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顾潇啸等
一、钱从哪里来?理财成为最大金主
最开始有人讲经济复苏的故事,后来发现经济好像从来没有复苏过,基本上所有出去调研的小伙伴都反馈看一家公司就想卖一家,结果全做错了。
之后又开始讲利率下降的故事,不过争议也就出来了。一开始有一位很有名的大佬是这么说的:“不管利率降没降,只要大家心中的利率降了就行了”,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
但后来有一位大佬不服气了,说利率下降都是大家自己YY,真实的利率压根没怎么降,包括和去年比以及降息以来的很多利率都没有降,大家一听感觉说的也很有道理。于是就迷惑了,如果只是大家心中的利率降了,而真实的利率还没降,那到底这利率是降了还是没降呢?
如果利率还没降,那岂不是跟打仗正起劲的时候,发现后援部队不见了一样!后来大家开始找新的逻辑,比较流行的包括国家市值管理,意思是新政府要做大资本市场,发展股市是去杠杆的最佳方式。
还有比较流行的大妈理论,中国大妈太强大,蜂拥入市把股市给买飞了,所以风太大,把猪和大象都吹起来了,要研究风。问题是咱么普通老百姓离政府比较远,领导们想啥咱们也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而大妈们的行为波动很大,风又很难预测。
那么,到底资本市场是被谁买起来的呢?如果我们把大妈的行为放在一边,只研究金融机构的话,可以发现这一轮的行情跟传统的金融机构没什么关系。
传统上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有三类:基金、券商和保险,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机构本轮对资本市场的参与度都比较有限。首先看基金,目前公募基金的业绩非常好,而且是连续两年很好,因为13年创业板涨了一倍,14年主板又涨了50%,而且14年债券基金的平均涨幅也超过了20%,但是股基和债基的规模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大的变化。
而券商在过去几轮牛市中曾经通过委托理财、自营等方式入市,但经过历次熊市的惨痛教训,目前券商的自营业务均以债券为主,而券商资产管理蓬勃发展的主要支撑是通道业务,真正主动管理的资产规模非常有限。而保险公司本轮真正加大力度配置的是非标类资产,对债券和股票的配置并没有显著提升,只有安邦等少数几家有个性的保险公司除外。
因此,在我们看来,14年真正改变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是银行理财。
大家回忆一下,互联网理财的崛起是在13年,当时各种理财宝的崛起对银行存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余额宝一夜之间成为了第一大基金。然而在14年下半年以来余额宝的规模就停止了增长,源于银行开始反击。大家在使用宝宝类货基时,会发现开始出现各种不便,从银行转账有限额,赎回也有限额,申购和赎回有等待期等。所有这些细节在平时可能无所谓,但遇到放假的时候影响特别大。
我自己最开始也是买货币基金,后来有一次遇到10.1放假,我们知道很多公司发钱通常都在放假之前的最后一天,而这笔钱到账以后基本什么都买不了,我当时还提前了一天认购货币基金,结果被银行电话通知说认购失败,因为货币基金需要提前两天认购才能起息。
后来银行服务人员跟我说不用着急,就买他们的理财产品好了,我一开始还不相信,怎么可能有理财产品可以随时申购呢,后来还真买到了,名字叫做一天型理财产品,随时起息、随时赎回,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只是要求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操作,但这一点约束基本可以忽略,这不就是活期存款吗?而它提供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几乎一模一样。
在移动互联app普及的年代,基本上只要动动手就可以把活期存款转成这种活期型理财产品。而如果大家买过1个月或者3个月理财产品,也可以发现其收益率几乎都可以兑现,而且远远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这么好的用户体验之下,存款还有什么理由存在呢?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14年3季度的银行体系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存款净减少,而14年下半年的存款几乎没有增长,14年全年新增的9万亿存款几乎全在上半年,而这个数要比去年全年减少了3万亿。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4年的银行理财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几乎每个季度的新增量都在2万亿左右规模,14年年初的银行理财余额在10万亿,年底差不多在17到18万亿。
我们可以把银行理财看做是一种新的存款,其对于传统存款的替代遵循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我们知道一个新产品出现之后有四个发展期,分别是普及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13年年底的时候整个存款规模是100万亿,而理财规模是10万亿,比值达到10%,意味着银行理财对存款的替代已经从普及期到了成长期,因而14年的爆炸式增长绝非偶然,而只要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依然远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未来银行理财的规模依然会持续快速增长,理财正在消灭存款。
而银行理财的出现历史性地改变了居民储蓄的投向。过去在存款为王的模式下,居民的储蓄主要投向了存款,而银行使用存款的90%左右投向贷款,还有大约10%左右购买债券,因而以往居民储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非常间接的,需要通过贷款-经济渠道去传导,亦即通过银行大量发放贷款,刺激经济和企业盈利回升,然后影响利率和资本市场表现。
