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信大家对唐朝杜牧的这句诗都不陌生。
可是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的是,山西杏花村是中国酒与酒文化的发祥地。杏花村酿酒历史悠久,地理条件独特,具有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酿酒微生物群,人杰地灵,酒香味美,其酿酒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的商周时期。著名的汾酒就来自杏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无与伦比的传统酿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品牌文化理念,造就了汾酒这份千年传世佳酿。
于成龙窑香酒,传承于440多年的于家老酒坊。而于家老酒坊最早正是师出杏花村。
- 品牌历程——发端
公元1576年,于成龙祖父于采根据在杏花村的酿酒工作经历,返乡在永宁州于家山庄(今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创建于家酒坊。
水是酒之血,水必得其甘。于采坚持用“松泉”酿酒,一支延续至今。在北武当山脚下有个松泉村,该村国从北武当山脚流出的一股清泉而得名。水源旺盛、清澈甘冽、系玄武纪生成的自然水源,水体纯正无杂质,色泽清冽,富含有多种微生物营养元素,最符合人体需求,属于一级优质水源。
据现存于北武当山南天门前“朝圣”石牌坊下,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勒石碑文记载:“龙王山在冀永宁州城北百余里,东峙太行,南屏条霍,孟门浩荡而西沃,恒岳连云而北枕。至万历九年,海岳效灵,半山涌出井泉,其味若醴,居民病者饮之即愈。”松泉村东侧有一名叫“丹庄”的山梁。于成龙龙的爷爷于采在世时,就把这道山梁开垦成自家的田地。然后,借用松泉村的这股清泉采用古法酿酒工艺,用纯粮酿造白酒,一直延续下来。
- 品牌历程——传承
公元1640年,于成龙主持于家酒坊。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称的于成龙,始终坚持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精神,为国为民,以“绝不昧天理良心”为己任,一心为天下人酿美酒。他十分注重于家老酒的品质,不光在酿酒原料上严格把关,而且对酿酒技术精益求精,很有造诣。
1681年(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回乡期间,将广收的酿酒技艺,结合南北技艺特色,创造出独特的于成龙酿酒技艺。酒坊所酿的酒绵甜爽净,深的百姓喜爱,被亲切的称为“于成龙酒”,获得了各方称赞和认可。
因于成龙在早年未出仕之时也曾参与酒坊经营,素有“大清相国”之誉的陈廷敬 (1639-1712年),还曾赞其“公以嗜酒而知味,以知味而善酿,以善酿而兴家,以兴家而兼济天下,良有以!”
于成龙根据北武当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水文等主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改良酿酒工艺。他坚持传承创新并举,取武当山下神泉圣水,用高粮、大麦、豌豆、小米、杏仁做原料,用“北山酒经”精髓改进清香型酒酿酒工艺,北武当山海拔较高,气温偏低,于成龙据此特点,坚持58天长周期慢发酵,所酿美酒香味醇,口感柔。
“好酒三分酿,七分藏”。山西独特的自然环境,自古人们便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全年恒温恒湿,于成龙创造性的利用传统窑洞陶罐封藏贮存,经过长期、复杂、缓慢的物理化学反应,自然老熟,形成独有的“窑香”特色,喝后不上头,醒酒快,堪称酒中极品。
经于成龙创造的独特酿酒技艺使于家家酿几近完美。顺治15年,傅山(著名思想家、书法家、中医集大成者、明末山西品酒会主事)南游回来住在于家山庄,他特别喜欢于家洞藏陈酿,傅山曾为此感慨:“如此清纯美液不可常得,间一沽之足矣。”
傅山遗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顺治十六年,傅山和于成龙在于家山庄松下饮酒赏月,谈起两人多年来不断改进完善于家酒坊酿酒工艺。傅山酒之所兴,送给于家酒坊一副酒联:“家有琼酱邀明月 何需杏花传美名”,酒墨同香,充满旷怡之情,于成龙视为珍宝,刻木悬挂酒坊两侧。
- 品牌历程——延续&复兴
清康乾之后,于成龙酒坊酿造的酒享誉朝野,畅销晋陕蒙。于氏后人世世代代在于成龙形成的独特酿酒技艺的基础上持续改良,精益求精,最终形成“古坊、古泉、古粮、古翻、古艺、古藏”六古为要义的“于氏六古古法清香酿造工艺”,所酿美酒具有独有的“窑香”风味,成为清香型白酒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枝独秀,远近闻名。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直隶巡抚于成龙朝觐康熙帝,奉上一坛于家老酒。康熙在席间畅饮后赞曰:“此永宁佳酿,幽雅清醇,回味良久,较之宫中诸家贡酒,毫不逊色”。
2019 年,于成龙酒业在于家老酒坊旧址上复建了于成龙生态酒庄,秉持于公“天理良心”精神,采用100%纯粮酿造,复兴了于成龙老酒坊“于氏六古古法清香酿造工艺”,重现了于家老酒坊当年的繁荣和传统“窑香”美酒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