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这将是今年财经领域要落实推进的大事和大方向,也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方向和要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亚洲基础设施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抓紧筹建。丝路基金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搭建好公司治理构架,尽快开展实质性项目投资。
已出台政策: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了顶层设计。
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一带一路”列为2015年重点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5年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带队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首次会议。提出要把握重点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等。
待出台政策及工作重点: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或于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正式出台,规划包含基建、贸易、产业转移等多项内容。
从地方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20多个省份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一带一路”有关内容列为工作重点,不少核心省份或重要节点城市已经或即将出台具体工作方案,其中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其中突出重点。
京津冀协调发展
方向和要求: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
已出台政策: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召集京津冀负责人会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之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3月,“京津冀一体化”首次被写进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
随后,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9月份,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明确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工作思路,加快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2015年1月份,京津冀三地陆续召开两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均被写入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今年的发力点。从三地各自工作部署来看,三地在协同发展中定位已经清晰,北京主要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产业转移和人口分流,而天津和河北则是做好被疏解的功能及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合作。三地重点布局交通、生态和环保一体化。
待出台政策及工作重点: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发展纲要已经进入报审阶段,有望近期出台。据悉,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环保仍是京津冀协同的三大重点方向,相关内容也会在纲要中突出。
今年区域内一大批交通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包括投资8000亿的北京新机场,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今年将“加快新机场征地拆迁和外围设施建设”。
新型城镇化
方向和要求: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大中小城市有不同要求,要明确工作重点。推进城镇化不是搞成城乡一律化。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巨大,要加快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已出台政策:新一届政府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是把核心放在人的城镇化上,因此,已出台的政策着重从户籍等核心问题入手,着力突破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工作思路简单说就是,符合落户条件的就落户,不符合条件或不愿落户的要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
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未落户的也能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并称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试点方案》提出了建立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等五项主要任务。
待出台政策及工作重点: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去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计《居住证管理办法》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出台。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央多次强调,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潜力巨大,要加快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分析人士称,未来地方债和PPP将有大发展。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