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牧青,红石资本总裁、红石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交易所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伴随着中国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而快速崛起。它虽然起源于过去传统的集市贸易活动,但其在中国的繁荣兴盛却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均创新高,累计成交额为291.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6%,累计成交量为25.05亿手,同比增长21.54%。
2002年至2012年,借助交易所的黄金十年,国内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滋生了市场的盲目和紊乱。
2014年中国政府重拳出击,全国900多家交易市场被整顿清理,整顿之风一直延续至今。许多交易所关闭了,也有些交易所关闭了又重新开张,有些交易所品种价格走势不太稳定,更有些交易所交易量冷却称一盘死水。为应对新形势,一些交易所也在阵痛后开始尝试转型。
未来交易所审批将非常困难,交易所的数量将只减不增。从政策方面来看,监管部门倾向于只留下100家左右的交易场所,且大部分属于产权、股权类交易市场,这意味着大部分交易所将面临裁撤、合并的境况,一些比较有竞争特色的交易所或将异军突起。
随着交易所清理整顿走向深入,创新型交易所模式正在逐步浮出水面,一大批不合格的交易所或被清退。但是简单的一刀切肯定无法稳健的发展市场,因为投机的本能、逐利的需求是驱使市场主体甘冒风险也要拓展市场的根本原因。而经过整顿洗礼后的创新模式能否真正转变为规范的运营发展模式,可以和A股证券体系一样来服务于实体经济呢?
笔者认为,创新型交易所必须走服务于实体经济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从单纯依靠佣金盈利向“全能型”投行转型,系统整合,深度定制,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发展。通过并购整合和交叉持股,我国将出现一批全能型交易所平台,应对其他金融品类的竞争。
随着国内交易所经济的快递增长,在某些行业,供给已超实体经济需求,同质化竞争加剧,业务模式分化,金控平台出现。
由于禀赋不同,随着差异化蓝海竞争,行业将出现“全能型”交易所(全面覆盖实体企业产业链)、精品交易所(在专项资源、专业业务上具备垄断优势)、互联网金融交易所(利用电商平台,低成本扩张)等多种类型。
在和关联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企业在信息流、物流、特别是资金流与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但问题是传统贸易的利益链根深难破,利用好金融背景和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投融资服务是今后“全能型”交易所的发展路径。
一、整合及延伸
通过并购整合和交叉持股,创新型交易所将建立一系列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的业务,在要素交易市场的各个领域大力拓展。横向整合层面,以多层次的商品交易市场、多层次的资本交易市场(股权交易所、债权交易所)为核心资产类别,通过着重打造具有实体经济互补优势,主导运营和参与运营的几个主要的交易平台,以商品为催化剂,同时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并寻求与海内外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
如此横向整合将产生协同效应,连接相近的市场群体。纵向延伸方面,致力于每个资产类别均能就价值链的每一环节提供服务,把服务延伸至多层次的资金交易市场(投行、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多层次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如期货交易所),以结算为重点,让联动的交易平台获得最大的协同效益。
并购整合选择行业内的优势平台,重点关注具有资源优势和具有模式创新研发能力的运营团队。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