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吃饭可以,不买盲盒不行——
继“炒鞋”之后,“炒盲盒”又火了。
而且还火得一塌糊涂,有人竟能为它花上百万。
阿里《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每年20万95后花掉2万收集盲盒。
最近闲鱼发布的报告显示:
闲鱼上的盲盒交易已经是一个千万级的市场,过去一年闲鱼上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还有用户通过转让盲盒一年狂赚10万元,最受追捧的一款价格从60元炒到2350元,上涨了39倍!
这年头还真是啥都能炒。
02
那么盲盒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其实就是一个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的盒子,里面随机装入了不同款式的玩偶手办,可能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也可能是由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角色,有的盲盒还会配带隐藏款。
简单来说,它是在买的时候不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只能买完拆开后才能一探究竟的神秘盒子。
其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抽奖的游戏化商品营销手段。
或者说,它就是一种变种赌博,利用的就是人性中对于赌的喜好。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所形容的那样: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
可以看出,盲盒营销主打的就是人们的收集癖和惊喜感。
这种游戏机制设置的目的正是让消费者产生“上瘾”感,进而能够刺激用户的复购率。而当用户收集完成之后,还能刺激用户转发社交网络,从而形成二次乃至多次传播。
于是所以很多人就这样上瘾了。
这也就是盲盒的营销套路了,它的“上瘾点”就在于设计了一套不确定的收益反馈机制。
购买者越是不确定里面是啥东西,就越会反反复复地抽盲盒,这种不确定性刺激加强了重复决策。
不得不说,商家的套路真深。
03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接触过这类产品。
9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集卡式营销”,可以说是盲盒营销在本土的早期应用。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干脆面里面的英雄卡么?记得泡泡糖里面的神奇宝贝卡么?记得各种数码宝贝贴纸吗?
当年的很多小朋友都像疯了一样献上自己的零花钱,为了里面的收集品,甚至泡泡糖和干脆面都不要,堪称后现代买株还珠。
所以麦芽怀疑,小时候那群拆干脆面收集卡片、买泡泡糖收集贴纸的孩子长大了后就变成了逛街拆盲盒的成年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和资本涌入到了这个行业,使得盲盒行业越来越成为投机倒把者的聚集地。
盲盒火爆的行情让人不得不想起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的“郁金香泡沫”事件,资本狂欢过后必将是哀鸿遍野,因为大部分人都将成为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任人收割。
毫无疑问,“万物皆可炒”的现象出现,互联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加速了我们的生活。
一个又一个的潮流快速兴起又悄然湮灭,不知道盲盒能坚持多久,更不知道下一个被推上风口的“炒经济”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唯有不盲目跟随,才能避免在虚无缥缈的暴富之路上跌入深渊。
其实一切爆品的背后,都是商家深谙人性,迎合人性。不想被套路的我们,就要多学习懂得背后的底层逻辑,逆人性而上。
一入盲盒深似海,有人一年花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