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考入大学的张世杰,读的是会计专业,受喜爱做美股的恩师影响,他也对交易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此便有了学习动力。大学期间,张世杰一共读了几十本有关投资理财的书籍,这为他后来涉足股票、期货埋下了伏笔。
初出茅庐,遭受失败打击
1994年大学毕业两年后,他便做起了股票,8000元的本金两个月增值到两万多元。当时国内股市是“T+0”模式,张世杰用短线的操作手法,一天无数个买卖回合,每天的交易量比当时二三百万元资金量的客户还要大。
很快,他就进入了大户室,并在身边的朋友圈小有名气。
初生牛犊不怕虎,听闻期货市场具有做空机制,1995年3月,张世杰拿了一万元钱进入期货市场,第一天便盈利了4600多元。
可是好景不长,从第二天开始,他连续两个月共赔光13次(赔光就入金,每次入金一两万元,最多入金5万多元,没钱就找亲戚朋友借),合计赔了30多万元。
惨痛的失败经历使张世杰背负着沉重压力。当记者问他当时什么感受时,他浅浅一笑说:“那时候啥念头都有过,低谷时期整天不说话、不吃饭,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道那两个多月是怎么熬过来的。”
家人的支持使张世杰在期货市场坚持了下来。痛定思痛,张世杰发现自己主要是亏到了手续费上。
“当时的绿豆期货交易双边收费,每手交易手续费60元,那时都是填单子,我一天大概能做二三百手,多的时候有四五百手,我的交易手续费甚至比我的本金都高。”张世杰说。
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张世杰峰回路转。
后来,张世杰抓住一波行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之前赔进去的30多万元都赚回来了。“我记得那时候绿豆期货价格从23490元/吨一路涨到38110元/吨,然后又从38110元/吨开始跌了一个月左右,价格又回到23000多元/吨,我抓住了这一波行情,把之前亏的都赚回来了。”张世杰回忆说。
这般“过山车”行情,考验的是张世杰的心里承受能力。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大行情,才练就了他后来沉着、果断、自信、从容的交易素质。
多年沉淀,积蓄盘感和力量
和期市交易生涯初期的惊心动魄相比,张世杰接下来的期货交易之路波澜不惊。
1995年下半年,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手续费降低,以绿豆期货为例,手续费从原来的60元/手降到7.8元/手,这对交易量很大的张世杰来说是个好消息。
“那时下单都要填单子,报单子都要排队,别人在排队进场的时候,我基本上已在排队平仓了。后来因为交易量大,我就直接站在下单员旁边填单子,再后来我也不填了,直接喊单,最后我直接给场内下单员打电话下单。”张世杰认真地给记者描述当时每天交易的场景。
因为入市时比较年轻,开、平仓速度快,大家送了他一个昵称:兔子。从那以后,张世杰用“兔子”跑得快的交易策略,基本上实现了稳定盈利。
从1995年开始,张世杰专注做绿豆期货,到2000年个人财富累积过千万元。之后,国内期货市场步入萧条期。
2001年至2003年,张世杰拿着做期货积累起来的财富转至实体经济,以求保值增值,他先后投资了装饰、房地产等领域,但大都以惨淡收场。
不接触实体经济,张世杰不知道自己是那么热爱期货交易。
“和别人比起来,我更喜欢跟数字打交道,我能看懂期货行情中数字跳动背后的意义,但有时候我不懂有些人说话的真实意思。”张世杰说。
历经3年坎坷,带着做实体生意的各种不如意,张世杰于2003年10月再次拿出30万元进入了期货市场。进入期市的第一天,他就盈利4万元,第二天盈利也是4万元……连续一周每天平均盈利4万元。
重新进入期货市场的张世杰如鱼得水,半年时间内累积盈利500万元,由此名声大震。
回看张世杰的交易之路,二次入市看似一帆风顺,实则离不开他平时的积累。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交易策略,但却很难将张世杰归为某一类。
张世杰说:“我有时候做短线,有时候做日内波段,当然也持有过隔夜单,最长的单子拿了13天,短的也就几秒钟。持仓也有轻重之分,行情符合我的预期,我会重仓进入,而有时仓位很轻。”
如果非要给张世杰的成功找个理由的话,那可能就是“盘感”了。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张世杰和中国期货市场一同成长、成熟,几乎目睹了国内期货市场每一个交易日的行情波动。在10多年的“期海”滚打中,他练就了百般武艺,可以自如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但是,纵使行情千奇百幻,不变的是张世杰的交易理念。他认为,期货交易首先要做到“赚大赔小”,先想好止损才能有盈利,盈亏比要在5∶1以上。
其次,入市时机很重要,时机选择不同,承担的风险及盈利空间就会随之变化。再次,要控制好盈利,“开仓简单,平仓难”,“盈利有度,止损不惜”。
不仅如此,他还潜心研究,总结行情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一套“周期理论”。他认为13天为一个周期,因此他最长持仓时间不超过13天。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