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货看天津。天津交易场所在国内交易场所有着“桥头堡”的地位,更是国内交易场所的模式发源地。天津的任何异动都备受关注,也影响着国内现货行业的走向。
回顾天津市现货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过程,在联席会议部署的几轮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中,多家交易场所经历了初建、发展壮大、整顿跌宕和转型发展等过程,包括几家备受关注的交易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渤商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以下简称“天贵所”)、天津市矿产资源交易所(以下简称“天矿所”)、天津电子材料与产品交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交所”)和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津文交所”)等。
最近,渤商所业务转型和交易模式探索的动作频频。坊间传闻,天津市的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基本完成,其中渤商所通过检查验收,天贵所未获通过。
记者分别联系了相关方,渤商所确认已通过验收,且据内部人士透露,当前公司正在探索的交易方式获得了证监会和市金融局的认可。天贵所未作正面回应,相关工作人员称当前公司经营正常。截至稿件刊发之时,天津市金融局暂未对验收情况和下一步政策等问题给出答复。
现货业“标杆”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底,国内成交额排名前五的现货交易场所中,天津占据第二和第五两席。其中,天贵所和天矿所的成交额分别为2.9万亿元和1.7万亿元。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天津的交易场所发展势头强劲。
此外,“天津交易场所的交易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全国各地的平台。”行业资深人士、鹿头社创始人罗烜表示,“渤商所建立的连续现货模式,天贵所的分散式柜台交易模式,天津文交所的份额化交易模式,都受到全国各地平台的效仿和追捧。”
天津各交易场所的“创新”模式,无不为行业其他交易场所借鉴和学习。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其他企业也纷纷实地考察并学习“天津经验”。彼时,“问道渤商所”“组织参观天津贵金属交易所”“考察天津电交所”等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体或交易平台官网上。
“天津的金融政策一度非常支持交易场所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专家库专家、钱途网创始人梁海涛告诉记者。通过查阅各省市的相关文件发现,天津对金融创新发展的支持可见一斑。其中,在天津市“十二五”规划中,多次提到了“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
此外,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十二五”规划写到现货行业,包括“权益类场外交易市场和商品类现货要素市场等交易所市场体系”“现货要素中心”等话语。但其他各省份,除了山东一笔带过“产权交易类的现货金融创新”之外,云南、江西、湖南等地几乎都没有类似表述。
整顿中发展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天津的一些交易场所却逐步发展起来。
天津的交易所大多在2008年至2011年之间设立,2012年起较少批复新的交易场所。这一时期,在各地方政府热捧下,四处涌现交易场所的现象也近乎癫狂,那几年里交易市场的数量翻了三番,达到300多家。
2011年年底,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称为“38号文”)。不过,实际上,整顿早已开始。自2009年至2010年,工商总局、商务部轮番上阵,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整顿,其中尤以商务部的“国六条”最为严苛。
除天津市发布前述“十二五”规划内容之外,2011年渤商所推出首个有色金属品种,20亿元建设华东物流基地;电交所于当年12月底正式成立;天贵所彼时则已经试运营近两年,当年总成交额较第一年增长10倍,高达1.63万亿元。
“谁的孩子谁抱”,2012年2月份,天津市政府以一纸文书,同意天贵所正式运营,认领了这一“野蛮成长起来”的孩子。当时有分析认为,天贵所2011年创税约1.6亿元,或是促使天津在清理整顿风暴中仍保住它的主要原因。
2012年7月,国务院再度发文《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称为“37号文”),对“权益拆分”“集中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市场上主要的交易方式均予以否定。高压之下,国内不少交易场所选择避开政策锋芒,关停潮起。
但是,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渤商所2013年前三季度成交金额超过2万亿元,截至2013年10月底,挂牌品种已达52个,覆盖金属产品、石油化工、煤炭能源、农林产品四大板块。而天贵所在其2014年度会员大会上表示,“在行业增长整体向下的情况下,2014年金贵所业绩逆势增长。”
直至2014年9月份,证监会表示,已有29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清理整顿工作通过联席会议验收。天津却一直未完成清理整顿工作。
2016年下半年开始,“涉及现货交易的三十余家天津交易所将全部停盘。”业内人士回忆说。随后,交易所陆续取消会员单位资格;渤商所、天贵所、天矿所等接连上调保证金比例……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