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4,从宏观看,中央确立了“宪法日”,对依法治国、宪法权威表达了信仰与敬畏。
从微观层面看,2014年央视“3·15”晚会上,国内现货白银平台存“猫腻”事件被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既为由公安部严查全国部分交易场所行动拍手叫好,更为自己被骗同类平台未能受查感到大惑不解。
因为过去数年来,全国数百家现货平台无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牌照擅自从事“你死我活”的对赌交易,全国万余名受害者承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经济、精神上的双重煎熬。
一、国内现货平台现状
2000年代初,一些打着“现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旗号的“投资公司”开始使用电话轰炸、网上发小广告的手段招揽客户,鼓励其参与“橡胶”、“白糖”等保证金商品合约交易。
而当年的期货公司除了代理上海、郑州、大连的期货交易所业务外,广西食糖批发市场、海南橡胶中心批发市场也是他们的经营范围。
可以说,当年的期货和“现货”并没有明晰的分界,只有2004年两大批发市场的相继停业,才最终迫使中国期货公司远离了没有证监会管理的市场。
另一方面,电商的兴起、网络的普及也令一些商家搭建起了“外汇”、“黄金”等美其名曰“现货”的平台——规避了国家对“期货”的管理制度,还省去了期货到期交割、移仓换月的不便。
这些实质上为“对赌行”的平台因迎合了投资者对便捷交易软件、24小时交易制度、高杠杆“以小搏大”的渴盼而迅速热络,招揽了大批客户的同时,也揽来了大笔现金。
尽管其后不少此类平台的倒塌导致了投资者欲哭无泪、维权乏术的亏损,但正是上述平台为“现货白银”这类挂钩于商品价格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准备了最初的“人才”和“资本”。
2009年,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落成和迅速的“辉煌”令各地效法者看到了“希望”。大量经营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的地方交易场所大量涌现。
据中国电子商会电子交易专委会统计,2010年,全国涌现出100余家涉及大宗商品交易的电子平台;隔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00;2012年虽有“国务院38号文”影响,但地方交易场所仍然不减反增至500余家;2013年末达到600家的峰值。
而上述地方商品交易平台占有保证金最多的2011年,数额已达千亿之巨,当年期货保证金总额方为1400多亿元。
2014年“3·15”后,第二轮交易场所大整顿掀起。半年多来,近200家平台关停并转,矛盾高发的“现货白银”更是遭遇了投资者集中退钱销户,乃至上门维权的尴尬。整个“现货”电子市场的保证金总额亦在今年6月降至不到200亿元。
但是,现货行业内仍有交易场所继续疯狂招商,“现货投资”广告仍不时可见。
为严厉管控现货交易骗局,国务院早在2011年就出台了38号文禁令,称“除依法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批准设立从事期货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为贯彻落实3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又于2012年,出台了第37号文件,其中明令“现货交易以实物交割服务实体经济为特征;现货交易所(市场、中心)在申办前必须获得国务院清整联席会书面反馈由省级金融部门实审批准作为前置许可要件方可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各级金融机构不得为非法交易平台提供承销﹑开户﹑托管﹑资金划转﹑代理买卖”。
针对一些打着电子商务为名从事集中式标准化合约交易的问题,2013年,国家发改委、经信委、商务部、工商局、银监委、证监委等六部委再发〔2013〕证监发74号通知“严禁以电子商务为名从事标准化集中合约交易活动”。
按说这三个核心文件对管控现货乱局应当产生重大威慑力,但事实上并未凑效,现货乱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困局,中国证监会发言人胡经生代表会领导再发声强调:现货必须是100%的实物交易,期货必须经国务院批准。非法期货必遭非法经营、诈骗罪立案起诉。
胡经生难掩愤怒地说:“现在很多贵金属平台采用分散式柜台交易,交易场所不与客户建立关系,客户与会员交易(伪市商)。贵金属市场连自己的价格都没有,参考境外加减点差,炒作的只是一个“符号”,与一个赌博平台没有什么区别,连赌博平台都不如,赌博平台至少是公平公正的”。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天府财经网