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必须走服务产业链、服务行业客户的路线,与期货市场形成互补。其中,走差异化路线,为企业客户做好交割服务,维护买卖双方利益是关键。而如果一味地只想把交易量做大,吸引投机客户,生命就不会长久。
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要建立完善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借鉴期货市场管理模式,对市场的交易运行实施全程监督,有效把控市场经营风险和客户交易风险。
此外,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还要具备价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大功能,把不能在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放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及借鉴期货交易的风险管理机制来服务实体经济中使用和销售所交易的大宗商品的企业。
期现对接,建立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行业人士将现货交易场所定义成辅助期货交易所发展的场外交易市场,这与发展多年并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基础、资本基础的现货交易场所发展愿景有一定偏差。将现货交易场所定义成场外市场,后续交易模式可创新的空间极为有限,难以更好地服务实体产业,不利于期现结合。
有业内人士提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紊乱与行业高端智库缺失不无关系。高标准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行业高端智库,不仅有助于解决行业无序发展的问题,还能间接促进中国获取大宗商品话语权、定价权,让中国真正成为大宗商品经济领域的大国、强国。
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作为衔接期货公司和场外市场的纽带,既可以为现货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比如期权、互换等),又可以为现货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期货交易带来大量商流和物流、现金流和信息流,为大宗商品平台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宗商品的仓单资源和现货生产、贸易和流通商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宗商品和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及各类风险管理的需求。
目前,很多期货公司都成立了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展期现货结合业务。同时,建立多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提供交易、做市、融资等专业服务,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仓单交易、定价服务、统一结算、衍生品定价等方面的服务也在摸索中前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需求迫切,以及金融创新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应加快推进期货市场与场外市场的融合。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要实现有效对接,交易机制的对接是基础,交割机制的对接是保证。同时,监管层应该对现货交易市场的业务模式,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松绑。在期现对接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