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备受诟病的校园贷、现金贷(统称为现金贷)层出不穷,其中很多都是变相的高利贷,动辄100%、200%的年化利率,远远超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36%的息率红线。
而现金贷的目标用户往往都是一些还款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或低收入人群。这是因为,这一群体因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差),往往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借款授信,因此被现金贷“捡漏”。
也正因为这群人的信用较低,出现逾期、坏账的几率高,所以现金贷平台设置超高利率和各种费率,以覆盖其坏账损失。
与高利率伴随的是暴力催收,几乎每个现金贷平台都有自己的催收团队,这些催收人员往往通过人格污辱、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催收账款,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因此有媒体称之为“嗜血的高利贷”。
面对现金贷低信用、高利率、暴力催收的恶性循环,我国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叫停了校园贷和违规现金贷业务。但是,在暴利的诱惑下,仍有一些企业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经过层层包装,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手段变相从事高利贷经营,令监管部门防不胜防。
如果你也被现金贷平台盯上了,被人天天打电话推销贷款,说明你的信用较差,这些现金贷平台经过所谓“大数据”(多为购买来隐私数据)分析,认为你的征信存在污点或负债太高,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银行授信,所以才打你的主意。
那么,影响个人征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避免征信污点,改善信用记录?
先来了解一下征信报告上面都写些什么。根据央行的模板,征信报告里面就是信用卡、金融借贷、欠缴话费、打官司等记录。有些地方的征信范围可能更广,比如坐地铁逃票、过马路闯红灯这些都会被记下来。总之,这个报告,就是咱们的一个信用成绩单。所以一定要珍惜信用,远离污点。
个人征信三大“重灾区”
1、逾期
咱们年轻人最容易犯的信用污点就是逾期。按照逾期的时间,银行一般会把逾期分成三大类:逾期30天、逾期60天、逾期90天。
如果逾期90天还不还款,那信用报告就会特别难看,以后想再去银行贷款基本没门儿!至于90天以下的,就要特别注意逾期的次数。有些银行规定,连续逾期超过3次或者两年内逾期超过6次就会拒贷。
如果你看到本文的时候已经有逾期污点了怎么办?那就再等五年吧,五年之后银行可能会手下“留情”。新版《征信管理条例》的规定:征信机构对采集的个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不得超过5年,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在新版报告中,逾期信息的起始计时点定为2010年10月,只展示近5年的逾期记录。也就是说,监管部门对2010年10月之前已经还清的逾期信息可以既往不咎。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2009年10月5日产生了不良信用记录,如果2010年9月前将欠款还清,那么不良信用记录则会在2010年10月被消除;但如果你一直拖欠借款,直至2015年10月16日才归还,那么不良信用记录则要等到2020年才“消失”。
2、信用卡负债
很多“卡奴”都喜欢A卡套B卡,B卡套C卡。要知道你每张信用卡上的负债都会进入征信记录,你这样会让银行觉得,你这个人纯粹是靠刷卡活的,那人家还要不要办贷款给你?你每个月要还这么多信用卡,还有没有多余的钱拿来还银行贷款?
如果实在迫不得已需要用,建议大家擅用分期付款。因为征信报告上只会显示当月的信用卡负债,后面分期没还的它是不会记录下来的。
3、征信查询记录
征信查询记录就是征信报告被查看的次数,这个也会影响到你的信用,如果太多人查看你的信用报告,你的信用度也会降低。
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要调查你啊,一个人被查征信,大多是跟信贷业务有关嘛,要么信用有问题,要么资金有问题。你经常被人家看,只能说明你手头很紧,经常贷款。
所以,珍惜信用,不要没事自已乱查,也不要授权给一些来路不明的人查你的征信。套用网上的一个段子:征信就像底裤,要有,但是不能随便给人家看。
如何提升个人信用值?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交易沉淀了海量的基础数据,这些互联网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抓取用户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这些是传统征信体系征集不到的信息),再通过分析这些生活场景来判断融资者的信用风险有多大,甚至于他的还款意愿有多大,从而辅助央行征信系统提高了企业和居民信用信息的覆盖面和覆盖人群。
2018年初,国家正式批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成立,被媒体称为“信联”,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信用等8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均为“信联”股东。“信联”的成立,将让信用记录良好的人畅通无阻,更让信用记录差的人寸步难行。
因此,在互联网大数据全面覆盖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自己的信用,因为它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张专属经济身份证。希望读者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努力工作,量力而出,合理消费,按时还款,谨慎为他人提供借款担保。如果确需资金用于短期周转,尽量选择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远离高利贷平台。最后别忘了生活缴费不拖欠,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费、话费等虽然不上央行征信系统,但有可能在第三方征信中体现,这也将侧面影响个人信用,因此不能忽视。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