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周末》的美女记者通过一场刺激惊险的炒金公司卧底经历,给记者们揭开了现货黄金背后的惊人内幕。
记者卧底发现,这家号称总部在澳大利亚的公司,是英文操作界面,其实服务器和注册人都在中国广东。交易所自制了一个系统,当做圈钱的“筐”。
他们把客户的钱骗进来,涨跌都能控制,最终把客户亏的钱放自己腰包。
卧底,从抹去自己开始
改头换面,记者需要制造一套新的身份:
先想一个假名字,再去淘宝买了个不需要身份证登记的手机号,向朋友借了个诺基亚,按照编辑嘱托,存了紧急联系号;然后申请新QQ,这一环疏忽了,后来还是被总监逼问为何Q龄这么短?只好嗫喏说旧号被盗了,对方还是一脸狐疑。但此外,都还是平安的。
硬件备好,接着是软件:简历和故事。记者寻思着说谎也得有七分真,就在自己亲戚就读的一所二本学校中,选了个管理类的专业,既跟经济沾边、又不懂金融。至于为什么来广州求职,跟自己真实的经历差不多。
这家所谓的投资公司已经把招聘信息贴满几大求职网站了,找到他们很容易。打电话过去,当天下午就让去面试。
在去的路上,记者一直很紧张,反复默记这套身份和故事。
这个“地下”炒金公司,在地面上却是一副高大上的模样:在市中心最贵的CBD高层办公,窗外就是广州地标“小蛮腰”,公司占了足足半层楼。
面试是一对一的,面试官是一个男生,长得精瘦,潮汕话,记者当时觉得他很有威严,后来熟悉之后发现他比记者岁数小。
面试很简单,自记者介绍以后,记者各种表示不懂金融,他毫不在意,很耐心地安慰记者努力就好。十分钟后,他就通知记者周一来培训了。
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大批招人,对身份审查很宽松,不看学历证,身份证撒谎说丢了,也就混过去了。
应聘进入顺为公司的应届毕业生们先进行为期两天3节课的培训。
初入公司
开始上班的几天,怕别人叫记者没反应,每天起床都练习叫叫自己的新名字。在同批新人里,记者主动结交了两个女孩,每天一起去买盒饭,一起聊天,也就能变得心态上更像她们,不暴露自己。
最初是两天培训,3节课。老师们分别穿着天蓝衬衫、粉衬衫和灰衬衫。讲课的浮夸程度也和衬衫颜色成正比。
第一位,讲国际形势、中国历史、做人的道理。第二位,逐一贬损了除炒金以外的所有投资形式。直到第三位,才讲了一些业务相关内容,但也仅限于读懂K线图。整个培训,干货甚少,段子很多。
在二十多个记笔记的同学之间,记者也刷刷地记,主要是为日后的稿子留“段子”。
培训之后,是简单的笔试,然后几乎零淘汰率地,大家都上岗了。
公司两个区域:管理层的办公室,永远是关着门的,记者们进不去;新人的位置在三个大厅里,那儿有近300台电脑,酷似网吧。
管理层里负责带记者们的,是几个“总监”。他们每隔一两小时出来巡视一圈。
记者们的总监姓黄,就是那个面试官,他教记者们操盘。日子久了,也聊聊天。“黄总”25岁,做这行3年,之前所在的公司叫昊汇,他说是出了点问题,就来了这里。事后记者一查,昊汇去年被爆诈骗,现已注销。
黄总几乎每天都换衬衫,尖头皮鞋,头发打理得很服帖。除了说业务时候的严肃,聊起生活,总会有点害羞。他给记者看了手机里的家,屋子很大,有个漂亮的女友,和一条阿拉斯加犬。他喜欢养狗,在养狗的QQ群里,从来不会“拉业务”。
实际上,记者们一直都在叫着彼此的假名。在他的员工卡背面,记者无意中看到了“古键鹏”这个名字;在他的QQ状态下,有人叫他“俊”。
在黄总不来巡视的时候,就是记者的工作时间:搜集培训资料里出现过的公司名,逐一查询工商资料和新闻报道,贴在邮箱里,然后把网页记录随手删除,确保每天走的时候,眼前的台式电脑,跟来的时候一样“干净”。
在黄总来的时候,把录音笔悄悄打开,藏在电脑背后,留下他“讲课”的证据。
【相关阅读】近期出现的商品现货平台诈骗案件汇总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