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率已成往事 理财产品成2015年最大金主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坚信未来零利率是长期趋势,降息只是时间问题,直接融资是大势所趋,而服务业是中国未来,而新政府将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迎来股债双牛,而我们希望是美国式的股债长牛。

作者: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顾潇啸等

一、钱从哪里来?理财成为最大金主

最开始有人讲经济复苏的故事,后来发现经济好像从来没有复苏过,基本上所有出去调研的小伙伴都反馈看一家公司就想卖一家,结果全做错了。

之后又开始讲利率下降的故事,不过争议也就出来了。一开始有一位很有名的大佬是这么说的:“不管利率降没降,只要大家心中的利率降了就行了”,大家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

但后来有一位大佬不服气了,说利率下降都是大家自己YY,真实的利率压根没怎么降,包括和去年比以及降息以来的很多利率都没有降,大家一听感觉说的也很有道理。于是就迷惑了,如果只是大家心中的利率降了,而真实的利率还没降,那到底这利率是降了还是没降呢?

如果利率还没降,那岂不是跟打仗正起劲的时候,发现后援部队不见了一样!后来大家开始找新的逻辑,比较流行的包括国家市值管理,意思是新政府要做大资本市场,发展股市去杠杆的最佳方式。

还有比较流行的大妈理论,中国大妈太强大,蜂拥入市把股市给买飞了,所以风太大,把猪和大象都吹起来了,要研究风。问题是咱么普通老百姓离政府比较远,领导们想啥咱们也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而大妈们的行为波动很大,风又很难预测。

那么,到底资本市场是被谁买起来的呢?如果我们把大妈的行为放在一边,只研究金融机构的话,可以发现这一轮的行情跟传统的金融机构没什么关系。

传统上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有三类:基金、券商和保险,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机构本轮对资本市场的参与度都比较有限。首先看基金,目前公募基金的业绩非常好,而且是连续两年很好,因为13年创业板涨了一倍,14年主板又涨了50%,而且14年债券基金的平均涨幅也超过了20%,但是股基和债基的规模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大的变化。

而券商在过去几轮牛市中曾经通过委托理财、自营等方式入市,但经过历次熊市的惨痛教训,目前券商的自营业务均以债券为主,而券商资产管理蓬勃发展的主要支撑是通道业务,真正主动管理的资产规模非常有限。而保险公司本轮真正加大力度配置的是非标类资产,对债券和股票的配置并没有显著提升,只有安邦等少数几家有个性的保险公司除外。

因此,在我们看来,14年真正改变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是银行理财。

大家回忆一下,互联网理财的崛起是在13年,当时各种理财宝的崛起对银行存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余额宝一夜之间成为了第一大基金。然而在14年下半年以来余额宝的规模就停止了增长,源于银行开始反击。大家在使用宝宝类货基时,会发现开始出现各种不便,从银行转账有限额,赎回也有限额,申购和赎回有等待期等。所有这些细节在平时可能无所谓,但遇到放假的时候影响特别大。

我自己最开始也是买货币基金,后来有一次遇到10.1放假,我们知道很多公司发钱通常都在放假之前的最后一天,而这笔钱到账以后基本什么都买不了,我当时还提前了一天认购货币基金,结果被银行电话通知说认购失败,因为货币基金需要提前两天认购才能起息。

后来银行服务人员跟我说不用着急,就买他们的理财产品好了,我一开始还不相信,怎么可能有理财产品可以随时申购呢,后来还真买到了,名字叫做一天型理财产品,随时起息、随时赎回,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只是要求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操作,但这一点约束基本可以忽略,这不就是活期存款吗?而它提供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几乎一模一样。

在移动互联app普及的年代,基本上只要动动手就可以把活期存款转成这种活期型理财产品。而如果大家买过1个月或者3个月理财产品,也可以发现其收益率几乎都可以兑现,而且远远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这么好的用户体验之下,存款还有什么理由存在呢?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14年3季度的银行体系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存款净减少,而14年下半年的存款几乎没有增长,14年全年新增的9万亿存款几乎全在上半年,而这个数要比去年全年减少了3万亿。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4年的银行理财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几乎每个季度的新增量都在2万亿左右规模,14年年初的银行理财余额在10万亿,年底差不多在17到18万亿。

我们可以把银行理财看做是一种新的存款,其对于传统存款的替代遵循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我们知道一个新产品出现之后有四个发展期,分别是普及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13年年底的时候整个存款规模是100万亿,而理财规模是10万亿,比值达到10%,意味着银行理财对存款的替代已经从普及期到了成长期,因而14年的爆炸式增长绝非偶然,而只要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依然远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未来银行理财的规模依然会持续快速增长,理财正在消灭存款。

