号)关于不得采取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以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等规定。此外,其具备《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以期货合约为交易标的”的期货交易特征,涉嫌非法期货交易。
当然,实践往往先于理论,很多花样百出的所谓创新,一般人往往也很难分清其本质。大学里的学生甚至学者,不了解经济现象的实际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自2011年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电台、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对商品现货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情况给予了长达几年的持续跟踪报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论文的写作者,指导老师,居然对这些情况没有一丁点了解,实在说不过去。这种闭门造车现象是不应该出现的。
不知道上海交通大学这篇论文的作者、指导老师、论文答辩小组的专家教授对这样一项研究究竟了解多少。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否真正给予过指导?答辩小组的老师对这篇文章的选题是否稍作过了解?
将国家定性为违规甚至违法的交易方式,作为创新成果进行研究。这样的尴尬,笔者认为无论如何不应该在这样一所百年名校出现。
出于好奇,笔者进行了进一步检索。发现这种将国家定性为违规甚至违法的交易方式作为创新成果进行研究的论文还不少,目前至少检索出6篇研究现货交易场所的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有几篇还是211、985高校的论文。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个别高校对于悬殊研究的不甚严谨。我们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学位评定机构应该反思这一现象了。不能让这类校园内的“研究”成为校园外的笑话。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