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2008年次贷危机已过去十年。
回想十年前,那个疯狂的年代,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再次印证了我曾在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说过的那句话:华尔街将次贷变成次债,再到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过程,就是把一个80岁的老奶奶变成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虽徐娘半老,但风韵犹存,进而把她打扮成为18岁的青春大姑娘,不断地推销给全世界。
电影《华尔街之狼》截屏
很凑巧的是,当时我就是开发引发那次次贷危机的CDS、MBS、CDO等金融衍生品的参与者。我当年所做的CDS,按照顶头上司的要求,杠杆比率甚至做到了百倍,其破坏性的威力,真好似巴菲特形容的金融核武器!
(一)
这么多年来,带来丰厚利润的证券化、衍生化业务早就成了华尔街最主要的业务,其范围包括为客户进行交易和承销债券。因此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贝尔斯登等投行都是高利润产品的代表。特别是包装完美、涉及国外市场的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种衍生证券的实际操作比买卖房子至少复杂10倍;而且花样繁多,像什么跨式交易、宽跨式交易、裸卖看空期权、蝶式交易、掩护性买权、上下限期权、铁鹰套利……这样反串,那样对冲,将风险包装得漂漂亮亮,变成美丽的罂粟,使得华尔街投行能够将利润高高抬起。
对此,联合国在2017年公布的住房问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正在引发的剥夺近10亿人基本居住权的全球住房危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住房商品的金融化,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情况更为变本加厉。因为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住房商品,被当成了投资商品及累积财富的工具,使得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保证居民基本居住权的市场,住房与资本完全交织在一起。当金融市场的衍生品与住房市场交织在一起,按揭贷款被证券化之后,不仅可以到全球市场进行交易与销售,同时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也会立刻反映到住房市场上来。
华尔街利用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盲从,独创了信贷消费、提前消费的模式。年景好的时候,银行以降低利息为诱饵,诱使人们贷款购房,享受“美国老太太”式的生活,但这无疑也给购房者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等房地产市场火了,泡沫被吹大,进场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债务金字塔,银行此时便立刻调高利率。这时,房屋就是“人质”,银行的5年期、10年期贷款利率一调高,人们便被迫降低生活水准,偿还因为加息而增加的欠款,由此,房地产市场泡沫被刺破。
一旦你不幸丢了工作,还不起按揭贷款,银行就可以上门无情地夺走你的财产,因为错在你,谁叫你欠钱不还?它们的抢夺行为因此显得名正言顺。华尔街模式崇尚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总是王,最底层的大众只能沦为被压迫者。全世界如温哥华、多伦多、悉尼、旧金山、伦敦、新西兰等地方都是如此。
(二)
总之,金融那点事儿,我搞了小半辈子,简单说就是四句话:
1.金融的本质就是合法的掏别人兜里的钱;
2.金融调控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3.金融监管就是让你不死不活,不活不死;
4.金融业就得不能不信,不能全信,打好擦边球。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金融是一场基于假象和谎言的游戏。要获得、并守住财富,就得认清其假象。一旦投入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假象和谎言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这场游戏。
刘鹤先生说得更到位: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呵呵。。。。打好擦边球,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建议普通人还是远离吧,亏损,受骗及时收集证据维权吧。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