而银行理财的出现历史性地改变了居民储蓄的投向。过去在存款为王的模式下,居民的储蓄主要投向了存款,而银行使用存款的90%左右投向贷款,还有大约10%左右购买债券,因而以往居民储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非常间接的,需要通过贷款-经济渠道去传导,亦即通过银行大量发放贷款,刺激经济和企业盈利回升,然后影响利率和资本市场表现。

但在银行理财出现以后,约束银行理财投资范围的最重要的是最著名的8号文,它规定银行理财投资在非标类资产的比重不得超过35%,而所谓的非标就是各种包装后的贷款,而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对于贷款的配置比例远低于存款模式下的90%,而反过来银行理财必须把其资产的65%以上配置在标准化的资产,而无论债券还是股票都属于标准化的资产,而银行理财通常使用保本策略进行配置,亦即对股权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控制在5%-10%以内,而60%左右配置在债券类资产。

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历史性地打通了居民储蓄和资本市场,其对债券的配置比例可以高达50-60%,远高于存款模式下的10%左右。而其对股票市场的配置也是完全畅通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杠杆配置或者fof的形式实现,而以往在存款为王的模式下信贷资金是禁止入市的。

因此,我们只要简单估算一下,就发现股债双牛的出现源于供需的失衡。按照目前银行理财每年10万亿左右的新增规模,以及其对债券类资产60%左右、权益类资产5-10%的配置比重,意味着每年需要配置6万亿左右的债券、5000-10000亿的股票,但是14年全年所有债券的净发行量只有5万亿,股票的IPO加上再融资的总规模也不到5000亿,这意味着供需的严重失衡,因而必然会导致牛市的出现。

为什么14年股指的涨幅高达50%,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高达20%?我们可以从银行理财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在14年年初的时候,银行理财的投资有三种选择:可以买非标,可以买债券,也可以买股票。

但在14年的情况是监管加强以后买不到非标了,因而银行理财首先购买的是债券,在14年初开始债券牛市就出现了,到14年10月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奇观,市场上几乎找不到6%收益率以上的债券了,包括垃圾债。也正是从10月份开始,我们知道银行理财开始购买优先股、包括中石化混改的股权、以及通过委托和配资的方式进入到普通股市场,因为当时很多蓝筹股的分红收益率都还在6%以上。

而经过这一波大扫荡下来,几乎所有6%以上分红收益率的资产,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都被消灭了。

因此我们可以从资产端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轮行情:在14年初的时候各类资产的平均收益率都在9%左右,到了14年年底降到了6%,下降幅度平均在3%。对于债券类资产而言,由于中国发行的债券平均期限在5年左右,乘下来就是15%的资本利得,再加上票息之后,全年收益率就在20%左右。

而对于股票而言,这一轮行情和企业盈利没有任何关系,12月工业企业盈利暴跌8%创下历史新低,因而这一轮行情完全是估值修复的故事,由于分红收益率从9%下降到6%,而股票可以看做是一个无限期的债券,因而用9%除以6%就是50%的估值涨幅。

而按照银行理财扩张的逻辑进行推演,我们可以发现股债双牛的行情不会结束。很多人在讨论15年的时候说会出现大类资产轮动,会从债券牛市切换到股票牛市,而在我看来本轮根本不存在大类资产轮动,因为以往的大类资产轮动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复苏、利率上升,所以债券走熊、股票走牛,而本轮行情的核心是银行理财的扩张正在消灭一切高收益的资产,在这一点上股债上涨的逻辑是一样的。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它依然愿意去购买目前6%左右收益率的资产,因为扣除费用之后还能够给客户提供5%的收益率,还可以吸引存款客户。这也就意味着银行理财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张,它还会继续消灭目前6%左右收益率的资产。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高利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年度利率策略报告的名字就是《当高利率已成往事》。

但是与14年相比,15年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一定会大幅下降,原因在于基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下降。14年股债大牛市的背后是基础资产收益率从9%下降到6%,而15年我们顶多能指望基础资产收益率从6%下降到5%,因为银行还要5%来给客户提供4%以上的收益率,因此这意味着对于债券类资产而言,15年的利率下行幅度顶多是100bp,乘以5年的久期再加上票息,15年债券基金收益率达到10%就非常优秀了。

而对于权益类资产而言,由于没有盈利上升,分红收益率从6%下降到5%的话意味着估值提升的空间顶多是20%,和14年的50%完全没法比了。因此我们认为股债双牛的行情会延续,但是会从14年的股债快牛变成股债慢牛。

许多人对于银行理财的发展有质疑,但在我们看来这属于中国式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国外利率市场化一般是存量存款利率市场化,直接放开存款利率上浮,结果是银行大量倒闭,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崛起。但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时充分保护了银行的利益,每次利率上浮都是在降息时展开,因而存量的存款利率其实一直没有上升,我们采用的其实是增量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将银行理财看做是增量存款,其利率是市场化的因而会比较高,因而要满足其高收益必然要放开其投资范围,因此银行理财买股票、债券也是合理的。