但在银行理财出现以后,约束银行理财投资范围的最重要的是最著名的8号文,它规定银行理财投资在非标类资产的比重不得超过35%,而所谓的非标就是各种包装后的贷款,而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对于贷款的配置比例远低于存款模式下的90%,而反过来银行理财必须把其资产的65%以上配置在标准化的资产,而无论债券还是股票都属于标准化的资产,而银行理财通常使用保本策略进行配置,亦即对股权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控制在5%-10%以内,而60%左右配置在债券类资产。
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历史性地打通了居民储蓄和资本市场,其对债券的配置比例可以高达50-60%,远高于存款模式下的10%左右。而其对股票市场的配置也是完全畅通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杠杆配置或者fof的形式实现,而以往在存款为王的模式下信贷资金是禁止入市的。
因此,我们只要简单估算一下,就发现股债双牛的出现源于供需的失衡。按照目前银行理财每年10万亿左右的新增规模,以及其对债券类资产60%左右、权益类资产5-10%的配置比重,意味着每年需要配置6万亿左右的债券、5000-10000亿的股票,但是14年全年所有债券的净发行量只有5万亿,股票的IPO加上再融资的总规模也不到5000亿,这意味着供需的严重失衡,因而必然会导致牛市的出现。
为什么14年股指的涨幅高达50%,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高达20%?我们可以从银行理财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在14年年初的时候,银行理财的投资有三种选择:可以买非标,可以买债券,也可以买股票。
但在14年的情况是监管加强以后买不到非标了,因而银行理财首先购买的是债券,在14年初开始债券牛市就出现了,到14年10月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奇观,市场上几乎找不到6%收益率以上的债券了,包括垃圾债。也正是从10月份开始,我们知道银行理财开始购买优先股、包括中石化混改的股权、以及通过委托和配资的方式进入到普通股市场,因为当时很多蓝筹股的分红收益率都还在6%以上。
而经过这一波大扫荡下来,几乎所有6%以上分红收益率的资产,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都被消灭了。
因此我们可以从资产端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轮行情:在14年初的时候各类资产的平均收益率都在9%左右,到了14年年底降到了6%,下降幅度平均在3%。对于债券类资产而言,由于中国发行的债券平均期限在5年左右,乘下来就是15%的资本利得,再加上票息之后,全年收益率就在20%左右。
而对于股票而言,这一轮行情和企业盈利没有任何关系,12月工业企业盈利暴跌8%创下历史新低,因而这一轮行情完全是估值修复的故事,由于分红收益率从9%下降到6%,而股票可以看做是一个无限期的债券,因而用9%除以6%就是50%的估值涨幅。
而按照银行理财扩张的逻辑进行推演,我们可以发现股债双牛的行情不会结束。很多人在讨论15年的时候说会出现大类资产轮动,会从债券牛市切换到股票牛市,而在我看来本轮根本不存在大类资产轮动,因为以往的大类资产轮动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复苏、利率上升,所以债券走熊、股票走牛,而本轮行情的核心是银行理财的扩张正在消灭一切高收益的资产,在这一点上股债上涨的逻辑是一样的。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它依然愿意去购买目前6%左右收益率的资产,因为扣除费用之后还能够给客户提供5%的收益率,还可以吸引存款客户。这也就意味着银行理财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张,它还会继续消灭目前6%左右收益率的资产。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高利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年度利率策略报告的名字就是《当高利率已成往事》。
但是与14年相比,15年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一定会大幅下降,原因在于基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下降。14年股债大牛市的背后是基础资产收益率从9%下降到6%,而15年我们顶多能指望基础资产收益率从6%下降到5%,因为银行还要5%来给客户提供4%以上的收益率,因此这意味着对于债券类资产而言,15年的利率下行幅度顶多是100bp,乘以5年的久期再加上票息,15年债券基金收益率达到10%就非常优秀了。
而对于权益类资产而言,由于没有盈利上升,分红收益率从6%下降到5%的话意味着估值提升的空间顶多是20%,和14年的50%完全没法比了。因此我们认为股债双牛的行情会延续,但是会从14年的股债快牛变成股债慢牛。
许多人对于银行理财的发展有质疑,但在我们看来这属于中国式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国外利率市场化一般是存量存款利率市场化,直接放开存款利率上浮,结果是银行大量倒闭,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崛起。但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时充分保护了银行的利益,每次利率上浮都是在降息时展开,因而存量的存款利率其实一直没有上升,我们采用的其实是增量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将银行理财看做是增量存款,其利率是市场化的因而会比较高,因而要满足其高收益必然要放开其投资范围,因此银行理财买股票、债券也是合理的。
而未来当银行理财把所有高收益资产全都消灭之后,其利率下降到和存款利率的3%左右一致,就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结束了,到那个时候再放开存量存款利率就不会有影响了。由于目前3个月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仍在5%左右,远高于3%左右的存款利率,因而银行理财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张,而股债双牛还会继续。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