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小丫的家长4年前在银行买了16万的“理财”,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是银行理财,一年利息2万元。
可4年后,当她想要取钱时,却被告知买的是终身寿险,需要等到100岁,或者死后才能取出。
这让笔者想到了去年的一条新闻:840万银行理财变保险。
朱女士到银行想购买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向其推荐3年期、5年期满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的百年人寿的保险产品,称利息远高于银行存款,于是朱女士及其家人从2016年开始陆续购买了840万元的保险。
第二年,朱女士发现5年交费期的“假理财”是真保险,并且期限是“终身”,只有当她身故或71年后才能取回本金。后来又发现,引导她购买保险产品的“工作人员”并非银行员工,而是保险公司的人,现在已经离职联系不上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高佣金,不惜欺骗客户来牟取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身为投资者,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风险措施,自己也要学一些理财投资的技能,只有自己足够的专业,才能抵挡风险于身外,躲过一个个的大坑。
避免把理财买成保险需要注意这几点:
a.看合同上公章
看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上的公章是不是银行自己的公章,还要仔细看合同的内容,根据合同分辨是不是保险还是很容易的。
b.看委托管理期限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委托管理期限是不超过2年的,多数是几个月的,所以超过2年就要注意了。
c.看有无分红制度
这个非常重要,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是没有分红制度的,一旦在产品说明书中看到或听银行员工介绍到分红制度,可以转身走人了。
咱们要知道,银行卖的不仅只有银行自己的产品,除了有保险,还有基金、债券、私募等等产品。所以咱们在购买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投资方向。不要相信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毕竟不能成为证据。一切以产品说明书为准,主要在说明书中看清楚产品类型、风险评级、预期收益、投资去向、产品期限这些要素。
甚至在银行网点上班的人,都不一定是银行的员工,也可能是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的员工。如果自己没弄清或销售人员混淆视听,买错产品的情况还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像前几天就有这么个事:
一家杭州公司买银行理财被骗亿元的诈骗案。骗子中介公司用300万将银行内部客户经理收买,伪造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质,然后骗取客户与之合作,差点骗到杭州公司1亿元。
类似假理财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2017年,民生银行发生30亿元假理财产品案件。
这种假理财或假存款,简直让人头大。
02
咱们怎样防止入坑呢?
a.可以看购买合同。
合同上一般会对产品是什么机构发行的、保本还是不保本。凡是合同上没有的,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都是不可信的。如果是银行存款,一般都会出具银行存单。另外,如果在签合同的时候发现上面的产品管理人不是银行,而是什么投资公司或者私募公司之类的,就要万分小心了!
b.可以看产品收益的高低。
一款产品的收益高低是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很多人买理财被骗,都是因为被高收益的诱惑所致。目前的银行理财基本不存在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甚至6%以上的都少之又少。银行存款的利率就更低了,包括大额存单在内,目前都很少能找到在5%以上的。所以当你买的银行理财收益比较高时,就要当心是不是银行理财产品了。
c.通过银行查证。
如果是一款真的银行理财产品,肯定会在银行有备案,有唯一的产品登记编码,可以拨打银行热线或通过银行官网、App等官方途径进行查询,也可以在中国理财网上查询到相关信息。或者看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官网,上面一般都有,会明确写着银行某某产品。如果官网找不到或者没有明确标示的话,那么八成都是代销的其他产品。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理财的基本信息。一般理财说明书的前几页都会有基本信息,银行发行的产品都会写着是银行的某某系列产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风险等级。银行理财风险一般分成6个等级。简单理解1级和2级相当于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本金和收益一般没问一题;3级和4级相当高风险信用债和混合基金,本金和收益浮动,但是一般风险可控;5级和6级相当于炒股炒期货,风险大不可控。一般人为了安全买理财的话,还是尽量考虑风险1级和2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