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著名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465万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響應”就是对应“乡音”两个字),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
对于汪涵的这份善意之举,很多网友纷纷点赞支持,但也有人质疑,方言到底有没有保护的必要?
我的回答很肯定:没有必要!
我看到一个统计:现在上海6-20岁能够熟练使用上海方言的人,只有22.4%。也就是说,有近八成的90后、00后的上海“小囡”(小朋友),连“洋泾浜”(半生不熟)的上海话也不会说几句。
我认为这没有什么遗憾的,相反,这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我理解,人人都有“乡音情结”,但让我们从经济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吧。
事实上,从语言角度而言,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方言消失的历史。越是发达的城市、地区,以至国家,方言就消失得越快。这是因为,降低沟通成本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看一下中国现在最发达的超一线城市,和上海一样,在北京能说一口正宗北京话的孩子也越来越少,深圳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有人说香港人还是以方言(粤语)为主。的确,香港大部分人都说粤语,也有一部分说英文,但在香港,粤语跟英文一样,不是他们的方言,而是“普通话”。
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广东也有各种方言,广州人和汕头人要是都说自己的方言,就是鸡同鸭讲。而香港当年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各地移民,以广东人为主,那么以粤语为主要语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如今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香港与内地交流越来越密切,未来普通话(国语)在香港占上风也将是大势所趋。
上海也一样。现在所谓的上海话,其实并非上海的本地话(上海本地话是周围郊区人说,和市区的上海话是不同的),而是以苏州、宁波话为基础,夹有英语、粤语、甚至苏北的词汇而形成的一种当时移民上海的人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可谓当时的上海“普通话”,更好似当年江浙一带的“普通话”。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地移民迅速涌入,普通话越来越盛行,并占据上海人的语言之首,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再从全球来看,经济最发达的北美,也因为由移民组成,根本没有方言,从美国南方到加拿大北部,说着几乎一样的美式英文,最多有些教育程度低的南方人有些许南方口音而已,这也恰恰是美国经济、科技发达的原因之一。不必再学其他语言(美国人会第二种语言的占比极低),腾出大量时间精力来提高生产、发展经济岂不是更有意义?学习其他语言的时间精力成本有多高,想一下中国是怎么英文的就知道了。
世界经济之争,其实说穿了就是标准之争,如当下的5G技术。语言同样如此,就拿英文来说,现在连欧洲,甚至连英国青年人也开始说起美式英语。因为,从经济角度来说,方言完全没有保护的必要!语言越趋同,沟通成本越低,经济才越发达。
总之,谁牛X,谁的语言就会流行,进而成为标准。方言可留恋,但它的消失是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除非你很牛X,让别人都来学你。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