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经历了2017年清整活动的激荡后,安静了下来。但这种安静彷如休眠的火山,外表看其静谧,内在却岩浆涌动,滚滚发烫。
为何这般说?2017年的清整活动中,“关、停、并、转”所带来的萧条怕是最大的感受。但2018年初的一组数据告诉业界同仁,我国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的发展依然“内热”十足,只不过多数人在2017年只顾得“各扫门前雪”,顾不得其他大佬们的“春潮涌动”罢了。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共计1969家,同比增长60.0%。看到这组数据,懵了么?
当行业内多数人还在因清整活动而收拾自己的“烂摊子”时,一股新鲜的血液已经悄然注入。
清整活动不会去消灭一个行业,监管只会使其更加规范,更加可持续发展。但当下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毫不忌讳地说,热量巨大,但不四射,像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猴子,空有一身本领,却动弹不得。
2018年已来,究竟怎样去制造一场地壳运动来激活这座休眠的火山,成为行业共同的疑问。
正本清源:扫除“坏孩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应是一条“朝藏路”,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心,用身体丈量着每一步。
清整活动中,笔者并不在意谁谁谁的交易场所被关掉了,而是在意谁谁谁被抓了,这才是大快人心的消息。行业清整一次又一次,不是说行业变坏了,“死掉了”,没得救了,只是行业的坏人还在。
正本清源,笔者认为清整活动本质是应该清除掉行业的“坏孩子”。如何做?
首先,行业应建立起一个可供查询合法合规交易场所的数据库,当然这个数据库是需要实时更新的,孰真孰假,通过公示平台一目了然。
其次,应通过建设行业信用体系来管理交易场所信用档案,划出信誉度分值区间,祭出相应的信用度奖惩措施,低信誉度的交易场所可以直接禁入市场。
最后,不仅只是提高交易场所的设立门槛儿,还应设定其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需通过有组织的专业化考试,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方可进入,同时要设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标准,证书实施年检制。
比起上述所谈的这些外力的约束,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人士更需要的是内心的修行。“短、平、快”的赚钱心态,一定要改变,不应成为行业的伐木工,而要成为行业的栽树者,做实做长。
布局了多家交易场所的中国融宝金融集团董事局主席彭文坚与笔者交谈时说:“我们投了两亿,应收的一分钱也收不到,应付的一毛钱也没减少,但还准备增资一至一点五亿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显然,当下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像彭文坚先生这种栽树般的心态了——那就是,倾其一世风华,方得满树繁花。
一石三鸟:建设全国性保证金监管中心
赶跑了“坏孩子”,行业的安全感就是百分之百了么?俗话说:“谈钱伤感情,不谈钱出风险。”行业内不能正常出金,携客户资金跑路等资金风险事件比比皆是,资金存管问题不可忽视。
不过,好在有清算中心的出现。通过清算中心,交易的转让、买卖以及实际交割,可以随时进行,由它负责统一的结算、清算以及办理货物交割手续,这对控制风险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创新都很有帮助。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海、北京、天津、福建、江苏等省(市)成立了十余家清算中心。且不少省市要求其辖内所有交易类场所必须接入清算中心,值得称赞。
不过,地方性清算中心的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今后能否为市场的交易模式、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能否在提升商品现货的流通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仍有待观察。
清算中心的出现按理说可以很好地解决资金安全问题,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宗商品交易行业的清算中心建设都是区域性的,尚未有全国性的统一结算登记中心。
在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如何形成全国统一的结算制度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设全国性的保证金监管中心,使区域性清算中心数据全部接入全国性的保证金监管中心,投资者通过监管中心的网站可查询自身结算报告等信息。
笔者设想:区域清算中心负责投资者的“资料维护”、“基本信息”、“操作记录”、“保证金账号”等信息,其信息数据连接全国性的保证金监管中心,由全国性的保证金监管中心建立并管理资金安全监控系统,对资金及相关业务进行监控,并出具投资者交易结算报告,投资者如果在第二天开盘前不提出疑义,则视作已在账单上签字。
如此一来,既实现了区域性清算中心的“大一统”,还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使得每日交易有踪可寻,保护了交易场所的权益。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当然,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业、地方、部门的利益分配问题,说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那么,这是否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顶尖设计呢?还真值得商榷。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