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玉米:预计今年还难以取消临储,不过玉米价格总体偏空
2014年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豆和棉花品种作为改革试点,对玉米、小麦和稻谷等主粮品种未做调整,与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一直以来贯彻实施的“确保主粮安全”粮食战略相符合,如果试点品种的改革取得成功,再向主粮品种推行无疑是较为稳妥的做法。
国家玉米临储政策已经运行6年,前几年政策的正面效应明显,自2011年以来政策负面声音增多,例如导致国内种植结构单一化,因为临储玉米收购价格显著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使无论玉米供需如何,国家托底的玉米价格都可以为他们带来不错的利润。
另外,也导致大豆、棉花等有临储政策的农产品产业链越来越走入一个怪圈:国家储备库存连年增长,国内价格大大高于国际价格,企业不堪成本重负,大量依靠进口,从海外寻求原材料;于是,国内的库存消化不了,进口货物却不断充斥国内市场。
据参与相关政策研究的粮食问题专家称: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正在酝酿全面取消临储政策,打算用更为市场化的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来代替,结束玉米、油菜籽、食糖的临储政策的大方向已定,玉米或成为继大豆、棉花之后下一个实施目标价格试点的品种,最快将于2015年执行。目前正在研究的农业“十三五”规划已将“取消临储”提上了日程,以解决收储带来的价格倒挂、粮食进口量高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启动的临储政策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决策部门的人士看来,实施目标价格制度是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的重大机制创新。如果取消临储政策,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必须有新政策手段,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便是这样的政策手段,它是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市场上关于取消玉米国储的传言很多,包括何时启动,是否敞开收购,收购和运输补贴等,根据历史上的收储政策正式公布时间来看,中国玉米的确切政策将可能在11月-12月份得到答案。

如果我国玉米的临储政策改直补政策,则在我国高库存、玉米显著过剩、价格大幅高于国际价格的背景下,已经被收储政策大幅抬高的玉米价格将会出现暴跌,相比棉花、大豆的供需情况,预计临储取消的话,玉米价格可能下跌15%左右。
根据我国的主粮战略,以及棉花、大豆的直补是否成功,还需要明年的落实检验,预计今年我国玉米的临储政策还难以取消,最快也要到2015年。
根据我国历史上的国策来看,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一直以来贯彻实施的“确保主粮安全”的粮食战略,玉米是我国的主粮,关系到国家13亿的吃饭问题,所以战略意义较为重要,因此玉米没有首先成为国储政策改革的试点;加上今年才刚刚实施了棉花、大豆的直补政策,而且目前这些政策的细则还在修改,虽然今年初确定了棉花的直补政策,但是2014年9月份,棉花的直补细则才出炉,对于除了新疆之外的内地棉花补贴政策,11月初才公布,公布的具体补贴政策为:根据新疆目标价格补贴的60%测算内地每吨补贴额,上限为2000元/吨。
同时各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产量或者面积明确实施细则,这表明,棉花的直补细则还在不断的修补之中。
当然,具体的棉花直补实施,还需要在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进行落实,至于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还需要再不断地修补细则、完善流程,最后才可能使整个的直补政策落到实处、取得成功,大豆也是这个过程,只有等到棉花、大豆的直补政策取得不错的效果,各方面捋顺之后,才可能将这个成功的经验嫁接到玉米等其他主粮品种上。
如果试点品种的改革取得成功,再向主粮品种推行无疑是较为稳妥的做法,按照这种推算的话,玉米的临储政策取消,改为直补,最快也要到2015年11月份,所以今年玉米的临储政策还难以取消。目前市场对今年临储继续维持收购的观点较为统一。
即使我国的玉米临储政策不取消,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国内的高库存,库存/消费占到了70%,我国玉米价格远高于美国玉米价格的情况,以及我国终将实施玉米临储改直补的政策,预计我国将于11月-12月份公布的临储政策,将不会给力,一方面,为了未来的直补政策铺路,另一方面,也为了目前不景气的养殖行业,所以今年公布的收储价格可能持平或略低于去年。
总体来看,我国取消了临储,则对玉米会构成较大的利空,玉米价格可能下跌15%;即使不取消临储,我国高库存的压力,以及可能低于预期的收储价格,也会使玉米价格偏空;但是如果我国即将出台的
玉米收储价格和去年持平,则我国玉米仍可能维持高位震荡。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