而未来当银行理财把所有高收益资产全都消灭之后,其利率下降到和存款利率的3%左右一致,就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结束了,到那个时候再放开存量存款利率就不会有影响了。由于目前3个月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仍在5%左右,远高于3%左右的存款利率,因而银行理财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张,而股债双牛还会继续。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

(0)
上一篇 2015-02-02 10:50
下一篇 2015-02-02 11:03

相关推荐

  • 房企融资数据“双升”,领地稳步布局

    近日,据中国经济网报道,金融管理部门和多家银行数据显示,11月以来,金融机构房地产杠杆、高风险、高收益的传统模式,转向财务稳健、追求经营、管理红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此外,个人房贷放款周期也明显缩短。“目前看,信贷积压很多城市明显缓解,预计12月房价依然会惯性下调。但随着影响最近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因素房贷逐渐缓和,市场在2022年一季度有望逐渐企稳”,房产主办的2021年度央广网房产美誉度系列报道中,领地集团以市场及行业对品牌的高度认同感,荣膺“2021年度品牌美誉度领先企业”称号;在和讯财经发布房企相关榜单中,领地不仅财务健康位列榜单前3,上市房企四川银行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四川银行将为领地集团提供授信额度25亿元人民币,并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 除了四川银行的25亿元授信之外,事实上,领地自身也有充分的资金流。领地控股上半年末现金及银行结余约77.8亿元,同比增长99.5%。 此外,今年年中,国际最具影响力的评级机构之一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与指数公司明晟(房产税的不确定性,是影响一二线商品房成交的核心因素,而存量商品房规模则是影响三四线购房者的决定因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领地已完成了京津冀、年报数据显示,其回款率高达98%,在行业内居前。此外,领地控股实现合约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5%,合约销售额同比增长40%,在港股上市川内本土房企排名靠前。 接下来则是品牌和产品建设。领地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从“健康、平安、幸福”三大维度构建美好人居生活,不断提升产品力与服务力,打造以诗意栖居为内核的“观、蘭、天、悦”特色产品系,并构建TOP樾系产品线,升级第四代产品,推动绿色环保,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对此,领地对“鲁班精神”加以解释:以人民为中心,住有所居,以刚需、刚改、再改客户为核心实现竞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以鲁班精神做高质量民生地产”。 此外…

    2021-12-28
    3.2K
  • 成都出台房地产促稳新规,透露什么信号?

    通知强调要“提高预售资金监管使用效率,协调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2021-11-26
    5.2K
  • 不似空穴来风,2份商业银行融资白名单流出,16家房企上榜

    近日,坊间流传一张某商业银行建议的“Ⅰ类房企名单”截图。 截图文件称:在总行战略客户部推荐的Ⅰ类客户名单基础上,按照债务压力、经营性净现金流、项目布局、表外项目规模偏离度进行筛选,建议Ⅰ类房地产客户共11家,分别为:保利发展、中海地产、招商蛇口、万科集团、房产、首创集团、电建地产、华远集团、融资白名单传闻,多位银行业人士称“不清楚”,未接到通知。 另外,中指院经过风险测评,也给出了一份“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名单,按央企、混合所有制及民企、地方国企划分。 其中央企有10家:保利、中海、华润、招商蛇口、中国金茂、中国铁建、大悦城控股、中信泰富地产、保利置业、中铁置业。 混合所有制及民企14家:万科、金地、央行窗口指导后,信贷政策落实正在加速,多家机构已在执行和落地,但传导至市场端仍需过程,按揭放款和开发贷等资金到位尚需时间,且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会有差异。另外,受银行端“两道红线”影响,信贷放松的空间有限。 据统计,10月房地产贷款投放较9月大幅回升,环比多增超过150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环比多增500多亿元,个人住房贷款环比多增超千亿元,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行为明显改善。 中指院表示,今年9月以来,房地产融资政策不再加码,同时通过与房企的多次座谈,逐步释放边际利好信号,如银行信贷加速、支持信用债、海外债发行、ABS发行松动等。预计明年房企融资政策矫正修复,机构偏好国企及稳健头部民企。控制规模、稳健发展、长期主义等策略是房企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另据中指院统计,2022年是房企海外债到期的主要年份,年度到期债务规模3560.2亿元。尤其2021上半年,是海外债到期高峰,第一、二季度合计到期金额分别为983.3亿元和983.9亿元,房企将面临更大考验。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在融资环境有所松绑后,还应更加谨慎对待中资美元地产债市场风险,进一步顺畅还款资金汇划通路,鼓励…

    2021-11-22
    6.7K
  • 房地产税“狼来了”!这些地方可能先试点,有人欢喜有人忧

    房地产税,不同于目前已经在上海和重庆试点的房产税。

    2021-10-25
    5.7K
  • 成都银行与渝农商理财子公司发行成渝双城经济圈主题理财品 募资全部投向当地企业债

    产品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企业债券,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债券。

    2021-03-25
    8.6K
已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